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農業的起源:中國農業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農業的起源:中國農業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關於農業的發明權問題,是古來人們最感興趣的。中國古代典籍中,有許多關於農業起源的傳說。有的說是神農氏發明了農業,有的說是烈山氏(亦稱厲山氏)發明了農業,還有人說是炎帝之子名「柱」的那個人發明了農業,周人則相信是他們的祖先棄發明了農業,《史記·五帝本紀》則說黃帝「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從而發明了農業。講法雖然很不相同,但都承認中國人民自己的祖先發明了農業。

在諸多神話傳說中,神農氏發明農業的傳說故事最有意思,也最能讓人信服。

關於神農氏的傳說故事很多。清馬馬肅《繹史》卷四引《周書》云:「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云:「炎帝(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漢唐地理書鈔》輯《盛弘之荊州記》:「神農生於隨縣北界厲鄉村,內周圍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皆動。」

神農為了發明農業,吃盡了千辛萬苦。《淮南子·修務訓》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云:「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謂:「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葯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葯處。」《世本》云:「神農人身牛首。」

應該說,史籍提供的關於神農氏發明農業的種種資料是十分珍貴的,神話故事中的一些說法和一些情節,又剛好與考古發掘相契合。

第一,尋找種植植物的種子。

神話故事提供了三種可能性。一是「天雨粟」說,上帝從天下起粟雨來,神農「遂耕而種之」,於是以粟為種植的主糧。二是「丹雀銜九穗禾」說,此丹雀看來是一隻神雀,它銜來了良種「九穗禾」,於是,「帝乃拾之,以植於地」。三是「嘗百草」說,在神農發明種植前,所有植物都屬於「百草」之範疇,神農通過「嘗百草」,選出了良種,「耕而種之」。

三種說法中,以前兩種為虛妄,多神話色彩,與實際難符,而第三種說法是實事求是,也是與歷史事實相符的。在沒有發明農業之前,什麼可食,什麼不可食,什麼可種,什麼不可種,不太清楚,要研究,要嘗味,要選擇,看來,人類最後選定的一些農作物,是長期實驗的結果。

黃土地區土壤持水和保肥能力都比較低,但有較好的毛細作用。這兩個條件制約了農業起源過程中選擇馴化作物品種的方向。中原地區的原始人看到大量野生狗尾草的祖本,將其採集、選擇,一步步培育成自己的主糧粟子。這一點已被考古發掘所證明,半坡的出土物中就有大量的粟子,顯然是剛從野生狗尾草馴化過來的。

南方地區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南部的神農氏們就採集當時也許遍野都是的野生水稻祖本,進行馴化培植,使之成為南方人的主食。湖南澧縣夢溪鄉八十當遠古文化遺址發現的兩粒半古稻,屬於1.4萬年前的物品,這正是處於野生水稻祖本和現代水稻之間的正在馴化的水稻。事實證明,這種選擇是明智而有生命力的。

第二,「耕而種之」。

種植植物意味著對植物進行管理、看護、培育。關於神農氏的傳說中,說神農有田一頃二十畝,內穿鑿井九口,用以灌溉和護理。當然還會有其他的一些看護和管理手段,只是沒有寫出來罷了。

原始人對馴化中的植物的看護,可以參照一些少數民族的方法。鳥獸的侵害是原始農業的大敵。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用籬笆把植物區圍起來,或派人看守。廣西十萬大山地區的瑤族農民在地上插一根竹竿,上頭掛有穿孔的竹筒,微風吹來,呱呱作響,禽獸聽而生畏,就不敢前來吃莊稼了。這些方法原始人應該都用過。至於鑿井灌田,更是重要的植物馴化護理的方法。

第三,農業工具的發明和改進。

神農「作陶冶斧斤」。陶冶,指陶器,制陶技術,它是與農業、定居同步的。粘在陶片上的稻殼可以說制陶技術的發明,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彭頭山遺址灶坑的一個重要標誌。凡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都有制器工場和陶器。

至於「斧斤」,那應該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農業工具。《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析薪,可以指把荒野中的樹木砍伐掉,也可以指把樹木分解開來作柴使用,都離不開斧。而這斧,正是神農氏發明的。

這一點已在原始人居住的遺址中得到了證明。在當時條件下,離開了斧要砍伐樹木簡直是不可能的。在裴李崗和仰韶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許多的石斧,一般都取材於礫石,比較厚重,呈梯形和長方形,兩面磨刃。除少數直接操作外,多數裝有木柄。

普列漢諾夫認為:「石斧最初是沒有斧柄的。史前考古學得確鑿地證明,斧柄對原始人來說是一個相當複雜而又困難的發明。」我國的先民到仰韶文化期已經攻克了這一「相當複雜而又困難的發明」,這在世界上無疑是先進的。

神農「為耒耜鋤耨」。除對馴化植物進行護理外,土地的耕作是最為重要的,於是神農氏在實踐中發明了「耒耜鋤耨」,使土地能為植物提供更多的養料和生長條件。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密縣峨溝北崗遺址、河北武安磁山遺址都距今八九千年,當時耜耕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在火耕時期,盛行用一種尖棒播種,在此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進,發明了耒耜。耒有單齒和雙齒之分,耜與耒相似,只是耜冠是板狀的。在浙江餘姚河姆波還發現過木鏟,發現了大量骨耜,石耜就更多了。耒耜的發明和改進,大大提高了農業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裴李崗和磁山等遺址已經出土了精緻的石鐮,呈拱背長條狀,通體都磨光,刀刃部有細小的鋸齒,柄部較寬,且往上翹,下部有供拴繩用的缺口,說明石鐮安有木柄。這一發現說明鐮刀使用的歷史十分古老。還有一些地方發現有蚌刀作隨葬品的,可見鐮刀不只有石制的,還有蚌制的。

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大國。無論是神話傳說,文字典章,還是地下發掘,都證明我國早在八九千年前就進入了農業社會,至於作為農業發明者的神農氏,恐怕不會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民間歷史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弒兄奪位,歷史上卻零差評,他靠的是什麼?
西漢老將趙充國:五萬消磨作四千,羌人鐐盡漢人全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