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現代性的神學起源

現代性的神學起源

《現代性的神學起源》

豆瓣評分9.4

(科學源流譯叢)

張卜天 翻譯

一版一印曾經被炒到千元以上

現在湖南科技出版社再版

解書友是渴望

《現代性的神學起源》

從中世紀晚期到

早期現代哲學的神學入門書

我們處在一個視覺的時代。在過去20年間,有兩幅圖像大大影響了我們對這個時代的理解:

一是柏林牆的倒塌,

二是世貿中心的倒塌。

這兩座建築不僅是人工物,而且是深植於民眾心中的象徵。前者象徵著極權主義,象徵著冷戰時期自由世界與極權世界之間的對抗;後者則象徵著由全球化力量統一起來的自由世界。

柏林牆的倒塌喚起了人們對和平繁榮的自由未來的嚮往,人類進步的信念得以重生,這種信念由於20世紀上半葉的災難性事件幾乎蕩然無存。

而世貿中心的倒塌則使人們開始擔心,有一種逐漸蔓延的新的狂熱,正在暗地裡威脅著我們的生活和文明。

柏林牆倒塌時,我們所憧憬的未來宛如一條通向現代世界的康庄大道,貿易往來、思想的自由交流和越來越多的自由政府將這個世界結合在一起。這將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但這種全球化是把西方的價值和制度傳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科學技術將會建立一個和平繁榮的領地,人的自由最終可以完全實現。

隨著世貿中心的倒塌,人們開始從新的角度看待全球化,不再把它視為通往現代性的單行道,而是認為有大道、小巷和山間小路交錯縱橫。

結果,我們不再期待一個新的黃金時代,而是瞥見了側面那些陰暗角落。

於是,對世貿中心的襲擊以一種新的令人不安的方式對現代方案(modern project)提出了質疑。那些作案者之所以反對現代性,似乎並非因為現代性沒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或是其明顯的好處沒有得到公平分配,而是因為那些抱負和好處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邪惡的。

9·11事件以一種特別尖銳的方式迫使我們必須面對這些說法,現代性的許多擁護者對此都感到難以置信。一個人有可能在道德上對現代性的好處沒有得到更加公平或廣泛的分配而義憤填膺,或者驚愕於現代工業社會對環境的影響,甚至沮喪於現代性對傳統文化的摧殘和蹂躪,這些都很容易理解,但怎麼可能有人去反對現代性所提供的那些明顯的好處,反對平等、自由、繁榮、寬容、多元化、代議制政體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呢?

在許多人看來,答案顯而易見:這些新的反現代主義者是一些追求殉道的宗教狂熱分子,是虔敬的信徒和未受啟蒙的狂熱分子。然而,雖然這樣的回答也許可以緩解我們直接面對這些事件時所感到的憂慮,但這最終並不能讓人滿意,因為它們只是掩蓋了更深的困惑。

把現代性的敵人稱為狂熱分子,並沒有解釋其狂熱的來源和本質。因此,我們心中仍然感到困惑不安。這種困惑部分是因為我們對這些現代性的反對者極度無知,從而產生誤解,因此我們無疑需要更充分地了解他們。

然而,問題要比這深刻得多,因為我們不僅不理解這些人,而且也不理解我們自己。對我們來說,這種對現代性的挑戰尤其難以理解,因為它迫使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埋藏於現代心靈深處的議題,它處於那個誕生了現代精神和現代世界的決定的核心處

當然,我所指的是關於宗教信仰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的決定。事實上,現代性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宗教信仰從處於公共生活中心的突出位置轉移到了私人領域,在這個領域,只要不挑戰世俗權威、科學或理性,它可以隨意踐行。於是,影響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宗教的權威性被一種私人信仰和個人「價值」的觀念所取代。

世貿中心遭受恐怖襲擊例證了當前對現代性的攻擊,這一事件之所以特別令人不安,是因為它以粗暴的方式重新提出了這個令人不安的問題。因此,為了開始應對當前對現代性的挑戰,我們必須返回現代方案的起源問題。

那麼,什麼是現代性,它源於何處?在這個問題上,通常的看法很明確:

現代性是一個世俗的王國,在其中,人取代神成為萬物的中心,並試圖運用一種新的科學和與之相伴的技術來掌控和擁有自然。

現代世界被認為是一個個體主義的王國,表象和主體性的王國,探索與發現的王國,自由、權利、平等、寬容、自由主義和民族國家的王國。關於現代的起源,通常也有一套比較明確的講法:

它是17世紀思想家的產物,這些人反對經院哲學而倡導科學,反對宗教信仰和狂熱而贊成一個世俗世界。它植根於笛卡爾和霍布斯的哲學以及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科學。

對於這些回答,我們還能滿意嗎?有若干理由讓我們懷疑這些說法是否恰當。

首先,這是現代性在談論自己和自身起源時所給出的一種自鳴得意的說明。此外,在漢斯·布魯門貝格(Hans Blumenberg)和阿莫斯·馮肯施坦(Amos Funkenstein)影響巨大的著作問世之後,最近的學術研究已經開始揭示出現代起源問題的極端複雜性。結果,此前把現代性等同於主體性、對自然的征服或世俗化的種種嘗試,已經開始顯得片面和不妥。

本書便是在這些新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之上對現代性的起源所作的考察。它試圖顯示,理解現代性的起源對於應對我們這個全球化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至關重要,並且特別希望表明,宗教和神學在現代性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當然,這種看法並不見諸通常的現代敘述。事實上,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性一直認為自己是在竭力對抗宗教迷信和權威,伏爾泰的著名律令——「砸爛這卑鄙貨!」(écrasez l』infame!)正說明了這一點。

在歐洲,這意味著宗教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減小:先是如康德所說,把它限制在「理性自身的範圍之內」,然後試圖通過宣布神死了以結束其痛苦,最後以宗教信仰和修行在20世紀下半葉的顯著衰落而告終。即使是在宗教所扮演的角色目前遠比歐洲重要的美國,對宗教的依附,特別是當它帶有一種原教旨主義或福音派腔調時,也往往被(尤其是知識分子和學者)視為返祖和不合時宜。在美國,認為宗教應當指導公共生活的觀念仍然面臨普遍反對。

然而,現時代這種對宗教的反對並不能證明現代性的核心也是反宗教的。誠然,現代性一直在與某些形式的宗教教義和做法作鬥爭,比如對聖徒的崇拜、目的論、經院哲學的自然法教導、地心說、神創論等等,但我想說的是,這並不意味著現代性就是對宗教本身的拒斥。

本書表明,認為現代性就其起源和核心而言是無神論的、反宗教的甚至是不可知論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事實上,我將在下文中顯示,現代性從一開始就不是要消滅宗教,而是試圖支持和發展一種關於宗教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的新的看法,它這樣做並非出於對宗教的敵視,而是為了維持某些宗教信念。

我們將會看到,現代性更應被理解成一種努力,試圖為神、人和自然的本性和關係問題找到一種新的形而上學/神學回答。這個問題源於中世紀晚期,是基督教自身矛盾要素之間激烈鬥爭的結果。根據我們的理解和經驗,現代性其實是建立一種新的融貫的形而上學/神學的一系列努力。

我將進而指出,雖然現代性方案的這種形而上學/神學內核逐漸被它所造就的科學所掩蓋,但它從未遠離表面,而且常常在我們未經察覺或理解的情況下繼續指導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

我將指出,企圖把神學和形而上學問題從現代性中排除出去,已經導致我們看不到神學問題在現代思想中一直起著重要作用,從而難以理解我們當前的境況。只有理解了現代性的這個形而上學/神學內核,才能理解受宗教驅動的反現代主義以及我們對它的反應。

於是,當前的對抗要求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我們自身的宗教和神學開端,這並非因為我們的道路是唯一的道路,而是為了幫助理解我們自身激情背後隱藏的源泉,以及面臨的可能性和危險。

本書的完成有賴於多人幫助。杜克基金會、埃爾哈特基金會和國家人文科學中心的資助和支持使我較為及時地完成了初稿。第一章有一個較早的版本刊載於The Critical Review 13, nos. 1-2 (1999): 1-30。其他各章則是在不同情況下完成的。感謝一些讀者的問題和建議為我指出了往往富有成果的新方向。許多同事、朋友和同學還幫我產生了新思想,使我的論證變得更加清晰。感謝所有那些在此期間提出啟發、鼓勵和批評的人,特別是Douglas Casson, Jean Elshtain, Peter Euben,David Fink, Timothy Fuller, Ruth Grant, Geoffrey Harpham, Stanley Hauerwas, ThomasHeilke, Reinhard Huetter, Alasdair MacIntyre, Nelson Minnich, Joshua Mitchell,Ebrahim Moosa, Seymour Mauskopf, Luc Perkins, Robert Pippin, Noel Reynolds,David Rice, Arlene Saxonhouse, Thomas Spragens, Tracy Strong, Richard Watson,Ronald Witt, Michael Zuckert和CatherineZuckert。還要感謝Rich-ard Allen為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編輯了文本。他的細心和許多重要建議非常寶貴。特別感謝一些老師啟發我對這裡提出的問題產生興趣,如James Friday, Samuel Beer, PatrickRiley, Judith Shklar, Joseph Cropsey等等。最後,感謝我的妻子Nancy Henley和兒子Tom多年來容忍我完成這項任務。Tom是同這本書一起長大的,無形中與之關聯在一起。每當我沿著被人忘卻的偏僻小路得出結論時,他的活力、頑固和熱情都激勵著我,支持著我。和本書一樣,他最近也離開了我的呵護,去尋找他自己在世界中的道路。我把本書獻給他,希望事實證明我的兩個「孩子」比其父親更加強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這套書,很多人等了15年!
維特根斯坦論宗教與生活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