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本文標題中的問題答案,請見「嘽」字字條解釋,其他不感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3課,接著講「口」部漢字。口部漢字多表示與口相關的事物、動作和性狀等,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口及其各部分,比如咽、喉;(2)口的動作,比如吃,喝;(3)與口有關的行為,比如呼、唱;(4)與口有關的擬聲詞,比如噫、嘻;(5)後來又增加的譯音用字,比如咖、啶。此外還有「口」字做音符構成的形聲字,比如扣。

大家一定會覺得近期的課程相對枯燥得多了,這是因為,這些漢字,不像玉部或者艸部漢字那樣是指代某種具體事物的實詞,這使我們無法以相應的準確圖形表達相應的漢字,因此讀來如讀字典,趣味性很差,但因為我們的課程是完全依照《說文解字》的字序來講解漢字的,所以必然要有這樣的過程,否則我們的課程完整性就沒辦法保證。因此,只能請大家多一分耐心。

今天講「口」部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嚛。讀h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嚛,食辛嚛也。從口,樂聲。」形聲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嚛謂辛螫。」章炳麟《新方言.釋器》:「今人謂味過厚烈為嚛。」形聲字。嚛的本義是味道過於濃烈而刺激口腔。

本義之外,嚛又指大喝大飲。大喝大飲的聲音。《玉篇.口部》:「嚛,大啜曰嚛。」《廣韻.屋韻》:「嚛,大歠(讀chuò,指飲;喝)聲」。

嚛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嚛的小篆寫法)

2、<上窡下口>(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就是上面一個「窡zhuó」,下面一個「口」)。讀zhu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口滿食,從口,窡(就讀zhuó)聲。」形聲字,本義就是口裡塞滿食物。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口裡塞滿食物)

zhuó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zhuó的小篆寫法)

3、噫。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ǎi。這是噫字作本義解時的正確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讀音標註有誤。《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噫,飽食息也。從口,意聲。」形聲字。本義是指胃裡的氣體從嘴裡發出來並發出聲音。實際上就是現代漢語的打嗝兒。後來寫作「噯」。《素問.至真要大論》:「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打嗝兒)

本義之外,讀這個音還指呼;吹。比如《莊子.齊物》:「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大地一出長氣,就叫作風(古人認為風是大地在噫氣)。再比如《西遊記》二十七回:「萬竅怒號天噫氣,飛砂走石亂傷人。」其實這也是在形容孫悟空作法吹風。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風)

(二)y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讀這個音時,噫字用作嘆詞。《集韻.止韻》:「噫,嘆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在喪予!『」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他比孔子小三十歲,可是只活到了三十多一點就去世了,所以孔子在顏回死後說:「啊!是上天懲罰我,是上天懲罰我!」這裡的噫 ,用作嘆詞,譯作「啊」或不譯,讀作yī。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孔子與顏回子路)

噫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噫的小篆寫法)

4、嘽。這個字有五個讀音:

(一)tā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也是嘽字本義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嘽,喘息也。一曰喜也。」形聲字。從這裡看,嘽有兩個意思,都用於疊詞「嘽嘽」,多見於《詩經》,詞義有差別,分別如下:

(1)喘息貌。這是《說文》所標註的本義。比如《詩經.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嘽嘽駱馬。」《毛傳》解釋:「嘽嘽,喘息之貌。馬勞則喘息。」牡這裡指公馬,騑騑是疲的意思,因為行不止而疲,駱指身白尾黑的馬。這句詩的意思是:四匹公馬不停蹄,累得駱馬真喘氣。四牡是官吏思歸的詩,以牡馬自比。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四牡騑騑)

(2)喜樂貌。這是《說文》標的第二義。《集韻.換韻》稱:「嘽,嘽嘽,喜樂盛也。」比如《詩經.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於謝,徒御嘽嘽。」《毛傳》解釋說:「嘽嘽,喜樂也。」詩的大意是:申伯威武氣昂昂,進入謝城好排場,步騎車御歡喜排成行。這裡的嘽嘽,因為後現還有一句「周邦咸喜」推斷,應是喜樂貌。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申伯入謝)

(3)眾多而威武貌。《廣雅.釋訓》:「嘽,嘽嘽,眾也。」比如《詩經.小雅.采芑》有:「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鄭玄注稱:「言戎車既眾盛,其威又如雷霆。」大意是戰車隆隆,軍容盛大,勢如雷霆。這個用法也用於另外的詩,如《大雅.常武》:「王旅嘽嘽,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大意是王師軍容威武盛大,行動神速如鳥翔,又如江漢水流長。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兵馬俑里的戎車)

(二)chǎn。讀音出自《廣韻》。寬疏貌。《集韻》:「嘽,聲緩也。」《禮記.樂記》:「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鄭玄注稱:「嘽,寬綽貌。」

(三)chān。讀音出自《集韻》,用於專用詞「嘽咺」有兩個意思:(1)恐懼。(2)迂緩貌。

(四)tuō。讀音出自《集韻》,用於專用詞「嘽喛」。泣貌。《集韻.戈韻》:「嘽,嘽喛,泣貌。」

(五)dǎn。讀音出自《集韻》,戰憟。《集韻.緩韻》:「嘽,憟也。」

後四音均不常用,因此不做詳解。嘽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嘽的小篆寫法)

5、唾。讀tuò。《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唾,口液也。從口,垂聲。涶,唾或從水。」形聲字。本義就是口液;唾沫。《素問.宣明五氣篇》:「脾為涎,腎為唾。」比如杜甫的《醉歌行》:「汝身已見唾成珠,汝伯何由發如漆!」

本義之外,又引申為吐唾沫。文獻中多用來表示鄙棄和氣忿。比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大意是:先軫生氣地說:「武人花力氣在戰場上逮住他們,女人說幾句謊話就把他們在國內放了,毀棄了戰果而長了敵人的志氣,(晉國)快要滅亡了!」先軫不顧襄公在面前就在地上吐唾沫。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先軫指揮的城濮之戰)

又由吐唾沫引申為吐。比如韓愈《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唾血十數年以斃。」再比如,李煜的《一斛珠》:「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這裡的唾,都是吐的意思。

唾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唾的小篆寫法)

6、咦。讀y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咦,南陽謂大呼曰咦。從口,夷聲。」形聲字。本義是出大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有:「呼,外息也;大呼,大息也。」

本義之外,又用作嘆詞,用法有三:(1)表示感嘆,相當於「啊」。比如《西遊記》第六回:「咦!正是:欺誑今遭刑憲苦,英雄氣概等時休。」(2)表示嘲諷,鄙夷。比如《老殘遊記》第十五回:「咦!不害臊!要是讓你回去,只怕連你還燒在裡頭呢!」(3)表示驚訝。比如《草原烽火》第三章:「咦!這個傢伙不是大地主的狗腿子嗎!」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濟南《老殘遊記》陶藝館)

咦字也用作助詞,多用於歌典中的襯字,用於調節音節。比如歌劇《劉胡蘭》:「冒著那個風雪呀,送上前線咦呀嗨。」

咦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3課:《詩經》「戎車嘽嘽」,「嘽嘽」是何義?

(咦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53,部分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篆刻課程:準備毛筆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