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豌豆,從豆到莢皆可食

豌豆,從豆到莢皆可食

豌豆起源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區和衣索比亞,是一年生或二年生攀援植物,生長適應性強,早已被陸續引種到世界許多地方。文獻記載,中國西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度受漢武帝劉徹派遣前往西域,他和隨行人員返回中原時,把豌豆等植物種子帶回栽培,後來逐漸被引種到中國許多地方。

豌豆的命名

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部各民族統稱「胡」,從上述地區以及中國國境以西國家引進的產物,均冠以「胡」字,所以豌豆最初被稱為「胡豆」,後來改稱豌豆、青豆、青小豆、寒豆、雪豆等名。豌豆之名,明代李時珍說:「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宛名。」所謂「宛宛」,即彎曲盤旋之意。豌豆的枝蔓彎曲攀援,「宛」字加「豆」偏旁而成為「豌」。青豆和青小豆,是因其顏色而得名。寒豆和雪豆,是因豌豆的生長特性不耐熱,比較耐寒之故。

連莢可食的豌豆

連莢可食的豌豆亦稱「荷蘭豆」,清代乾隆初年編撰的《台灣府志》記載:「荷蘭豆,種出荷蘭,可充蔬品煮食,其色新綠,其味香嫩。」但近年一些文章談到,在荷蘭等歐洲國家,並無「荷蘭豆」之名稱。反而英國、荷蘭等國家有一種說法,可食的軟英豌豆是中國廣東等一些南方地區的農民培育出的,所以他們稱之為「中國豌豆」(Chinese Peas )。

豌豆,從豆到莢皆可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可口良蔬利健康

豌豆,從豆到莢皆可食

國人歷來以豌豆、軟莢豌豆、豌豆嫩梢與嫩葉做蔬食,同時,體驗到它們的某些食療效用,諸如助消化、止嘔吐、止瀉、催乳、利尿、通腸等。唐代醫籍記述,豌豆研細末加工成的「洗面澡豆方」,每日用它塗擦面部,保持約一頓飯時間洗去,經過一段時日,能淡化黑斑,使面部皮膚有光澤。

豌豆所含氨基酸達20種,包括人體8種必需氨基酸,其中鹼性賴氨酸尤為豐富,它對人體正常發育、成長與智力等頗有助益;它參與構成的肉鹼,能把一部分不飽和脂肪酸轉化為能量;賴氨酸和其他一些營養物質形成膠原蛋白,有益於人體骨骼、關節軟骨、肌肉、肌腱等的保健;賴氨酸還能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降低膽固醇,改善免疫功能,抵禦單純性皰疹和帶狀皰疹病毒。

豌豆及其軟莢、嫩葉含有的營養成分,加上它們低脂、低鈉的特點,使它們成為多數人群的食用佳品,更是高血壓、血脂紊亂、糖尿病、肥胖、便秘等病症患者的良蔬。

豌豆,從豆到莢皆可食

食用豌豆需注意:一是不宜多食油炒干豌豆,避免可能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腹脹;二是用豌豆磨粉製成的粉絲,有的加進了明礬(綠豆、蠶豆等做成的粉絲也可能如此),不宜過多進食,以避免其中所含多量鋁對人體有不利影響;三是消化不良者少食豌豆

豌豆,從豆到莢皆可食

(當歸 艾蒿 蛤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文化育人 | 塑造一流大學文化 再造校園景觀地標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