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剖析:愛因斯坦離開前為什麼會說「我們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剖析:愛因斯坦離開前為什麼會說「我們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曾有研究者做過宏觀縮小、微觀放大的實驗,比如,通過電腦模擬程序,將宇宙星系不斷縮小,最後發現,宇宙的結構與微觀粒子的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將植物細胞不斷進行放大,最後發現其結構與宇宙空間結構基本吻合。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莫非這就是對我們宇宙的寫真?

研究者為了驗證這句千古哲理,便通過量子高清顯微鏡將一粒沙子放大了一千倍,想檢驗一下裡面是不是真的存在著另一個世界。

當研究者通過量子高清顯微鏡向沙子裡面的世界觀看時,簡直驚呆了:一個光怪陸離、璀璨奪目的世界通過量子高清顯微鏡呈顯了出來:有五顏六色、形狀不一的化石骨頭,有晶瑩閃爍、五彩繽紛的水晶岩石,還有各種各樣的珊瑚植物,甚至可以看到水晶石頭裡隱隱約約的星系。

曾有物理哲學家言: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本無分別,大小只是人類為了響應自身的感官反應而給出的分類定義。

不無道理。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人類無法通過感官感知、大腦神經獲取到的信息佔99%以上。即使能夠不遺漏地接收到剩下的1%信息,經大腦加工處理後,又有1%中的60%以上是被扭曲而失真的。

是否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為什麼物體越遠看起來越小(千萬不要用什麼「透視原理」、「光學原理」等這些定型的模具思維、模具知識去回答或思考,因為這些概念很有可能是,大腦為了阻止人類看到真實世界而處理出來的失真信息)?

[註:可以思考一下三體中針眼畫師為什麼無法畫出深水王子的畫像。是否:深水王子所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或者說他一半在三維世界,一半在四維空間,因為他跳出了透視原理的失真世界,所以針眼畫師無法將他畫出?]

如果不認同「大腦為了阻止人類看到真實世界而處理出來的失真信息」,可以反思一下:為什麼對於完全相同的事物,不同人會有完全不同的思維看法?比如,一幅畫,不同人觀看,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甚至不同的顏色。難道同樣的一張畫,對不同的人還會呈現出不同的信息嗎?果如此,究竟是人在看畫,還是畫在看人?

舉例分析,是為了我們後面的分析探討做鋪墊——宇宙萬物有無大小之分?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

人類生存於三維空間,所能看到和感知到的也只有三個維度。而根據弦理論的推導,宇宙應該有11個維度。科學研究者認為,剩下的維度我們之所以看不到,是因為在普朗克尺寸上(1.6×10^35米)綣縮了起來。如果將綣縮的尺寸展開,便可以充滿整個宇宙;將宏觀的維度綣縮,又會進入微觀世界(可以思考一下三體中「智子」維度的展開和綣縮)。這不正說明了「微觀並非真的微觀,宏觀也不一定是真的宏觀」嗎?

如果還不太明白,不妨再回憶一下復聯4中那些英雄們穿越「量子隧道」的片段吧。為什麼藉助「量子隧道」便可以進入宏觀時空?不正是藉助綣縮的高維進行時空穿越的嗎?這就像兩個平行的二維平面世界,如果沒有第三個維度——高度——的相連,想要到達彼此世界幾乎不可能。同理,藉助高於三維空間的第四維度,進行時空穿梭也會變得易如反掌。而第四維度就是蜷縮到普朗克尺寸的微觀量子隧道,如同連接兩個平面世界的高度一樣,連接著我們三維空間的不同時空。所以復聯英雄們必須將自己縮小到普朗克尺度,才能進入微觀世界的量子隧道,進而穿梭到想要去的三維空間的某個時空。

順便也可以思考一下大劉的「微觀盡頭」。裡面的夸克轟擊試驗,所證明的不也正是「微觀的盡頭即是宏觀世界,宏觀的盡頭實則相連著微觀世界」 嗎?而所隱藏的科學理論,就是「高維綣縮」理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在宇宙之外的相對巨型生物來看,可能就是量子微觀世界。而巨型生物所在的宇宙,相對於巨型生物所在的宇宙之外的巨型生物而言,也只不過是相對的量子世界。如此,不斷向外延展出去,向內收縮進來,宇宙也就沒有大小之分了。

一粒沙子,誰能保證,裡面不可能生存有比我們這個宇宙生命更多的生命形式?

當明白了宏觀和微觀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大」和「小」的定義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因為「大」和「小」,只不過是人類感官獲取的大腦失真信息對人類的「欺騙」而已。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愛因斯坦在離開我們的世界前,會莫名其妙地說「我們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原因,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是大腦處理的失真信息為我們勾繪出的失真世界,而「深水王子」那樣的人,卻並不多。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木長龍探索宇宙 的精彩文章:

詳細分析:宇宙星體不是球體而是多面體的可能性

TAG:水木長龍探索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