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以前,初接觸,便覺得閻連科的文字,質感很好。像是月白天青,有光落下來,薄紗般靜靜地籠著。他是我覺得少有的,文字會讓人感到驚艷的作家,不是單單的好,是好得讓人眼前一亮,覺得那樣一種描述,真是月光流淌般靜默優美。很對我的胃口。看完他的《最後一名女知青》,很喜歡這個文本豐富的層次感,帶來的多種解讀可能。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情節雖然不免顯得拖沓,但張力很強,是隔著無數雕花閣子去看舊時園林的感覺,腳步轉換之間,總有不期而遇的風景。故事是從一隻叫黃黃的狗開始寫起的,這隻狗,像個冷漠的旁觀者記憶著主人家生活的點點滴滴,同時,又是一個熱情的參與者,牽著女主人過往的愛戀,記憶著那個叫狐狸的男知青。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狐狸是個溫情又決絕的人,他為了讓梅回城,試圖賄賂整個村莊的人,在失敗後瘋狂殺害了六頭牛,被判五年的牢獄之災。在偶然得知愛人已和他人成婚後,毅然跳崖,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菊子也是,她可以斬下自己的一隻手指只為護得愛的人安好,也可以在在感覺到愛人的背叛時,一尺白綾,於新婚之夜自縊,雖然這感覺是錯誤的。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張天元和豹子,則有諸多的對立。前者是儒,後者是商;前者是鄉村,後者是城市;前者是知足,後者是野心;前者是對秩序的遵從,後者是對規則的挑戰;前者是傳統倫理塑造的道德楷模,後者是現代經濟催生的商人代表,在這兩個人物身上,是兩個社會和其一套完整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系。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李婭梅的離開,是緩慢而漸進的心理過程。傾力寫作的書稿的毀壞,沉悶找不到出口的鄉村生活,被命運捉弄著無法翻身的丈夫,對嶄新城市生活的嚮往,兒子的夭折,一點一點把她推向城市。一個女子最好的一段時光,困在起初極為抗拒,一直試圖擺脫的鄉村。她一心眷戀著生養她的城市,嚮往那種五光十色的生活,卻發現自己回不去,城市已不是她期待的那樣,反而是農村還保留著一絲溫情,為了愛和生活,她留下來了,即使後面可以選擇離開。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可是生活,大概就是這麼荒誕,你死心了,你以為自己永遠不會改變了,可生活,總有千萬種手段,牽引著你偏離最初的意志。她最終還是回到城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充滿變革的歲月,李婭梅在這個城市輾轉掙扎,終於獲得自己渴望的財富。然後,卻落入感情的荒原,在寂寞中開始了另一段充滿算計的婚姻生活。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李婭梅一直在流浪,她屬於哪兒?她可以去哪兒?是那段歲月留給每個知青的問題,她的輾轉流離,是無數人充滿猶豫的抉擇的縮影和凝聚。像魯迅先生說的,「北方固然不是我的故鄉,南來又只能算是一個客子。」李婭梅是出生在城市,時代風雲把她投向鄉村,因種種機緣,她在城市鄉村之間幾經輾轉,張天元不能以舊時鄉村的溫情庇護她,以豹子為代表的城市經濟在引誘她時又給她帶來不安。她其實很可憐。

《最後一名女知青》:閻連科,面對早已變化的鄉村,她無所適從

然而,在荒誕的世界裡,誰不可憐呢?夭折的幼兒,不被兒子贍養的老父,因計分錯誤無緣大學校門的男子,突然得知兒子離婚而癱瘓的老婦。就連一隻狗,都要時刻提防著渴望吃它肉的人。誰又是真的無辜呢?始終「一山望著一山高」的女子,用公職賄賂謀取私利的人,借著權勢為人看病的獸醫,墮落的鄉村教師。每個人都如此鮮活,面目分明。閻連科把眾多龐大的題材放入一個荒誕的現實社會裡,從城市到鄉村,再從鄉村到城市,在時空上給人一種宏大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