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殺死犯人,罪惡就都結束了嗎?

殺死犯人,罪惡就都結束了嗎?

作為美劇行業巨頭,HBO 一直以 「 黃暴 」 和 「 大膽 」 著稱。我仍然記得當年第一次看《 權力的遊戲 》時,對我幼小心靈的那個衝擊感,太強烈了。

所以當我聽說 HBO Asia 竟然與中國台灣公視合作了一部電視劇時,我腦補了很久……

但沒想到,這部劇沒有 「 黃暴 」,有的只是讓人揪心的 「 人性 」。

這就是被譽為 「 2019華語第一神劇 」 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 》,短短 10 集,豆瓣評分 9.5。

故事以律師王赦( 吳慷仁飾 )被受害者家屬潑糞開場。起因是他為一個名為李曉明的犯罪分子進行辯護。

兩年前,李曉明在電影院里持自製槍械掃射觀影人群,造成總共九死二十一傷的悲劇。開槍後,李曉明並未離開現場。反而在被制伏後大聲宣告自己就是想做大事,想要出名。

兩年後,李曉明終於被判處死刑。並迅速被執行槍決,連辯護律師都沒有來得及通知。

這一結果看似大快人心。實際上,對受害者家屬和李曉明一家來說,傷痛是一輩子都不會平息的。

事情發生後,李曉明一家曾前往靈堂道歉,想替兒子贖罪。可是看著滿場失去親人的受害者家屬們,他除了捶胸頓足,放聲大哭,拿不出一丁點辦法。

每天都會有人到他們家門口破口大罵,砸東西,潑油漆。只要出門,就要面對所有人的指指點點。

他們想要替兒子贖罪,卻又無從做起。只能偷偷躲起來,每天戴著口罩出門。

而唯一的女兒李曉文,則被迫從大學退學,並改名李大芝,與父母斷絕關係,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宋喬安( 賈靜雯飾 ),受害者家屬之一。

她原本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

事情發生的當天,她正陪著兒子劉天彥在看電影,中途出去接了個工作電話,喝了杯咖啡,卻看到警車飛馳而來,影院人群四散,唯一的兒子已倒在李曉明槍口之下。

自此,宋喬安變成了一心撲在工作上的 「 霸道總裁 」。

張口就是罵人,毫無同理心,命令下屬們沒日沒夜加班,即將生產的助理累到沒時間做產檢,羊水破水還要堅持在副控室內安排工作。

回家後,她酒杯不離手。

和有過精神外遇的丈夫說不了三兩句話便開始爭吵,在離婚的邊緣瘋狂試探。

她看似關心女兒,實際上卻從未真正和她好好溝通過,只是強行把她安排在自己身邊,連女兒生日都一忘再忘。

導致女兒在情緒崩潰時,甚至喊出 「 你為什麼不跟劉天彥( 宋喬安死去的兒子 )一起死掉算了 」 這樣的話。

被潑糞的律師王赦,在雙方家屬間來回溝通。他想要搞清楚李曉明的犯案動機,為他爭取作為一個人該有的權利,想要受害者家屬從悲痛中走出,讓李曉明一家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也想讓自己的下一代,不會再在恐懼中度過。

儘管王赦這一角色看起來太過正義,反而顯得不夠真實。但實際上,這部劇里發生的一切都是有真實的故事和人物原型作為參考。

2014 年,21 歲的鄭捷搭上人數最多的台北捷運板南線列車,持刀肆意砍殺,91 秒內造成 4 人死亡,22 人受傷的慘烈悲劇。

兩年後,鄭捷被迅速執行槍決。

他的父母家人也如劇中一樣,被人肉,下跪道歉,但依然無法平息民眾怒火。

鄭捷所犯的案件被稱為 「 無差別殺人 」 案,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這一概念。是指並無犯罪組織依託的行為人,出於較為明顯的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採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

其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的犯罪動機不易被人理解,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 來自《 中國青年網 》-《 無差別殺人:一個人的恐怖主義 》)

鄭捷被捕後,很快便有人在臉書上成立 「 鄭捷粉絲團 」,崇拜他,稱他是世人的偶像、救世主、整頓人間的天使,並很快獲得超 2000 點贊。

在這類駭人聽聞的案件背後,一面是高喊 「 以命抵命 」 的民意,一面是 「 他為什麼殺人 」 「 如何防範此類案件再次發生 」 的無解問題。

2016 年 3 月,33 歲的王景玉在台北環山路附近,持刀猛砍一 3 歲女童 「 小燈泡 」,導致其當場死亡。案發後,經過調查發現,王景玉患有思覺失調症(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分裂症 )。

在一片 「 處死 」 的呼籲聲中,小燈泡的母親卻表示不支持處死兇手。

在她看來,這件事情並不是靠一顆子彈,或者 「 立法嚴懲 」 就可以解決。「 他們在想什麼?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我們要如何改善、預防?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速執行死刑?」

李曉明被迅速執行死刑後,王赦崩潰大哭。

劇中一心為李曉明、陳昌等重大案件罪犯辯護的律師王赦,其故事原型就是台灣知名的死刑辯護人——黃致豪

他專門接手一些重大的社會案件,鄭捷、王景玉案,都是他擔任被告的辯護律師。為此,台灣民眾對他的態度,就像劇中大家對待被潑糞的王赦一樣,辱罵,不理解。

在黃致豪看來,正義也是很可怕的。「 所謂的正義如果真的有的話,從來不是客觀絕對的存在,是主觀的詮釋。」

基於對這一問題的困惑,編劇呂蒔媛在經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和對相關人物的採訪後,用七個月時間寫出了這部《 我們與惡的距離 》。

除了探討惡性案件發生後,人們是如何處理遺留問題之外,整部劇還將媒體職業道德、社會體制和家庭教育等諸多問題拋到檯面上。

尤其是對以宋喬安所在的新聞媒體行業,為搶奪熱點忽略事件真相,把女大學生改為 「 女高材生 」 的標題黨,只求收視率等等行為的刻畫,實在是入木三分。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年輕導演應思聰,某一天病發突然闖入幼兒園內讓孩子們配合他拍攝電影。但此事曝光之後,媒體們當眾開啟直播,採訪路人,開扒他的歷史。

在媒體播出的內容里,應思聰是害投資方慘賠三千萬的無能導演,是有危險的精神病患者,甚至引起了人們對精神病患者新一輪的恐慌。

但實際上,他們卻隱瞞了應思聰拍攝兩年,不但一分錢工資沒有拿到,還被多次辱罵的過往。

對媒體來說,收視率才是王道。

對大眾來說,把這些壞人統統都關進監獄就好啦。

可是,「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培養一個殺人犯。

王赦最終還是不清楚李曉明犯案的真實原因。因為在李曉明準備開口前,他已經被迅速執行了槍決。

他們只能憑藉一些過去的碎片去猜測,在別的案件里尋找答案。但這個答案究竟是什麼,永遠沒有人能準確說出來。

最後一集,編劇給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宋喬安離開烏煙瘴氣的品位新聞台,跳槽別家,立志做 「 正直、公正、客觀、深度 」 的媒體報道。

受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坐在一起,在心理醫生的療愈下,各自走出悲痛,開始迎接新的生活。

但這一過程究竟是如何進行的,並沒有多餘的劇情介紹。

我一度認為這是整部劇最弱的地方。但當我注意到最後一集的標題——未來的樣子,我明白故事早已結束。所謂圓滿,只是我們希望的模樣。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李曉明為什麼要把槍口對準電影院里無辜的小朋友?

槍響之後,留下來的人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走出傷痛?

加害者家屬要怎麼做才能替犯下過錯的親人贖罪?

犯人、精神病患者,是否也應當享有身為一個人該有的權利?

我們的新聞媒體,網路輿論,要怎樣才能變得 「 客觀、理智、公正 」?

我們是否真的能夠預防這一類案件的再次發生?

……

以上種種問題,編劇都沒有給出答案。

被跟蹤曝光的李大芝控訴宋喬安所在的品味新聞台。

是枝裕和曾經說,「 電影的存在並非為了審判個人,導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設計一個壞人故事,( 世界 )也許就變得黑白分明,但我認為不這樣做,反而會讓觀眾將這個問題帶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覆思索。那樣的想法基本上至今仍未改變,我總是期盼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時,對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能成為他們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機。」

本劇的第八集,標題為 「 眾生皆有病 」。

最後一集則借宋喬安之口,說出一句 「 希望,就在雲後面 」。

善與惡並存,絕望與希望並存,公平與偏見並存,扭曲和真理並存,這是現實的世界,也是我們正在努力改變的世界。

參考資料: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中國青年網:《無差別殺人:一個人的恐怖主義》

豆瓣《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小組

百度百科-鄭捷;王景玉

圖片來源:

1,5,7,8,10:豆瓣

2,3,4,,12,13,14,15,16,17:視頻截圖

9:ETtoday新聞雲

11:來自豆瓣討論小組《王赦的原型黃致豪律師專訪》,上傳者:人世間

「 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差評 的精彩文章:

聊一聊:通宵一時爽,一直通宵一直爽!
今日最佳:東北話能有多抖?

TAG: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