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英國貴族的私生子,成為世界級科學家,卻把財產捐給了美國
李約瑟曾經發問,為什麼古代世界技術上領先的中國,並沒有誕生現代科學。李約瑟之問姑且不論,因為中國在古代世界是否真的領先世界,還需要進一步考辨。近代以來,歐洲人創立了近代科學,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今天占統治地位的數理實驗科學,它將數學方法與實驗方法有機、內在地聯繫在一起,是今天很多現代科學的基礎;另一類則是博物學,它的涵蓋範圍更廣,粗淺的理解可以解釋為探究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科學。
不得不承認,英國人在這兩種科學中都是獨步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較於數理實驗科學,博物學在現在似乎沒有歷史上那麼輝煌了。但是,在18世紀的英國,博物學是整個英國的「大科學(Big Science)",是整個社會的顯學。
英國的博物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後期,但是博物學的真正興起是在17世紀晚期。這一點與當時英國啟蒙運動的興起有著很大的關係。與歐洲大陸不同,英國是一個有著最強烈、最持續經驗論傳統的國家,英國人主張通過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和研究來認識世界,而不是基於預設理論出發。同樣是經院哲學,英國人卻不像歐洲大陸那樣泥守於經文說教,而是從經院哲學中發展出重視經驗科學的思想。
弗蘭西斯·培根
偉大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不僅大力鼓吹新的科學實驗方法,更是將博物學納入到了他的科學認知過程當中,認為博物學是通向新形式自然哲學的基石。英國皇家學會一直遵循培根的思想,保持著博物學研究傳統。
除了學術本身的因素,英國海外殖民的成功,世界級殖民帝國的形成同樣是博物學發展的重要原因。1756年-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最終以英國勝利結束,這標誌著大英帝國的真正形成。英國海上力量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確立起了霸權地位。
為了保持英國的優勢地位,獲得更多的原材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大英帝國藉助自己龐大的海上力量,不斷派出艦隊去尋找新殖民地。1768年,為了觀察金星凌日,皇家學會向王室和政府提出申請,希望組織一次南海艦隊,去塔希提島記錄這一稀缺的天文現象。
庫克船長
喬治三世和海軍部批准並資助了這次探險活動,但他們卻另有目的,海軍部給庫克(James Cook)船長的任務是尋找南大陸並繪製地圖。隨船前行的還有年輕的博物學家班克斯(Joseph Banks)及其團隊。海軍部的探險船隊邀請博物學家來參加便成了慣例,這極大促進了英國科學家對海外植物的了解和認識。1831年-1836年,達爾文就隨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奠定了日後完成《物種起源》的考察基礎。
班克斯在這次活動中採集到大量的植物標本、種子,並繪製了大量具有科學價值的博物繪畫。這位年輕的博物學家後來成為了國王的朋友,並擔任了倫敦皇家學會的主席,皇家植物園邱園的園長。作為英國科學最強有力的管理者之一,他說服英國政府,使他們相信,投資科學研究事業將有利於國家的商業擴張與帝國擴張。
班克斯形成的這種博物學發展模式中,王室、政府、東印度公司以及全球殖民地的力量成為學術的強大助力,也是學術發展的驅動,英國人建立起全球性博物學網路,在增進博物學認識的同時,不斷進行著動植物移植實驗,將博物學和帝國擴張相互促進的「博物學帝國主義」模式推向前進。
倫敦皇家學會
博物學發達的背後是大英帝國對於整個世界的探索,甚至可以說是對整個世界的俯視,這是一個大國崛起的學術自信。
在英國博物學歷史上,必須要提到的不僅有班克斯、達爾文,還有一位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1765-1829),同樣是不可忘記的。詹姆斯·史密森英國第一代諾森伯蘭公爵(Duke of Northumberland)和亨格福德(Hungerford)家族女繼承人的私生子,其遠祖可以追溯到亨利八世。但私生子的身份卻剝奪了他繼承爵位的權利,很長時間裡他都不能公開其真實身份,只能用其母親前夫的姓氏,直到他37歲的時候才使用其生父的姓氏。
史密森的生父諾森伯蘭公爵終其一生都沒有承認過他們之間的父子關係,這對史密森的早年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史密森曾說:「我的血管里流淌著英格蘭最好的血液,然而這卻對我沒有絲毫益處。」史密森對自己私生子的身份,一輩子都耿耿於懷,但是他又非常在意貴族的身份。
史密森出生於巴黎,後來又返回英國接受教育。1782年,史密森進入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學習,1876年畢業,此後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787年,在其導師—著名科學家卡文迪許的推薦下史密森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
詹姆斯·史密森
史密森在礦物學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三方晶系礦物里的「菱鋅礦」就是以史密森命名的。除此之外,化學當中的硅酸鹽(Silicates)這一名詞也是史密森首先使用的,曾任皇家學會會長的吉爾伯特稱其為當時最好的化學家和礦物學家。
1791-1797年,作為礦物學家的史密森回到他的出生地法國,此行的目的在於收集新的礦物樣本用於科學研究,並密切與歐洲大陸科學界的聯繫。在與法國科學家們進行學術交流的同時,史密森目睹了大革命後法國的巨大變化,思想上受到了很大震撼。
1792年,史密森在寫給好友吉爾伯特的信中說:「我認為一個國家的國王就好比是用獅子當看門狗的人,如果他把獅子的牙敲掉,那麼獅子將毫無用處;如果讓獅子有牙,那麼獅子將吃掉他」。已經對君主專制深惡痛絕的史密森成為一名世界主義者,他曾說:「科學家是沒有祖國的,世界就是他的祖國,所有人都是他的同胞。」
1799年,史密森加入了新成立的大不列顛皇家學院。這個學院與之前貴族氣濃厚的英國皇家學會不同,它是英國科學家的自治組織,其宗旨是傳播知識,介紹有用的機械發明和技術改進;通過教授哲學課程和實驗,達到將科學應用到生活中的目的,並提升大眾的科學素質。
儘管史密森一生學術建樹卓著,但卻一生孤苦,沒有婚姻,沒有子女,只有一個被稱為侄子的繼兄之子一一亨利·詹姆斯·迪金森(Henry James Dickinson)。1826年10月23日,經過慎重考慮,史密森立下了一份遺囑,遺囑中除了為原來的僕人留下一份養老金外,還卻做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並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決定:
如果我的侄子在離世時仍然沒有子嗣,或者他的子嗣不到21歲就去世了,或者死後沒有遺囑,我的全部財產都贈送給美利堅合眾國,用以在華盛頓建立一所以史密森學會(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命名的,旨在為人類增進與傳播知識的機構。。
史密森學會
史密森為什麼會決定將所有財產都捐獻給美國,這個他從未去過的陌生國家?當時的美國還是一個落後國家,但卻代表著未來,毫無舊世界的種種負擔和羈絆。史密森將人類未來的科學發展希望寄托在那個遙遠的新世界,事實證明他的眼光並沒有錯。
1829年6月27日,史密森在義大利熱那亞去世。6年後,他的侄子迪金森也去世了,且同樣沒有子嗣。根據遺囑的要求,史密森的全部遺產將贈送給美國,遺囑執行人立即將這一消息告知了美國政府。
經過一番周折,直到1838年8月,英國法院判定美國政府可以繼承史密森的全部遺產。遺囑執行人將史密森的所有遺產變賣,所得合計為105袋金幣,約合515169美元,連同史密森的全部藏書、礦物樣本、研究手稿、私人信件和其它收藏一併裝船運往美國。
但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卻辜負了史密森的厚望。當這筆錢還沒到達美國的時候,學會基金就已經被聯邦政府提前透支挪用了。美國政府拿這筆錢用於購買債券,最後居然投資失敗了,血本無歸。
約翰·昆西·亞當斯
正當美國政界準備不了了之的時候,曾經當過美國第六屆總統的約翰·昆西·亞當斯以一名普通參議員的身份,站出來振臂疾呼,呼籲公眾關注學會基金被挪用一事。1840年3月5日,亞當斯正式以國家誠信為由向國會重提史密森基金一事,認為美國政府這種毫無誠信的做法辜負了一個高尚的人對美國的期望,因此要求國會敦促政府歸還學會基金,並按照州債券利率的預期收益為學會提供活動經費。
在亞當斯等人不懈努力之下,最後,國會再次立法,並連本帶息地恢復了那筆財產,一同用於成立史密森學會,在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建造了一座以史密森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龐大博物館群。在這14所博物館中,有弗里爾美術館,阿瑟·M·薩克勒美術館,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 ,國立美國藝術博物館,國立肖像館,國立航空和航天博物館,赫什霍恩博物館和雕塑園,美術和工業大廈,倫威克美術館,阿納卡斯蒂亞地區傅物館,庫柏·休伊斯博物館等。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上述14個博物館中,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始建於1869年,正式開館於1910年,位於美國紐約。 這家博物館的古生物和人類學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館中占居首位,除采自美國境內的標本外,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澳洲的代表性標本也都有收藏。除此之外,它擁有一座藏書485,000冊的自然歷史圖書館,還有照片、影片和手稿等藏品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之一——海登天文館也是該博物館的一部分······
除了藏書和陳列之外,自然歷史博物館還是一個重要的科研機構,它有5個科研部門:人類學、無脊椎動物學、古生物學、物理科學和脊椎動物學。目前有200名科學家,其中包括40多名館長,分布在這些部門中進行廣泛的科研活動。
2010年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100周年,他們與世界知名的英國DK出版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本《DK博物大百科》,英文書名叫《The Natural History Book 》。 這本書是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00周年紀念出版物,它的出版是史密森博物院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里程碑。
《DK》博物大百科
這本書展示了對地球自然歷史的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清楚地概述了自然世界的分類。本書涵蓋地球45億年歷史中,超過5000種博物學世界的物種,6000多張眾多獨家的照片,著眼於成幹上萬的標本和物種展示,觀看本書就像行走在視覺畫廊中,讓讀者踏上一段難以置信的旅程,從自然界最基本的板塊,到最簡單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再到植物,真菌和動物。史密森學會自然歷史博物館強大的學術資源,DK公司在世界圖書界的口碑,這本書絕對值得信賴。
中國科學普及出版社花了6年時間,與英國DK公司進行談判,引進了中文版權,並組織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等相關機構專家進行翻譯,於2018年推出了中文版。這本書不應該被英語世界獨佔,應該成為世界的精神財富。崛起的中國已經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博物學,需要對這個世界重新審視!
現在科學普及出版社與今日頭條平台自媒體優質作者合作,推出了中文版全網最低價回饋活動。原價458元,京東售價400元,淘寶大約在320元上下,而在這裡,您只需要298元,就可以得到這本承載著100多年前史密森先生厚望的科普好書!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即可進入優惠購買!


※朱溫出兵討伐李茂貞,先兵不血刃解決了這個軍閥,還得了一大筆錢
※朱言文史會客廳
TAG:朱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