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是哪個皇帝正式定都北京的?不是永樂,而是另有其人

明代是哪個皇帝正式定都北京的?不是永樂,而是另有其人

明代是哪個皇帝定都北京的?相信大多數讀者看到這個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便是永樂皇帝。其實定都北京這件事始於永樂皇帝,但真正發布詔書定都北京的卻是另有其人,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也就是在土木堡被俘虜的那位。

明成祖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的,可自從他登基的那天開始,就覺得南京這個地方他呆得不習慣,不僅是因為氣候水土問題,更關鍵的是還是他內心總有揮不去的陰影,深怕朱元璋和建文帝攪擾他的精神世界。

因此,朱棣便決定將政治中心遷往他的大本營北平。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以南京故宮為藍本,開始動工興建北京紫禁城,並著手規劃北京城的建設。為此,朱棣動用了上百萬的工匠、民夫前後歷時15年才告竣。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建成,北京城也初具規模。

建成的這一年,朱棣便下旨將應天府改為南京,將北平順天府改為京師,隨即將政治中心遷往北京,南京保留六部等中央機構,是為留都。從明成祖的這一系列做法來看,實質上就是將北京作為了新的國都。不過封建時代,定都乃天下第一大事,按例要詔告天下臣民,可明成祖朱棣卻從未有這樣的旨意,顯然,少了這麼一道重要的程序,至少在名義上北京還不能稱為是真正的國都。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仁宗。了解明代歷史的讀者知道,朱棣遷都後的第二年即永樂十九年,紫禁城的三大殿便遭焚毀,而且在朱棣在位期間也沒有重修三大殿。等到仁宗即位時,他發現紫禁城主要建築仍是一片廢墟,他立刻就有了遷都南京的想法。

隨即,仁宗下令修葺南京故宮,還將北京六部的印信收回重新鑄造,添上了「行在」二字,這等於就是廢除了北京的國都地位。不巧的是,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遷都南京這事只能作罷。其後即位的宣宗,對遷都南京並不熱衷,但終宣宗一朝,北京「行在」的頭銜也沒有廢除。

宣宗去世後,9歲的英宗即位。正統六年(1441年)十月,朱祁鎮15歲,按大明制要舉行親政大典,是時,北京紫禁城的三大殿和擴建工程結束,英宗很高興,對督工人員進行了一番獎賞。同年的十一月初一日,英宗御奉天殿,頒布詔書大赦天下。

同時,親政後的英宗又一錘定音,解決了明朝開國以來一直懸而未決的定都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以後,以應天為南京,但是他對南京作為都城的地理、人文等情況並不十分滿意,始終想把國都遷往一個更理想的地方,但是他生前沒有來得及實行。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下令遷都北京,但也只是政治中心的轉移,並不是定都的標誌。遷都北京後,南京仍稱國都,北京則稱「行在」,含有臨時國都的性質。北京的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等在京衙門都冠以「行在」二字。直到正統六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御朝親政的當天,才正式下令:

「改給兩京文武衙門印。以前北京各個衙門都冠以『行在』字樣,現在,宮殿落成,開始去掉『行在』字樣,此後南京各衙門增加『南京』二字,據此將其印全部變更。」

自1368年大明建國,一直到1441年,大明王朝的遷都才算正式落下帷幕,隨著英宗的這道詔書的發布,標誌著明代兩京制的正式形成,北京成為正式的國都,而南京便退居到留都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近代中國人人痛恨科舉制,可為何被廢除後國家反而更加衰敗了?
此人陰差陽錯成了狀元而且是連中三元,然而命不好一天官也沒當過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