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判死刑,為何要秋後問斬?在春天和夏天斬犯人會怎樣?

古代判死刑,為何要秋後問斬?在春天和夏天斬犯人會怎樣?

在古裝劇中,犯人被判死刑的時候,經常聽到判官說一句台詞叫「押入大牢,秋後問斬!」所謂的「秋後問斬」是指,一個人被判死刑了,無論當前是什麼季節,都必須要等到秋冬才可以行刑。有人不禁要問,為什麼一定要等到秋後才能問斬呢?春天和夏天就不行嗎?

「秋後問斬」的意思,最早是出在《禮記·月令》中,記載為:「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這句話的意思是,等到涼風來到,天降白露,寒蟬鳴叫,老鷹把捕殺的飛鳥擺開,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殺人了。這裡面描述的這些現象,其實就是說明了秋冬季節,才能殺人。

漢朝的儒學大師董仲舒,將「秋後問斬」的意思,研究成為一種理論,寫在《春秋繁露》之中。董仲舒認為「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在董仲舒看來,帝王有4種執政能力,分別為慶、賞、罰、刑。而這四種執行能力,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所以董仲舒認為,賞賜應該在春夏發生,而行刑應該在秋冬發生,否則會造成天譴。

董仲舒的這一套理論寫成書,皇帝都很迷信,特別相信「天命不可違」,因為皇帝自稱「天子」,就是認為天是最大的。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等儒家理論,非常適合封建統治者。所以漢武帝特別喜歡董仲舒,採納了董仲舒的所有理論,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當然「秋後問斬」也是被漢武帝採納了。

根據現在的節氣,古代的「秋後問斬」,其中的「秋後」並不是指立秋以後,而是指秋分以後。董仲舒發明的「秋後問斬」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無人不敢遵從這個規律。到了明朝,又分為立決(立即執行)和秋後決(秋後執行)兩種,清朝也沿用了明朝的規定。

所以古代死刑犯,要在秋後問斬的,春天和夏天處決犯人,只有明清兩朝的「斬立決」才可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朱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年羹堯被處死,留下80個貌美妻妾和女兒,雍正是如何處置的?
劉邦當上皇帝後,為何不追封親生父親?是不孝還是大孝?

TAG:老朱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