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軍營故事:昔日父輩邊疆守國門 今朝兒子深山礪長劍

軍營故事:昔日父輩邊疆守國門 今朝兒子深山礪長劍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石宇 廖丹陽 張野 朱偉

像父輩那樣投身軍營砥礪青春

石宇 廖丹陽 張野 本報特約記者 朱偉 攝影報道

翻越層巒疊嶂的群山,跨過無數道溝溝坎坎,列兵朱偉豪終於來到了火箭軍某旅駐地最邊遠、條件最艱苦的單位。

4月中旬,他以優異成績通過崗前集訓,取得走進導彈陣地的「資格證」。第一次踏入「龍宮」時,他不由想起了父親朱鵬3個月前應邀參加新兵授銜儀式時對他提出的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當兵!」

和朱偉豪一樣,戰友史家樂的父親史安康也參加了新兵授銜儀式。史安康鄭重地告訴醫學專業畢業的兒子:「希望你能夠發揮專業特長,為戰友們減少傷痛。」

1990年春天,朱鵬、史安康不約而同選擇入伍從軍,同乘一輛火車進疆服役。史安康到了常年風沙瀰漫的阿拉山口,朱鵬則去了條件艱苦的神仙灣哨所。28年後,兩位父親早已脫下軍裝,他們的孩子卻做出了和他們當年相同的決定:應徵入伍,報效祖國!

帶著父輩的期盼,新訓結束時,朱偉豪主動申請到大山溝里服役;史家樂則學有所用,分到了旅衛生隊。

史家樂從小就跟著爺爺學中醫,大學讀的又是醫學專業,練就一手過硬的針灸本領。新訓期間,哪個戰友因為訓練出現傷痛,他都會幫著治療。到衛生隊不久,他就隨軍醫到基層單位巡診。上等兵陳海兵不久前在訓練中膝蓋受傷,史家樂用針灸為他扎了幾針,很快見到效果。

朱偉豪是新兵營的訓練標兵,軍事素質好,適應能力也很強。位於大山深處的營區,環境孤寂,沒有手機信號,但他說這和父親當年服役的神仙灣哨所相比,條件已經好了很多。入伍前,他專門和父親去了一趟神仙灣,拼盡全力爬上哨所,體驗戍邊官兵的艱辛。

兩代父子兵,同懷軍旅夢。兩位新戰士告訴記者:父輩們當年在邊疆守護國門無怨無悔;如今,他們在大山深處砥礪青春,同樣義無反顧。

今年1月,老兵朱鵬(左前)、史安康應邀參加火箭軍某旅新兵授銜儀式,親手為他們的兒子佩戴列兵軍銜。

大山深處,砥礪青春。

兩位父親到訓練場為兒子加油鼓勁。

史家樂(左)為基層官兵治療傷病。

朱偉豪(右二)向技術骨幹學習專業技能。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