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總論!

道教總論!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傳統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學說、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讖緯、符籙、禁咒等巫術綜合起來的產物。所以古人說:「道家之術,雜而多端。」(《文獻通考·經籍考》)

道教形成於東漢主要有

1

五斗米道

漢順帝(126-144在位)時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在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修道,吸收當地氐、羌等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內容,造作符書,以符水及中草藥為人治病,奉老子為教主,尊為「太上老君」。

教人讀《老子》,凡入道者交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張陵就是後世說的張天師。其孫張魯,東漢末在漢中地區建立政教合一政權,號為「師君」,下設二十四治(教區),統治達三十年,並得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擁護。其後子孫世代相傳,是為「天師道」,綿延至今。

2

太平道

漢靈帝(168—188在位)時巨鹿人張角奉《太平經》(一稱《太平清領書》)為經典,「以善道教化」,用符水治病,信徒數十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發動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

東漢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為丹經之祖,流傳民間,對後世道教的丹道理論及其修鍊影響很大。

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有重大發展。東晉時葛洪主張外儒內道,以《六經》來治國安民,用道術來養生修仙。他著《抱朴子》內外篇,內篇講煉金丹成仙之術,外篇講儒家的修身治世之道。東晉末,葛洪的從孫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真誥敘錄》)奉《洞玄靈寶經》為道經,以元始天尊為教主,太上老君為尊神,是為「靈寶派」。

西晉時魏夫人傳《上清黃庭經》,東晉時楊羲扶乩得魏夫人及眾真降授《上清經》,用隸書寫出,傳與許謐、許翽,南朝梁道士陶弘景自謂得楊許手跡,編撰《真誥》,此派奉《上清大洞真經》及《黃庭經》為主經,以元始天主、太上道君為尊神,是為「上清派」。北魏寇謙之本天師道徒,後入嵩山修道,自稱太上老君授與天師之位,並傳《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要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

由於他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及宰相崔浩的支持,被尊為「國師」,道教在北魏盛行,稱「北天師道」。南朝宋時,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把天師道與金丹道結合起來。他認為道教與佛教「殊途一致」,並吸取佛教儀式,編著齋戒儀範百餘卷,為道教制定比較完整的科儀。

又結集道經,加以整理,編為《三洞瓊綱目錄》,為後世《道藏》的分類編纂奠定基礎,使道教在理論、經典及組織上更臻完善,是為「南天師道」。南北天師道形成後,道教取得了歷代封建王朝的支持。陸修靜的再傳弟子陶弘景,以道教為主,融攝儒、佛,並制定神仙譜系《真靈位業圖》。主張三教合流,對後世道教思想影響頗大。

唐宋兩朝都尊崇道教。唐代以李氏為老君後裔,唐高宗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親自為《道德經》作註疏,令士庶家藏《老子》。開元二十九年(741)詔兩京及各州建玄元皇帝廟,於長安設崇玄館,於諸州置生徒,學習《道德經》,《莊子》,《列子》,《文子》等道家經典,並選送課試,稱為「道舉」。

天寶元年(742)詔封莊子、列子、文子、亢倉子為真人,其書尊為「真經」。唐五代間湧現不少具有社會影響和有學問的道士,如孫思邈、成玄英、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呂喦(即呂洞賓)、譚峭、陳摶等,在道教史上都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

宋真宗崇道,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又命王欽若、張君房編校道書為《大宋天宮寶藏》。君房選其精華編輯為《雲笈七籤》。宋徽宗自號「教主道君皇帝」。下詔搜訪天下道書,刊行《政和萬壽道藏》,並於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

隋唐以後由於國家政治的統一,南北天師道日漸合流。

北宋以後,道教的流派主要有

1

正一道

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靈寶、上清等派融合,形成正一道,以張天師為世家,以龍虎山為本山。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龍虎山、閤皂山、茅山)符籙。正一道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為主,這是道教中歷史最悠久,流布很廣的一派。

2

全真道

金代王重陽所創。全真道融攝儒、釋,倡導三教合一。教人讀《道德經》、《孝經》、《般若心經》。不尚符籙丹鼎,也不侈談神仙,而以清心寡欲,鍊氣全神,識心見性為主。其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廟清修。王重陽有七大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各立宗派。其中以丘處機的龍門派為最盛,其支脈流衍至今。

3

真大道

金初劉德仁所創。亦會通三教,不尚符籙,不侈談長生成仙,此派元末分化入全真、正一。

4

太一道

金初蕭抱珍所創,「篤人倫、翊世教」。重符籙齋醮,元以後逐漸與正一道、全真道合流。

5

凈明道

南宋以後興起的道派,出於江西洪州,奉東晉道士許遜為教主,主張融合三教,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準繩,強調以忠孝為本,故又稱「凈明忠孝道」。其支系流傳到清代。

明代以來,道教中唯存全真、正一兩大道派,流傳至今。全真道徒不婚、素食、常住宮觀清修,為出家道士。正一道徒不住宮觀,可以有家室,為在家道士。唐代以後,道教傳入朝鮮、日本、越南及東南亞。近年來,法、英、澳大利亞等國都開展了道教研究。

道教尊奉老子為教主,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學道、修道、得道為目的。《老子》之道主張自然清虛,無為自化,無欲自正。所以道教也要求清靜無為,恬淡寡慾,這與《老子》之道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道教神化老子,認為老子即「道」的化身。由元始妙一之氣,化生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所謂「一氣化三清」。在三清天之下有三十二天,則是宗教的彼岸世界。

長生成仙是道教的中心思想,成仙必須修鍊。道教的修鍊方術很多,如服食、導引、行氣、辟穀、存神、誦經等,而最主要的是煉丹。

道教丹法分為外丹和內丹

外丹是用丹砂、雄黃等礦物質在爐鼎中燒煉,煉成「金丹」,服食少量金丹,據說即可成仙。但這些礦物質往往有毒,服食金丹,不僅不能延壽成仙,反而中毒致死。外丹術的失敗給內丹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內丹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大葯。用神運煉精氣,結而成丹。它吸取中國古代醫學、氣功的知識加以發展,並與道教的修鍊結合起來,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復歸於道。北宋張伯端倡三教一理,主張內丹修鍊,著《悟真篇》,與魏伯陽的《參同契》並為丹道的經典著作。內丹家的精氣神及性命雙修之說,實為道教煉養的最高理論。

道教上承中國古代文化並加以發展,它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廣泛的聯繫,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1

《道藏》是彙集道教典籍的一部大叢書

自唐以來,歷代都有《道藏》的結集。現存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收書1473種。其中除道教的經論而外,有諸子書如《老子道德經》有五十餘種、《莊子》十餘種。

還有《孫子》、《墨子》、《韓非子》、《公孫龍子》、《淮南子》、《太玄經》等。有《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本草》等醫藥書二十餘種。有養生書五十餘種。還有占卜、天文曆象,堪輿及詩文集等。

明藏搜羅的道書並不完備,清代刊《道藏輯要》,選輯《道藏》中的要籍,又補充明清人編注的道書及道藏目錄等一百餘種。近年台灣自由出版社刊印《道藏精華》收道書八百餘種,最近巴蜀書社出版《藏外道書》為道教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2

科學

道教煉丹為了成仙,其目的是荒誕的。但煉丹術是科學實踐,外丹黃白朮,積累了科學的經驗教訓,推進了古代化學和藥物學的發展。如陶弘景記載水銀能消化金、銀,可以用來鍍金、鍍銀;唐初孫思邈的「內伏硫磺法」,是最早的火藥發明,都是煉丹術在科學上的貢獻。

「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抱朴子雜應》)許多道教學者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道教的服食、煉養、導引、行氣等在氣功養生學上有重大的貢獻。特別像太極拳、八段錦之類影響尤其廣泛。

3

文學藝術

道教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深遠的影響。神仙思想曾構成「遊仙詩」、「步虛聲」、「青詞」等文學體裁。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小說很多。

元雜劇作家馬致遠以寫神仙道化戲最為有名。以八仙為題材的戲劇甚多,經過改編的《八仙慶壽》流傳極廣,深受群眾喜愛。以道教為題材的神魔小說《封神榜》也流布極廣。以神仙為題材的道教繪畫,如泰山岱廟天貺殿的宋代壁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描繪東嶽大帝出巡迴鑾的場面,人物眾多,氣派雄偉,生動逼真。

山西永樂宮的元代道教壁畫,如《純陽帝君神遊顯化圖》共52幅,把山水、花鳥、人物交織在一起,繼承唐宋道畫的優良傳統,又加上民間藝人的匠心創作,是中國美術史上的傑作。還有些道教美術作品深入民間,如木刻印刷的門神、灶君、財神、靈官等,對民情風俗都有廣泛的影響。此外,還有道教音樂、道教石刻等,都是值得開發研究的文化遺產。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丹道修鍊中的「調息」與「意守」的要領!
一位道長,殺死5個日本兵,掩護戰友突圍,犧牲時28歲,生前照片第一次被發現!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