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最深刻而偉大的悲劇

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最深刻而偉大的悲劇

公元前278年的一個傍晚,屈原坐在汩羅江邊。

他穿著士大夫的衣飾,青色的帽子高高隆起,夕陽在他的身上鍍了一層金色,卻也難掩臉上深深的憂思。

不久,他嘆了口氣,縱身一躍,留下千古英名和一部流芳百世的《離騷》。

生活在硝煙四起、君王昏庸的社會環境中,屈原心懷大志而不能實現,受到小人陷害而被放逐,飽受了國之將亡的切膚之痛。

他將這些痛苦而複雜的情感融匯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悲劇作品《離騷》。

世人說,《離騷》兼有《國風》「好色而不淫」和《小雅》「怨悱而不亂」的優點。

太史公評價它「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魯迅贊它「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離騷》清華大學出版社 插圖

01.《離騷》創作於什麼時候?

《離騷》的創作時間,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少而不詳。司馬遷認為屈原寫《離騷》是在楚懷王十六年。當時,懷王命屈原修訂憲令,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讒言陷害,懷王開始疏遠屈原,貶屈原為三閭大夫,派去出使齊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近代有的楚辭學家根據有關文獻和《離騷》的思想內容,又有幾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在楚懷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之間所作;第二種認為《離騷》是在楚懷王被秦扣留,襄王繼位時所作。「冀君覺悟,及於正道,而遷已也而作」;還有一種認為《離騷》是屈原再次放逐到江南,楚懷王死於秦,秦歸其喪於楚,屈原傷君憂國而作。「冀伸已志,以悟君心,終不見省」;最後一種說法認為是在楚襄王二十年以後,楚國都郢將攻陷時所作。

現在學者經過大量的考證,大都認為司馬遷的兩種看法比較準確,即《離騷》大約是在楚懷王十六或十七年時所作。

02.《離騷》是什麼意思?

關於《離騷》題意,自司馬遷以來,眾說紛紜。

據現存文獻,最早對《離騷》進行解題的是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曰:「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司馬遷詳細分析了《離騷》的創作動機,認為這是一部泄憤的作品,並認為「離騷」就是「離憂」的意思,這算得上對《離騷》題意的最早解說,為《離騷》題解定下了「憂怨」的基調。

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楚辭卷一《離騷》中說:「離,別;騷,愁也。篇中有『余既不嘆離別語,蓋懷王時,初見斥諫,憂愁幽思而作也。』近人或認為是歌曲名,與《楚辭?大招》所說的勞商為雙聲字,同實而異民,其含義相當於今天的牢騷」。

綜合以上兩種說法,都可以斷定,《離騷》的意思大致就是「煩惱,發牢騷」。

《離騷》清華大學出版社 插圖

03.《離騷》寫了個什麼事兒?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曾做過楚懷王的左徒。但楚懷王后來聽信小人讒言,疏遠了他。於是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作了《離騷》來抒發心中的憤懣。

屈原志趣高潔,不肯苟且,傾盡一生去追尋他的「美政」理想,即「舉賢而受能兮,循繩墨而不頗」。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在當時的楚國來說非常進步,並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向。但是此時的楚國並沒有按照《離騷》的意思去發展,反而迅速地由盛轉衰。楚懷王昏聵糊塗,言而無信,身邊還有大批投機鑽營的人,他們極盡造謠誣陷之能事,嫉賢妒能,將楚國政壇弄得烏煙瘴氣。

在冷酷的現實面前,屈原的「美政」主張得不到採納。他不斷尋求新的希望,去高丘求神女,但「哀高丘之無女」。轉而又折瓊枝以「相下女」,「求宓妃之所在」,而宓妃是那樣的乖戾無禮,只好「違棄而改求」。他「覽相觀於四極,周流乎天余乃下」。又「求有娀之佚女」,「留有虞之二姚」,皆又因「理弱而媒拙」終無所遇。

屈原上天下地,一次次失敗,理想始終沒有實現的機會。「懷朕情而不發兮,焉能忍與此終古?」這是屈原上下求索後滿懷憂憤的訴說,也是他不得不接受的悲劇命運。

他有悔於過去所走的道路,他設想:或者回車復路,退隱獨善,或者聽從女嬃放棄理想,隨俗同流。但他不願歸隱,又不肯從流,留國無望,去國不屑,毅然投江殉國,以死明志。

04.關於《離騷》有什麼爭議?

《離騷》最大的特點是哀怨。

屈原生活的懷、襄兩世,縱合則楚國為王,橫成則秦國稱帝。楚懷王因為貪婪,屢屢得罪自己的盟國齊國,齊王怒「折符而合於秦」,而楚懷王因屢叛縱約,在諸侯中失去信任。楚國陷入孤立,前途晦暗。

面對楚懷王的反覆無常,屈原非常傷心,他絕望地預料到楚國已經步入末路。他開始怨楚懷王的反覆無常:「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怨楚懷王優柔寡斷,改革決心不大:「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怨自己生不逢時,當初相道不準:「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及」。他怨天怨地,發泄著對楚懷王的不滿。

然而這些「怨」,被錢鍾書先生看出了問題。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了《離騷》中的「前後失照」之處。這是由「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兩句切入的。王逸《楚辭章法》說:「蛾眉,美好之人」,洪興祖《補註》則謂「眾女競為謠言以譖愬我,彼淫人也,而謂我善淫」。作者性別「忽男忽女」,這就顯得「情節不貫」,發人深思。

其實,《離騷》的特色恰恰在於其中存在著作者在詩中忽女忽男的角色轉換。在作品的前半部分里,作者確實是以女性的身份在說話,而到了後半部分,他才卸下女裝,恢復其男性的本來面貌。

05.怎樣讀懂《離騷》?

《離騷》是把矛盾衝突推到最尖銳的對立,雖然是悲的,但是細想之下卻是美的。司馬遷遭厄運而發憤著書;陶淵明憤世嫉俗,不為五斗米折腰;禮拜一生傲岸,不事權貴;杜甫窮困潦倒,「窮年憂黎元」;白居易、柳宗元不懼豪權怒,勇敢抨擊黑暗現實;陸遊、辛棄疾一心愛國,臨終尚志在中原。他們的美德無疑都是《離騷》悲劇美的升華,美的延續。

在《離騷》中,有「來吾導夫先路」的自信,有「回朕車以復路」的彷徨,有「雖體解吾猶未變」的執著,有「吾將上下求索」的追求,充分表現了屈原在政治生涯以及生活中的不屑追求。

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些廣博的內容,以及詩中南楚的方言、歷史、神話、風物等元素,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巨大障礙,很多人都覺得《離騷》難讀。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離騷》,邀請南開大學古代文學博士黃曉丹作注,著名圖書插圖家楊永青繪製插圖,意蘊悠長,具有文獻與鑒賞雙重價值。

屈原的命運是坎坷的,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奮鬥與掙扎。面對楚懷王的昏庸,他一如既往地忠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迭變化有常,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何不利用盛時揚棄穢政,為何還不改變這些法度?成長千里馬縱橫賓士吧,讓我在前引導開路。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段帶著鐐銬的舞蹈,在羈絆與束縛中載歌載舞,或許有時你會不堪重負,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翻開《離騷》,它會鼓勵你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繼續追求和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王連起:唐寅書畫藝術問題淺說
韋力:黃永年跋嘉靖本《白氏文集》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