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世界微笑日,你聽說過嗎?

世界微笑日,你聽說過嗎?

微笑是不分文化、種族或宗教,它被稱為是世界各地情感溝通的共通手段。而對於這個表情,想必很少有朋友知道,每年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正經科普:這是由世界精神衛生組織在1948年確立的唯一一個慶祝人類行為表情的節日。

對,可以很直接的理解為:「微笑」這個表情,已經有自己的節日很多年了。


人類可以「微笑」這件事,為什麼還需要慶祝?

可能在大家理解中,微笑應該是一件很簡單且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表情。而隨手搜索一下「微笑」,立刻會出現成千上萬的畫面,我們可以很輕鬆就欣賞到不同國家、各種類型的微笑。

然而,如果將時間緩緩倒回1940年代,在認真了解過那時人們遭受的苦難後,就會理解,微笑這個簡單的表情,究竟有多麼鼓舞人心。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德國佔領挪威、丹麥、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1941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導致美國正式對日本開戰,史稱此事為珍珠港事件。1942年1月2日,馬尼拉被日軍所佔據。

1942年三場影響二戰的關鍵戰役開打:斯大林格勒戰役於蘇聯開打、阿拉曼戰役於北非開打、中途島海戰在太平洋開打。

1943年義大利投降。1944年諾曼底登陸作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戰事於5月8日結束,亞洲戰事於8月15日結束。而在戰爭徹底結束前,廣島市原子彈爆炸與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死傷不計其數。

那時,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當中。

而在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兩國成為世界超級強國,隨後開始冷戰,美蘇兩國間的對立,影響了日後數十年的世界局勢。

在經歷過年年戰爭、流離失所之後,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規定將國際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為世界紅十字日,也即「世界微笑日」。從1948年這個節日訂立起,每年的5月8日就變得溫馨起來。

微笑,雖然是個簡單的表情,但對於人們乾涸、受傷的心靈來說,無異於一道清泉,一個微笑,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並且釋放最大的善意,也正是因此,這個節日被一直沿用至今。畢竟,在對別人的微笑中,你也會看到世界對自己微笑起來。

一個簡單的微笑臉,卻受到全世界歡迎

時至今日,我們早已不再擔憂戰爭的危害,享受著科技不斷進步的便利。而其中,表情包這個小玩意,火爆程度不遜於任何一個國家的頂級流量明星。

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Smiley。

據說Smiley的誕生,是在1963年。美國平面設計師哈維·鮑爾(Harvey Ball)收取了45美元的報酬,並需要設計一張快樂的笑容,主要用途在於貼在按鈕和徽章上,用來激勵當地一家正面臨惡意收購的州立互助人壽保險公司(State Mutual Life Assurance Company)里士氣低落的員工。

然而,這位設計師,只用了不到10分鐘的時間,就畫出了這樣一張笑臉,整張臉為黃色主色調,嘴角上揚並帶「酒窩」。此後,這家保險公司馬不停蹄向外派發了100個圖標,之後是10000個,後來更是不計其數的印有這張笑臉的徽章和配套品。

從1963年至今,Smiley 早已從一個簡單的表情,變成各種潮流人士的最愛,它被印在衣服上、配飾上,小九覺得肯定有不少朋友也曾有過Smiley 的周邊吧?

有人說Smiley 經久不衰的魅力就在於:它所代表的 「歡樂」 是一種永不落伍的潮流趨勢,這些黃色的小傢伙們一直在身邊保持著大咧咧的微笑。而當別人微笑時自己也會跟著微笑,這是一種「奇怪的本能」,但它確實能夠帶給人正面情緒,而且還是一種非常具有感染力的神經反應。

用最簡單的微笑征服全世界,Smiley的影響力,你不得不服~


若不是發起了「革命」我們會失去眾多經典藝術

如果要問一句「你是怎麼微笑的?」,收穫的笑容恐怕各有各的精彩。而其中有一種笑,叫笑不露齒,這是中國曾經被封為基礎禮儀的硬規範。

但在十八世紀之前的西方,特別是那些有著貴族傳統的國家,對上流社會女性的要求更為苛刻,就連微笑也被視為傷風敗俗,更遑論露齒了。那時的法國,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如果面對公眾「露齒而笑」,甚至被視作醜聞。

法國教育家聖約翰·喇沙在《基督教徒禮儀修養規範》中提到:「有些人的上唇抬得太高,下唇沉得太厲害,以至於他們的牙齒展露無遺。這有悖於禮儀規範。禮儀規範要求人們不能露出牙齒,這是自然賦予我們嘴唇的全部原因:把牙蓋住。」

這種情況到了十八世紀也沒有改變。1787年法國新古典主義女畫家伊麗莎白·路易斯·維傑·勒布倫(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在在巴黎的沙龍里展出了一幅自畫像。油畫色調莊重,畫中的女畫家懷抱自己年幼的女兒,姿態優雅,雙目炯炯,神態安詳。不同之處在於,女畫家嘴角上揚,雙唇微張,牙齒清晰可見。然而正是畫中的微笑觸怒了當時的藝術評論家。

評論家認為,勒布倫作為一位有身份的女性,公開展出面露笑容的微笑有違身份、傷風敗俗。

然而勒布倫夫人並沒有被外界的非議所左右,仍然堅持自己的畫風,在巴黎掀起了一場「微笑革命」。同年,她為德胡傑侯爵夫人及得佩載侯爵夫人繪製肖像(上)及1790年再次展出的自畫像(下)中,人物表情皆為露齒微笑。

她和她燦爛的笑容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掀起了短暫的微笑高潮。在柯林·瓊斯的《微笑革命》一書中,作者將勒布倫夫人露齒微笑的自畫像看作是十八世紀巴黎「微笑革命」的里程碑,認為法國對微笑的態度,反映了當時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

當人類跨入十九世紀之後,女性露齒微笑的行為得到了普遍認可,展示她們微笑的繪畫和攝影作品已然成為常態。而實際上,在中國,笑不露齒的禮儀規範大約維持到十八世紀末,到清中期就不那麼嚴格了。你看《紅樓夢》第四十回,賈府上下的女眷們,被劉姥姥逗得集體笑場,不僅前仰後合,而且情態各異。那位以個性張揚著稱的「鳳辣子」,笑起來更是沒遮攔,若不開口大笑,怎麼能隔著幾道廳堂傳入內室呢?

或許,正是因為人類微笑歷程的曲折,才使得這一表情看上去尤為真誠且珍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9健康網 的精彩文章:

闢謠:吃野菜,並不能對抗癌症,你還深信嗎?
闢謠:民間有四個高血壓說法,其實都不妥當

TAG:39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