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二十四孝》的啟示:做好這些小事,收穫無量福報!

《二十四孝》的啟示:做好這些小事,收穫無量福報!

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什麼才是人這一生最大的事業?那就是孝順雙親。可見,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把「德行」,把「孝」放在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真正的「孝」,那他就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從孝道開始的。

《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個故事就是講「舜」的故事。堯之所以能把皇位禪讓給舜,就是被舜的「孝順」所感動,也可以說是舜的德行感召所致。「舜」通過了「堯」的嚴格考察之後,終於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一個孝順的人,能聚攏全天下的民心,所謂民心所向,則大事可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上天是不與任何人沾親帶故的,但是唯獨對善良的人特別關照,而孝順就是最基本的,也是至純至真的善,故「天必佑之」。

《二十四孝》中記載了一個「滌親溺器」的故事,讓人深受感動。講述的是北宋的大文學家黃庭堅為母親清洗便桶的故事。為母親清洗便桶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而黃庭堅堅持每天自己親自去做。理由就是母親「比較挑剔」,如果發現便桶洗得不幹凈的話,心裡就會產生煩惱,心生埋怨。所以,為了讓母親放心,黃庭堅身體力行,絕不將此事交給下人去做。要知道在當時,黃庭堅與蘇軾齊名,在書法藝術界名聲大振,具有很高的威望,卻還每日堅持為母親清洗便桶,確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一個這樣的「大人物」都能在清洗便桶的這件小事上任勞任怨,並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足見他對母親的孝有多麼的純真。其他的事情,比如言語,奉養等自然就更不在話下了。看到這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比羞愧的。因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如此的渺小。我們的孝是遠遠不夠的。

其實,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並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多麼的有出息,當多大的官,掙多少錢,而只希望我們能過得好一點,健康一點,快樂一點,也就足夠了。他們也並不需要我們給他們提供多少錢,買多少生活用品、補品等,而是需要我們的陪伴,和用心去關懷。也許你說古時候的那些「孝」,放在今天已經很不適用了,其實,我們現在也有很多的小事,可以為父母去做。也許正是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帶給的是父母無限的歡喜和安慰。

比如為父母洗一次腳,別小看了這一件事,也別覺得不好意思,這種肢體上的接觸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父母嘴上說著不需要,實際上心裡會覺得無比幸福;再比如仔細聆聽父母的嘮叨,父母上了年紀,嘴上難免會嘮嘮叨叨,講講過去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覺得煩,而是應該仔細聆聽,讓他們沉浸在對往事美好的回憶之中;吃完飯後,陪父母一起散步,一來可以鍛煉身體,促進消化,二來也準備了良好的溝通機會,可以趁此說說閑話,聊聊家常,父母一定會樂在其中;如果父母不在身邊,那就一定要常回家看看,不要借口工作忙,抽不出時間,天底下最不能等的事就是行孝,實在沒時間回家,一定要多打電話,多聊聊生活境況,讓父母心有所系,感受到自己的關心,這些不起眼的小事,不就是真正的孝嗎?

《三字經》里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隨著年齡的長大,逐漸被外物所困,漸漸的迷失了而已,只要我們能時刻把「孝」字掛在嘴邊,那就一定不會失掉善良的本性,從而獲得無窮無量的福報。有一個比喻非常好,我們和子孫都是樹枝樹葉,而父母長輩才是根,如果我們的發展遇到了什麼障礙,有什麼不順,不要從這些枝節上去找原因,而要反省自己是否「孝道」有虧,要及時行孝,往樹根上去澆水,自然就破除困難,枝繁葉茂了。與君共勉。

更多佛學、國學及傳統文化知識,請關注「無為之善」,一起學習成長,歡迎評論交流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為之善 的精彩文章:

修行中出現的境界,可以跟別人說嗎?
佛陀教我們對治煩惱的「五大方法」,很管用!

TAG:無為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