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路邊攤拍成紀錄片?全亞洲的小吃都在這裡了

路邊攤拍成紀錄片?全亞洲的小吃都在這裡了

這 是 場 庫 的 第2084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對一名合格的吃貨來說,每每探訪一個國家或城市,美食絕對是最大的念想。

總有人捨棄那些久負盛名的高級餐廳,一頭扎進其貌不揚的小街道,去打卡一間間年份最老、人氣最旺的「蒼蠅館子」

就像武打片里經常上演的那樣,最厲害的武林高手,其實是隱居山林、不顯山露水的那一個;

而一座城市最地道的美味,往往要到最不起眼的地方才能吃到。

沒錯,說的就是街頭小吃。

因為太常見,所以一不留神就會被忽略。

而NETFLIX的最新美食紀錄片,就將鏡頭對準了街邊的小吃攤。

曾創作出豆瓣9.2分神級綜藝《主廚的餐桌》的製作班底,這次來到亞洲9個國家的9個不同城市,探訪最喧鬧嘈雜的角落,創造出了這部——

《街邊有食神》(Street Food)!

作為一部網飛的美食紀錄片,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把你看餓!

韓國廣藏市場里熱氣騰騰的炒年糕、細紫菜卷、綠豆煎餅、刀切面。

印度街頭的鷹嘴豆和咖喱炸餅,印度餅和炭火烤制、撒上特製香料的羊絞肉串。

印尼的滷味飯,主要用鹵過的菠蘿蜜製作;豐富的蔬菜配上花生碎,做成的加多加多;

還有讓人垂涎欲滴的大顆肉丸;色澤金黃、顆粒分明的炒飯。

中國台灣夜市上的豆花,牛肉麵,蒸餃,蚵仔煎。

菲律賓宿務最受歡迎的小吃烤乳豬、炸春卷、海鮮湯。

越南胡志明市最熱門的小吃——螺肉,還有一起上桌的新鮮大蝦、螃蟹、蛤蜊、扇貝……

每一集都讓觀眾眼花繚亂,大飽眼福,下飯指數5顆星。

有句話說,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先從當地的街頭小吃開始。

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只給你展示美食,也帶你探索不同國家和地區,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

比如在有「日本的廚房」之稱的大阪,人們在食物上花的錢,比在日本其他城市生活的人都高,

大阪人的飯量比較大,有句話叫「吃到趴下來」;

他們也會給你講述大阪人的「靈魂美食」——大阪燒的起源。

古老的印度德里,人潮擁擠,新舊共存,是多元文化和種族的大熔爐;

而生活在德里的各個種族的人,帶來的傳統食物,讓這裡的街頭小吃成為歷史的象徵,最地道也最為特別。

印度尼西亞,歷史最悠久的街頭美食非「市場點心」莫屬,它是印尼各種甜的街頭小吃的統稱,主料是椰糖、糯米、木薯和椰子,

經典食譜和手法做成的市場點心,能嘗到爪哇糖的滋味,還有自然的味道。

越南胡志明市,人口一千萬,其中一百萬都是街頭攤販,人們為此忙碌、以此謀生,卻在雜亂市井間也能找到悠閑的步調。

與之相反的是新加坡,這裡雖沒有路邊攤,但街頭小吃依然是生活里的不可或缺。

新加坡有許多足球場一樣大的小販中心,每個都有上百號攤位,裡面滿是不同膚色信仰的人和各色美食。

而在泰國曼谷,街頭小吃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可幾年前政府曾下令要禁止它,並把攤販們稱為「水蛭」,因為他們佔用了納稅人的空間。

這讓「痣姐」——泰國第一位獲得米其林星級的街頭廚師,更像一位英雄。

她掌勺的街邊攤痣姐熱炒(Jay Fai)」驚動了泰國,也驚動了政府,讓他們明白街頭小吃攤對泰國人民、對泰國國家形象有多重要。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介紹一下這位痣姐。

她是泰國的「街頭小吃女王」,美食屆大神一般的存在。

痣姐對待煮菜精益求精,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想工作;

一旦走進料理台,必定全神貫注;不僅每道菜都親自掌勺,還要保證每個細節都完美無缺。

再常見的街頭小吃到她手裡,也能做出與眾不同的風味,尤其是泰國料理的精髓——冬陰湯。

而她的料理天賦,是20幾歲時發現的。

當時,一場大火燒毀了家裡的一切,於是她只能去市場上看媽媽煮麵,一來二去自己也想試試,結果竟意外煮得很好吃。

她的獨門炒麵——干炒冬陰,就是在這時意外創造出來的;

「醉貓炒河粉」也是在原始菜色上進行了大膽創新。

她家的特色菜——蛋包蟹,永遠供不應求,蟹肉每一隻都滿到要爆出來。

雖然得了米其林一星後,客人更加絡繹不絕,但她早就不需要米其林來證明,自己做的是最棒的料理。

她不是小攤販,而是一個大廚,一位美食英雄。

正如曼谷人所說:她賞臉擺攤展廚藝,是大家的榮幸。

沒錯,在《街邊有食神》里,每一集的C位都給了技藝精湛的美食人。

或者說本土美食英雄,他們和他們的小吃攤才是這部紀錄片的主角。

比如在曼谷篇中,與」痣姐熱炒「一起被搬上鏡頭的,還有知名的叉燒手工雞蛋麵店——「素坤逸38巷知名雞蛋面」

它的經營者Khun Sumeth在這裡營業幾十年,突然被告知不能做了;

可不斷有客人打來電話,問他們搬到了哪裡,然後花300泰銖的打車費,專程來吃這一晚價格60泰銖的面。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大阪篇中,獨樹一幟的「東洋居酒屋」。

眾所周知,日本最美味的食物,就是街邊賣的章魚燒,大阪燒,炸串,烏冬面……

可受限於各種法規,日本街頭的許多小吃都陸續轉為了餐廳。

」東洋居酒屋「不一樣,它從1992年,一個卡車上搭建的簡易工作台起家,至今已經經營了26年。

它的主人東洋是一個個子不高的老頭,最愛的東西有兩個,一個是火,一個是漂亮女人。

他的客人用各種各樣的詞描述他:固執,不講理;但他對自己的評價,是一位詐騙高手。

最厲害的「騙術」,是把別人不要的東西變成錢,比如金槍魚不能生吃的部位,那就來想辦法烹調一下,做成好吃的料理。

許多人慕名來享受他的「詐騙」,他獨特的料理、包括上菜方式都充滿活力,像一個操縱火焰的魔術師;

他總是笑眯眯的,隨時等待接受挑戰,把所有艱難化為喜悅;

他愛他的客人,有人喜歡他的衣服就直接脫下來做禮物,並認為是客人的笑容拯救了自己。

就是這樣一個可愛老頭,你很難想像他有著痛苦的童年經歷:年幼喪母,父親酗酒家暴,不敢回家過夜。

最美好的記憶是和小夥伴一起吃營養午餐,可他家卻付不起,只能自己摘野菜來炒;因為沒錢讀書,所以來到大阪工作,最開始做洗碗工,之後是烹飪學徒……

雖然只為維持生計,但他對美食的熱愛,與開一家居酒屋給別人帶去歡樂的願望,也大抵源於那時候吧。

雖然一生沒有結婚,但東洋居酒屋就是他的家,員工是他的孩子,客人是他的家人;

而這也是正他的夢想,所以這一生沒有遺憾。

像痣姐、東洋這樣的街頭美食家,在《街邊有食神里》一共出現了幾十位。

有印度料理人達陳,

他擁有無與倫比的廚藝,卻為人低調謙虛;雖認為自己不是英雄,但確信自己會做與眾不同的事。

印尼的「市場點心大師」沙蒂南奶奶,

穩坐傳統美食的第一把交椅,50多年來做的點心好吃又衛生,很多人慕名而來;連印尼前總統蘇哈托都是她的老主顧。

在首爾廣藏市場擺攤的趙尹善奶奶,

她的刀切面吃起來有家的味道,可在剛擺攤時也遭到過別的攤販排擠,這正是被稱作韓國「三種嫉妒」之一的「老闆間的嫉妒」。

日本章魚燒老店「美味屋」的經營者喜多先生,

接手的是曾祖母那兒傳下來的「家族事業」,食譜65年來沒變過,大塊的章魚塊、金黃的天婦羅碎放得足足的,只為趕來的客人能吃到老味道。

同樣接手家族事業的,還有中國台灣「林聰明砂鍋魚頭」的經營人林佳慧,

這門手藝從她的祖父母那裡傳下來,如今已經是第三代了。

……

每道美食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這些美食界的大神,有人全心全意傳承祖輩留下來的秘方,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注重這些對文化很重要的東西,就會永遠失去它。

也有人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用不同的食材和料理方式追趕時代的節奏。

但他們都對自己的食物有一種執念,即使需要提高成本,即使利潤壓縮到極低,也要為食客們奉上最新鮮的食材,最美味的食物。

他們敢於冒險,堵上全部積蓄,為自己的美食事業犧牲睡眠和休息時間,並把它視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夜以繼日地堅持。

他們認為美食是偉大而神聖的,可以讓享受它的人感到幸福,同時自己也為此幸福。

而他們的「大神養成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要獨自工作到深夜,可能被同行排擠,也可能被警察趕。

有時只能趁去冰箱里拿東西時偷偷抹眼淚。

但被打倒7次,就要爬起來8次,

你只能在野蠻的環境中迅速成長,只有變得足夠強大,才能創造自己的洋流。

正是有了街頭美食人們夜以繼日的堅持,才為每個城市的美食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街頭小吃,充滿了質樸感,代表著當地人和當地文化;

它自在洒脫的味道帶給人的快感,可能是其他任何食物都給不了的。

同時它是有靈魂的,它撫慰著食客們的內心,承載著一段段記憶,在氤氤氳氳中組成了我們的生活。

Netflix最新美食紀錄片《街邊有食神》預告片

如果你也想嘗嘗世俗的味道,就一起去裊裊的煙火氣里找吧。

【和V姐聊聊】

你最愛的街頭小吃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場庫 的精彩文章:

它是10年來最高分國產劇,多少人沒想到

TAG:場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