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釘釘五歲,蒙眼狂奔

釘釘五歲,蒙眼狂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產業家,作者 | 裴一多

姜文曾經這樣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要站著把錢掙了」。言外之意,既要口碑,又要票房。

缺市場,生活難以為繼;缺口碑,良心難安。

對釘釘而言,同樣如此。

作為阿里重要的業務線,成立五年的它,不僅要學會怎樣活,更應該學會怎樣活得更好。

時至今日,網路上還流傳著2000年的一段視頻,場景大致是:馬雲在台上演講:「總有一天杭州會因為擁有阿里而驕傲」。台上的人擲地有聲,台下的人哄然大笑。

用馬雲的話來說,杭州是阿里的「福報」。杭州給予了阿里成長的空間,阿里也回饋給杭州以發展的速度。如果把這個「福報」之地再縮小,可以聚焦到杭州湖畔花園,這個曾經誕生了淘寶、天貓、支付寶的風水之地。

除了淘寶、支付寶這些前輩,釘釘同樣也是這個鐘靈毓秀之地的一個後生。

「我們原本想生一隻雞,沒想到孵出一隻鴨。」接棒馬雲的張勇(逍遙子)曾這樣評價釘釘的誕生。

在阿里內部,這款「歪打正著」的產品已經升為戰略級。但從一個SaaS軟體到如今的平台型企服產品,再到如今「新零售」的載體,原本應該專註社交的釘釘似乎變得越來越臃腫。

如今的釘釘總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什麼都要做,卻什麼都不能做到最好」。

成立五年的釘釘,正在蒙眼狂奔。


流量「萬金油」

一個事實是,釘釘越來越難定位了。

定位難不僅體現在它的軟體工具方向,還有嫁接在其上的其它業務入口。

以新加入的手淘入口為例。前不久,在2018年的春夏新品發布會上,釘釘推出了「釘釘 手淘組合」,意在為阿里的新零售加碼,給手淘導流。

2018年釘釘春夏新品發布會

釘釘確實有不錯的流量,截止目前據傳有4億的用戶,如果能完全利用好其流量終究也會算是一個不錯的流量工具,但問題在於,這些流量能否像騰訊的九宮格般,順利為其它業務線導流,成為阿里的一個新抓手。

這怎麼都不算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從直觀角度來看,手淘成為入口是完善了釘釘的大平台體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零售功能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釘釘原有的企服屬性,不論是對外界,還是對自身。

成立五年,沒人能質疑釘釘的發展速度,更沒人能忽視釘釘海量的用戶基數,不過很明顯的一個點在於,釘釘的流量大部分是由工作端產生,在生活端毫無建樹,兩者的交集幾近為零。

釘釘在用戶的心智定位也僅是辦公工具。談到消費,天貓、淘寶、京東、小紅書、考拉等一眾電商app足矣。

換言之,一款辦公軟體永遠不會和人們心中購物的標籤劃等號。

用釘釘來打零售牌,更多的像是作為一款流量產品之於阿里戰略的妥協,但最終卻只能讓釘釘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令外界擔憂的是:如今有了零售入口,接下來是否還會有遊戲入口、支付入口等其它業務線輸出。

作為一款SaaS產品,釘釘應該將力氣花在怎樣打磨軟體能力,加強自己的縱向深度,而不應該被妥協成為一個集電商、社交等功能於一身的雜糅品。

C端社交敗北,阿里顯然在B端抓住了機會。但如今它需要的是一款專業級的企服產品,一個基於B端的社交平台,不是一個全生態,更不是一個給其它業務增光的社交彩頭。

什麼都想做好,很容易什麼都做不好。


輸血容易造血難

盈利一直是釘釘被外界詬病的點。

在早前採訪時,金蝶董事長徐少春表示:「我是很有危機感的一個人,不是說敵人打到眼皮底下,我才做出改變,得常常未雨綢繆,因為我知道危機到來時,就已經來不及了」。

混亂的企服局勢下,他的意有所指即為釘釘。

互聯網行業打法野蠻,但也有效。從網約車開始,到後來的千團大戰、共享經濟、社區團購等等,但凡互聯網對這個領域實現直接或者間接的滲透,這個行業便會被加速成型,市場份額被快速搶佔。

釘釘也不例外,背靠阿里,糧草充足的它同樣採用的是這種模式,先用低價佔領市場,之後再精細化運營。和傳統的收費企服產品相比,頗有種降維打擊的成分。坊間傳言,自釘釘成立至今,阿里總投入已逾100億。

釘釘在多個地鐵站展開「撒網式」營銷

曾為傳統行業的「企服明星」紛享銷客曾就此與釘釘展開一場補貼戰,最終的結果是紛享銷客內部裁員超過1000人。辭掉800多名銷售、近200名研發後,人員僅留下一半。

一位和釘釘狹路相逢的資深傳統從業者一度欲哭無淚,「我們的確比他們做的要細、要好,但是你拼不過人家不要錢呀。」

蒙眼狂奔下,如今已經是釘釘瘋狂補貼、跑馬圈地的第五年。

當有人問及釘釘的盈利模式時,無招一直表示說,「保持初心。」無論軟體硬體,統統免費。

在這種模式的助推下,國內SaaS領域似乎成了一場需要「苦熬」的持久戰,「但是光砸錢砸不出好產品,SaaS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而產品和服務,則是付費SaaS玩家留在牌桌的必備籌碼。」一位業內人士同樣也表示。

「這樣的免費模式長期來說對整個行業是不利的,必須讓用戶養成付費的習慣,因為一些企業專屬的功能必須要我們單獨研發,免費會無限延長市場成型的周期,相當於之前做的市場培育的努力都白費了。」他同時吐槽道。

有一段時間,外界對於釘釘收費有一個猜想:待用戶達到一定量級後,釘釘就會根據賬號統一收費。

料想,到那時或許才是真正比拼品質的時刻。只是在那之前,釘釘需要提前先學著如何獨立地活下去。

輸血容易造血難,這是一個長久的功課。


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關於生態,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說法,「當你試圖顛覆一個生態時,不再是與一家公司的對抗,而是與生態所有組成單元之間的戰爭,這就是生態的力量。」

從阿里的基因來看,釘釘發展成一個SaaS型平台並不讓人意外,憑藉體系的全觸點,它擁有足夠的曝光度和品牌溢價能力。只要控制好遊戲規則,平台生態會有巨大的活力。

釘釘的平台業務指的是,其斥巨資聚攏ISV打造的辦公平台生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釘釘已經吸引了近10萬ISV入駐。

釘釘開放平台申請截圖一覽

但對如今的釘釘來說,原本觸手可及的平台紅利似乎正在消失,「不知道哪天作為裁判員的釘釘就會涉足我們自己的業務」,一位入駐釘釘的ISV負責人表示。

實際上,釘釘不僅僅是主席台規則制定者的角色,它也是場下的運動員。在一些數據入口,釘釘更會用自己的產品來把控,由此帶來的結果便是釘釘平台上專註這個方向的ISV被自動淘汰。事實上,像致遠、紅圈營銷等中大型廠商,如今已經選擇了逃離釘釘。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終歸結底,這並不是一個公開健康的平台生態模式。

早在2006年,阿里就曾考慮和用友合作成立合資公司,但因為雙方在主導權上產生了異議,最終不了了之。

彼時曾有用友高管評價道:我們是穿西裝的,他們穿牛仔褲的,合資起來有些不倫不類。

已經簽約的藍凌也不例外。

藍凌CEO徐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藍凌希望能擁有自主權。和以往完全掌握不了數據流向的模式相比,藍凌更想有些新改變,「和釘釘合作可以,但我們不想走老路。」過去,藍凌在釘釘上一直充當著定製開發的角色,數據被釘釘牢牢握在手中,而藍凌拿不到相關費用。

作為巨頭,釘釘有聚合資源的能力和平台,但更應該擺出正確的合作姿態。一味地無視自己制定的規則只能讓之前的巨額補貼化為泡影,甚至成為眾矢之的。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恐龍和螞蟻爆發戰爭,結果會怎麼樣?劉慈欣在小說《恐龍遇上螞蟻》里曾經給出過答案:恐龍被秒殺。


TO B的C端焦慮

如果在知乎上搜索關鍵詞「釘釘」,發現第一個問題就是:釘釘發展這麼好,為什麼大家還要批評它。

這個問題下有305個回答,但大部分都在吐槽釘釘。

「求職的時候,用釘釘的公司首先排除在外」「沒事DING一下,痛苦你我他」「老闆壓榨員工的利器」……

不可否認,上述說法或有不公,但這背後卻影射出C端用戶對釘釘的某些不滿。

「DING一下」,是釘釘最重要的特色功能。在釘釘早期,這個功能甚至是釘釘在爭取客戶入駐時的重要手段。

但緣何一個在內部開發人員看來是重大突破的功能,在職場員工處就變成了「罪惡」的源頭?

一位網友的總結很精確:釘釘的惡,在於將『上下級『關係,加入社交之中。據數據統計,打卡和「DING」功能是釘釘使用企業最大的兩個功能,對於某些老闆來說,這能幫助他們的金錢付出得到相應甚至超額的回報。

釘釘也有強大的協同辦公模塊、文檔處理模塊、甚至是基於AI、大數據的智能板塊,但人們感受到的卻只是「打卡」和「DING功能」帶來的疲憊感。

App Store中的「釘釘」

儘管問題的原罪在於公司體制,但釘釘仍然難辭其咎。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釘釘並無過失,高效便利,消息直達,有「求」必應。但眾多批評背後,實際隱藏著釘釘人性化設計的某種不足,特別是在當下這個渴求自由發展的時代。

早年在媒體採訪張小龍時,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成功的產品,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洞察。」

面向老闆們的設計,無可厚非;對員工的換位思考,更應該提上日程。因為不一定所有的老闆都是「壓榨型」老闆,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是低效員工。

釘釘在發展,也在進步。在去年年底的發布會上,有媒體問到釘釘的發展時,無招說:「走到今天,釘釘對『我是誰』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是最重要的。」

但發展不僅需要搞清「我是誰?」更要明白「我去哪?」

如今看來,五歲的釘釘還沒有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董明珠投資的銀隆前總裁被刑拘,創始人滯留美國
一個在線問診平台是如何幫千萬用戶「科學變美」的?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