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貴為大清皇帝,康熙為何喜歡把自己打扮成老農?

貴為大清皇帝,康熙為何喜歡把自己打扮成老農?

作者:金滿樓

古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社會裡,糧食生產無疑至關重要,而與歷代皇帝搞形式主義「親耕秀」所不同的是,康熙皇帝對農業生產可謂是身體力行,親自實踐。

據目前能找到的記載,康熙皇帝曾考察研究過的植物多達二十餘種,其中包括御稻、葡萄、菱角、竹子、黑龍江麥、吐魯番西瓜等。這些植物中,他親自試種過的有十餘種。

而且,康熙皇帝並不僅僅是出於好奇,而是對植物的產地、性能、用途及生長規律等都做過深入的考察,並一一記錄在案。

當然,好奇是一種美好的天性,康煕喜歡親身體驗也並不是壞事,如其在《庭訓格言》中所言:

「朕自幼喜歡觀稼穡,秘得各方五穀、菜蔬之種,必種之,以觀其收穫。誠欲廣佈於民生,或有禆益也。」

譬如,康熙南巡後,曾將南方的竹子帶回京城試種。由於北方寒冷,「非保護得宜,即難藝植」;在其精心培育下,居然成活繁衍,三十年後,「竟延至數畝之廣,其圍到八寸,直徑二寸五分。」

為此,康熙還不無得意地向大臣們介紹:「北方地寒風高,無如此大竹。此系朕親視栽植,每年培養得法,所以如許長大。由此觀之,天下無不可養成之物也。」

當然,康熙的種植試驗也不是每次都成功,比如他在南巡時因為喜愛江南的香稻和菱角而帶回一些種子進行試種,但最終未能成功,他也不得不無奈地表示:「南方雖有霜雪,然地氣溫高,無損於田苗」,而北方就沒有辦法了。

南方植物之外,康熙還曾將長白山人蔘移植于禁苑盆中栽種,哈密的白、綠、紫三色葡萄也曾引種過。此外,他還在避暑山莊種過麥子、西瓜、香瓜等。

在所有的種植試驗中,康熙皇帝對水稻的興趣最大、用力最深。在其詩中,對水稻的育種、拔秧、插秧、收刈、拾穗等全過程均有十分具體的描寫。

而之所以如此,大概也是因為水稻在中國糧食結構的重要性所致吧!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對於農業事務的觀察十分仔細,如其南巡時,見舟中滿載豬毛雞毛運往福建,問其原因,則雲那裡稻田以山泉灌溉,泉水寒涼,用此則禾苗茂盛,亦得早熟(《康煕政要》卷十九)。

回京後,康熙在西苑建豐澤園,也嘗試使用保溫手法種植水稻。於是乎,康熙在政務之餘,「治田數畦,環以溪水,阡陌井然在目,桔槔之聲盈耳,歲收嘉禾數十鍾。壠畔樹桑,旁列蠶舍,浴繭繅絲。」

身為大清皇帝而親事農耕,康熙對此卻毫不介意,並以此為樂。在其所寫的《刈麥記》中,康熙即記載說:

山莊內「百穀齊成,與內地相似,不過遲十數日而已,故種麥者頗蕃。山莊苑內,麥、谷、黍、稻皆寓焉。」其中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即便年老後,康煕對農事活動也仍舊孜孜不倦,其每每扶杖閱耕,臨畦觀刈,並高興地對身邊大臣說:「蒼顏野老共慶有秋,黃口稚子無悉乏食。此朕一時之真樂也。」

除了自己試驗種稻之外,康熙對全國糧食生產和糧價也十分關注。

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南行巡察河工途中,其特在皇三子胤祉的奏摺上批註了高郵、鎮江、蘇州三處的糧價情況,其中不僅有稻米、小麥,也有豆類、芝麻、豌豆等。

而且,康熙還分別記載了不同品類的不同價格,如米分為上白米、中白米、下白米、上江米、中江米、下江米等。末了,康熙還特別註明,交給「阿哥看」。

事實上,在奏摺上注寫糧價並不是康熙一時的心血來潮,而且其對糧價的一貫重視。在康熙朝的密折中,地方糧食生產、糧價、雨雪情況等都是奏報人的常規報告內容。

類似的內容,在江南的幾位織造如曹寅、李煦等的密折中可謂屢見不鮮。而且,康煕的信息渠道也不僅僅密折,如其對大臣們說的:

「自古人主,多大厭聞盜賊水旱之事,殊不知不凡事由微至巨。豫知而備之,則易於措辦。所以朕於各省大小事務,惟欲速聞之也。

即如各省來京之人,從福建來者,朕以浙江米價詢之;自江南來者,朕以山東米價詢之。

伊等系經過之地,必據實陳奏。即彼省大吏,知不可隱,亦皆實奏。米價既已悉知,則年歲之豐欠,亦可知矣。」

如此可見,康熙皇帝對於國計民生,確實是一時也不敢忘懷。這一點,是很值得學習與敬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倒幕戰爭後,日本動輒宣稱「與萬國對峙」,列強卻對此嗤之以鼻
戊戌變法尚未失敗,「圍園之謀」傳遍京城,這是什麼情況?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