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琅琊諸葛氏的500年悲歌:鞠躬盡瘁的豈止孔明一人?

琅琊諸葛氏的500年悲歌:鞠躬盡瘁的豈止孔明一人?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1)

主筆:閑樂生

諸葛亮有一句經典名言,同時也是他的座右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注1)

他一生都是這麼說,他一生也都是這麼做的。

事實上,從秦末到西晉五百年的時間裡,整個琅琊諸葛家族每代人都是這麼做的。

諸葛家族的祖先叫做葛嬰,本是安徽符離人,聽到這個地名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燒雞,但在中國歷史上,這個地方更有名的是大澤鄉。

沒錯,公元前209年七月,一支被徵發前往漁陽戊邊的九百人小部隊在路過符離鎮大澤鄉時突遇暴雨,沼澤難行,秦法暴虐,誤期當死,於是大家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下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史稱「大澤鄉起義」,當地人葛嬰聽聞消息,立刻率領族人起兵響應,陳勝見葛嬰足智多謀英勇善戰,便讓其獨當一面,率軍南征九江郡(治今安徽壽縣)。葛嬰不辱使命,一直打到東城(今安徽定遠),遇見楚國後裔襄疆,大概當初陳勝也表示過要擁立楚國後裔的意思,葛嬰便率眾擁襄疆為楚王。

但葛嬰沒想到,隨著陳勝勢力壯大,他自己竟有了稱王的意思。而且這個陳勝雖然在教科書上稱為農民,但很有可能是古陳國的貴族後裔(注2),所以陳縣的豪傑們也願意擁立他為王。消息傳來,葛嬰愕然,所謂一臣不能事二主,他也只得殺掉襄疆,返回陳縣拜見陳勝以示忠心,但陳勝還是認為葛嬰背叛了他,而將葛嬰處死。

看來,葛嬰的忠心用錯了地方,陳勝這個人,性情忌刻,驕而無謀,對用人方面也是一塌糊塗,屈原所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注3)簡直就是為他量身打造。所以,一個人,特別一個忠誠的人,最開始的擇主最重要,若是身家錯付,則再無回頭之路。

好在漢家重功念舊(注4),西漢初年,漢文帝追錄葛嬰反抗暴秦的功勞,賜封葛嬰之孫為琅琊郡的諸縣(今山東諸城西南)侯,並世居於此。葛氏遂將「葛」姓與地名合併改稱「諸葛」,後又因故失爵,逐漸遷徙到了陽都,這就是琅琊大姓諸葛氏的由來(注5)。

西漢末年漢元帝時,諸葛氏又出了一位牛人,此人便是司隸校尉諸葛豐。諸葛豐是個有名的剛直之臣,從不徇私情,司隸校尉又乃漢帝國最高監察官,專門負責對京城三輔的監察,上至皇后太子,下至公卿百官,都可以監督檢舉,所以公卿貴戚們對他又恨又怕。

然而,諸葛豐這次又錯付了身家與忠心,因為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實非一明君,而是一個耳根子很軟的書生皇帝。當初漢宣帝重用文法吏,以刑名繩下,時為太子的劉奭就跟父親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漢宣帝聽了這話臉色大變,心急之下不由怒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然後看著劉奭一臉懵逼的樣子,不由恨鐵不成鋼的一聲長嘆道:「亂我漢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對兒子很失望,對大漢前途也深深擔憂,但他最終仍竟沒有改立太子,因為他對太子死去的母親許平君「故劍情深」,又怕廢長立幼亂了法度,結果最終把大漢帝國帶上了絕路。

太子劉奭即位後,果然重用腐儒,純任德教,治國也完全以經學為指導,結果整個朝廷充斥著尸位素餐的書獃子老夫子、以及驕橫不法的外戚勛貴,而對此稍能遏制的,也只剩司隸校尉制度以及剛直不阿的諸葛豐這最後一道防線了。

然而,幼稚柔懦的漢元帝連這最後一道防線竟也不要了。有一次,諸葛豐持節逮捕奢淫不法的外戚許章,許章竟然拒捕逃竄,卻不是逃到深山或國外,而是逃到了漢元帝的皇座前尋求庇護,諸葛豐追進宮裡,向漢元帝曆數許章之罪,沒想到漢元帝不但沒有交出許章,反而痛斥了諸葛豐一頓,然後收走了諸葛豐的符節。從諸葛豐開始,西漢朝的司隸校尉便不再掌握符節了。

符節,是司隸校尉這個職務的關鍵,沒有符節,司隸校尉就等於沒牙的老虎,根本起不到震懾豪強勛戚的作用,與擺設無異。諸葛豐痛心疾首,遂上書辭職以表抗議,此書全文便收錄在《漢書》之中,其中有一句經典名言說:「夫以布衣之士,尚猶有刎頸之交,今以四海之大,曾無伏節死義之臣,率盡苟合屈從,阿諛奉承,官官相護,互相包庇,念私門之利,忘國家之政。」可見漢元帝時政治腐敗到了何種程度!

然而,漢元帝收到諸葛豐的辭職信後,根本不予理會,甚至也不批准辭職,就把諸葛豐晾在那裡任人取笑,過了一段時間又將他貶官為城門校尉,本以為這會讓他消停些,不料這老傢伙還是一個勁的上書彈劾這個彈劾那個,漢元帝生性柔惰也懶得處理他,便乾脆將諸葛豐免官貶為庶人,圖個耳邊清靜。諸葛豐政治生命終結,最後抑鬱的老死在琅琊老家。

諸葛豐可以說是西漢歷史上最後一位司隸校尉了,自他被奪去符節,之後的司隸校尉便愈發虛弱,以至名存實亡,先是被去掉校尉頭銜而單稱司隸,而後哀帝時權臣王莽乾脆殺掉了最後一位司隸鮑宣,並取消了該官職的設置。看來這西漢王朝實是自毀長城,又能怪得誰來。要是西漢末年能有幾個像諸葛豐這樣忠心耿耿、威風凜凜的持節司隸校尉,王莽想篡位恐也要掂量著幾分小心。

諸葛豐之後,諸葛氏在琅琊仍是官宦世家書香大姓,只不過高官顯貴並不多,大多數只擔任一般的地方官,如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乃泰山郡丞,後因遭逢泰山之難(曹操父親曹嵩在泰山郡被陶謙部將追殺而死),泰山太守應劭與郡丞諸葛珪都受到牽連,只得帶著一家人狼狽奔命,諸葛珪或許身體本就不太好,結果在逃亡途中病逝,臨死前將諸葛亮等一堆兒女託付給弟弟諸葛玄撫養(諸葛珪另有一長子、時年二十歲的諸葛瑾早已分路逃往吳中避亂,故未託付於諸葛玄),諸葛玄本是荊州刺史劉表的屬吏,後因豫章太守(治今江西南昌)周術去世無人接任(適逢董卓執政朝廷一片混亂而無暇顧及),劉表便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以搶奪江東地盤,過了段時間,由涼州軍把持的漢朝政府又派了朱皓來當太守,兩守相爭,結果諸葛玄大敗被殺。十七歲的諸葛亮遂擔起了一家的重任,帶領兄弟姐妹們跑到荊州投靠了叔父諸葛玄的故主劉表(注6)。

與孫策孫權兄弟一樣,諸葛亮也是十幾歲就早早的擔起了一家的重責,扛起了整個家族的未來,他到達荊州後,一面讀書,一面交遊,還一面種地,躬耕於南陽,養活一個弟弟兩個姐姐。並且,隨著諸葛亮交遊於荊州上層名流之中而名氣越來越大,各大家族也都爭著與他交好。於是,諸葛亮的長姐嫁給了襄陽第一大豪門望族蒯家的公子蒯祺(後任曹操手下房陵太守,被孟達所殺),二姐嫁給了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統的堂兄,後任曹魏吏部郎),諸葛亮自己則娶了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這黃月英雖然號稱醜婦,但溫柔賢淑才華過人,更重要的是,這荊州的一把手劉表,乃是黃月英的姨夫,二把手蔡瑁,乃是黃月英的舅舅。

諸葛亮通過與荊州的豪門望族結親,非常順利地與劉表、蒯越、蒯良、蔡瑁等首腦人物搭上了線,那他為何不出仕於劉表陣營,為劉表出謀劃策呢?很顯然,諸葛亮已然吸取了幾位先祖的經驗教訓,不願將自己的一片忠心輕易託付,所以他二十歲及冠之年,自我取字孔明:孔者,洞也;明者,察也。諸葛亮這是希望自己能擦亮慧眼,洞察一切啊;而他將其子取名為諸葛瞻,也是希望他能看得遠一些,不要被眼前之事所迷惑。

因此,諸葛亮早已洞察:那劉表性疑多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根本不是一個好主公,結親可以,效忠就算了。歸根結底,諸葛亮和劉備一樣,都拿劉表當一塊成功的踏腳石罷了,登高望遠,方知去路,也方能成就這魚水相契、君臣一體之千古佳話。

只可惜,劉備與孔明這對千古君臣相遇的太晚,十餘年後,劉備駕崩,劉禪即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未能讓劉禪成為一代明君,反而在諸葛亮、董允等老臣死後便任性妄為、寵信奸佞,禍亂國事,終至蜀漢滅亡,諸葛瞻父子也壯烈殉國。最終,諸葛家的一片忠貞,還是錯付給了劉阿斗。

另外,諸葛亮從兄長諸葛瑾那邊過繼而來的長子諸葛喬,貴為丞相公子,卻同士兵們—起,參加與督運軍糧的艱苦工作(注7),結果在北伐過程中因公殉職,英年早逝。

季漢滅亡之前,魏軍兵臨城下,成都一片亡國論調,諸葛瞻父子卻斬使拒降,死守綿竹,最終皆以身殉國;另外張飛的孫子張遵,趙雲的次子趙廣也在此戰中為國捐軀;還有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誓死不降,於是在昭烈廟大哭一場之後自殺,與此同時劉禪的老婆李昭儀也自殺殉國。

這就是諸葛亮祖孫三代鞠躬盡瘁、忠貞託付的劉阿斗——輕輕鬆鬆一句樂不思蜀,不僅有愧於諸葛亮三代英魂、與無數蜀漢將士,亦有愧於他父親劉備,有愧於他兒子劉諶,甚至有愧於李氏這個深宮婦人!

圖:綿竹諸葛雙忠祠

與此同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倒是在江東當上了大將軍,成為諸葛家族中唯一沒有忠心錯付之人。

不過,諸葛瑾的兒子,後任東吳丞相的諸葛恪,卻又因獨斷專行、力主伐魏,而捲入了東吳的宮廷鬥爭之中慘敗,結果全家都被吳主孫亮所殺。

另外,在魏國也有琅琊諸葛氏的一旁支,名諸葛誕,在曹魏晚期當上了征東大將軍,執掌十餘萬淮南大軍,當時司馬昭已有篡魏之心,乃遣心腹賈充去見諸葛誕,藉機探其口風道:「洛中諸賢,皆願禪代,君以為如何?」諸葛誕厲聲道:「卿非賈豫州(曹魏名臣賈逵)之子乎?世受魏恩,豈可欲以社稷輸人乎!若洛中有難,吾當死之。」

一年後,司馬昭篡魏之舉愈發急迫,諸葛誕遂聯結吳國發動叛亂,司馬昭率領二十六萬大軍親征淮南,諸葛誕堅守一年最終還是兵敗被殺,實現了自己兩年前的諾言。

之後,諸葛誕全族被誅,只有其次子諸葛靚逃到東吳,任後將軍,後官至大司馬,然而天下歸晉已是大勢所趨,諸葛靚幾番伐晉,仍是無力回天,最終東吳滅亡。晉武帝司馬炎與諸葛靚小時候曾是好朋友(諸葛靚的妹妹嫁給了司馬炎的叔叔),如今時過境遷,於是勸他歸順:「卿故復憶竹馬之好否?」諸葛靚哭道:「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睹聖顏,誠為慚恨!」為自己不能報父仇、殉舊國而深深慚恨。司馬炎不死心,還是一次次來找他勸他,諸葛靚只得躲到廁所,吃喝拉撒睡一起解決,全身臭翻天了也不肯出來。司馬炎沒轍,最後只得放他回鄉。諸葛靚於是回到琅琊老家,慚恨而死。

注1:出自諸葛亮《後出師表》,載於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默記》

注2:陳勝,字涉,算是擁有貴族的標配。而據《後漢書·百官志》云:「屯長一人,比二百石」。由於漢承秦制,秦軍中的屯長,大致是俸祿二百石、有編製的正式軍官。另據《韓非子·定法篇》說:「商君之法,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稍加計算一下,陳勝應該已升了四級爵位,也就是「不更」爵位,再上一級就是大夫了。

注3:出自《楚辭·卜居》

注4:事實上,漢朝向來有表彰舊功與先烈的傳統,這要從劉邦說起了。劉邦雖狠,但那只是針對威脅其統治的異姓王而已;而對那些對反秦抗楚作出過貢獻的舊先烈、老兄弟們,則是極盡照顧:如陳勝後被漢朝追封為隱王,項羽的族人亦被封侯,另外紀信之子、酈食其之子及其弟、周苛之子及其堂弟、奚涓之母等烈屬也都被封了侯。

注5:出自東漢末年泰山太守應劭(諸葛亮父親諸葛珪的同事)所著《風俗通義》:「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並氏焉。」」

注6:據《三國志 諸葛亮傳》注引《獻帝春秋》

注7:據《諸葛亮集》諸葛亮寫與兄諸葛瑾書信:"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名將英雄夢 的精彩文章:

吳越爭霸引發的連鎖反應,吳國人逃亡海外,結果成了日本天皇
劉備的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為何會以如此丟人的方式被諸葛亮廢掉

TAG:千古名將英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