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文華表演獎得主陳素琴:上海是我的福地

文華表演獎得主陳素琴:上海是我的福地

今年是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陳素琴與《太行娘親》的豐收年,繼3月拿下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她又憑該劇獲得第16屆文華表演獎,加上此前的梅花獎,實現舞台表演藝術大滿貫。本月,陳素琴將率山西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帶著《太行娘親》再度來滬參與第12屆中國藝術節,角逐文華大獎。

「從太行山的溝溝壑壑走到上海的大碼頭,給了我們莫大的信心。」白玉蘭獎頒獎禮上,陳素琴深有感觸。上黨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歷史悠久,近年來湧現不少優秀新編作品,雖是首次獲得白玉蘭獎提名,上海觀眾與評審委員會卻毫無門戶之見,熱情擁抱劇情、表演俱佳的《太行娘親》。該劇不僅摘下「主角獎」,還拿到「新人配角獎」,可謂滿載而歸。

接受記者採訪時,陳素琴正在化妝,準備《太行娘親》第5版綵排,這也是該劇創排3年、演出逾120場後將在上海亮相的最新版本。《太行娘親》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太行母親趙氏與梨花婆媳二人捨棄親生骨肉,救護八路軍後代的故事。陳素琴飾演的主人公趙氏不過是最平凡的娘親、奶奶,但就是這樣一個沒有走出過大山的農村婦女,在生死一線間成就不平凡的光輝,她用自己的生命和孫兒,保護八路軍的遺孤和全村人的性命。如編劇李莉所說:「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娘親們以其堅韌不屈、博大包容、默默犧牲精神,頂起中華民族的脊樑。」

去年11月6日,《太行娘親》來到上戲實驗劇場,參與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受到觀眾熱烈歡迎。「見慣舞台上各種善良包容的母親。趙氏不太一樣,一開始只關注自家傳宗接代,慢慢和抗日戰爭一起成長。她接地氣,更為真實。」傳統戲中,陳素琴一直以「美人」造型示人,沒想到演起奶奶也惟妙惟肖。大幕拉開,給孫子鐵蛋辦滿月酒的戲,人們聲聲喚著「根旺娘」,她人未到、聲先至,拎著酒缸,笑逐顏開,衝上舞台。一段「孫兒滿月我笑哈哈」,以「風攪雪」的說唱結合方式,淋漓盡致地傳遞出趙氏盼得孫兒的滿心喜悅。陳素琴通過細節刻畫人物,雙膝微屈、背脊微佝、手插腰間的姿態,活脫脫一個未見世面卻精明爽朗的農村婦女形象。趙氏早期偏狹、只顧自安,陳素琴演得真實可信。八路軍王營長為了不連累百姓而帶走孩子鐵牛,陳素琴在「追趕鐵牛」一場,在舞台上大步流星,通過臂膀的甩動表現趙氏飛快地前進,然後翻身、蹦子、劈叉,體現追趕急促,沒有唱詞也沒有念白,卻令人感動。

生長於太行山區的陳素琴,常年往老區送戲、演起太行母親信手拈來,「趙氏愛小家,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選擇大愛,歷史告訴我們,太行母親就是這樣善良,深明大義,堅韌不屈。」從趙氏狹隘自私,不知不覺被感化身邊人和事召喚,陳素琴綜合運用青衣、花旦、彩旦等多種行當表演特色,「以傳統技法為本,微調,加入搖籃曲與山西民歌元素。」

陳素琴深諳上黨梆子聲腔高亢,情緒錯落有致才能感人。因此,她處理趙氏的唱腔,不輕易飆高音,只將最富上黨梆子聲腔特色的高音放在重點唱句中進行處理。寒柳村老書記張伯為保護趙氏一家,引敵離開而犧牲。在張伯墳前,趙氏有一段自訴身世、滌盪靈魂的唱段。陳素琴以清板起唱,收斂音量,引得觀眾屏氣凝神,豎耳傾聽。唱到點題的「俺當不起英雄,就當個正經奶奶勝親娘哪」時,陳素琴亮開嗓子,推動聲腔節節攀高,直穿人心。

「《太行娘親》的成功離不開上海,上海是我的福地。」陳素琴表示,《太行娘親》主創團隊中有許多來自上海的藝術家,上海對於上黨梆子在當代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編劇李莉、張裕實地採風,並鑽研上百萬字的文字資料。拿到《太行娘親》劇本後,陳素琴邀請上海京劇院導演王青、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主任伊天夫、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潘健華、造型師姚鑰等組建強大創作團隊。排練場上,王青深挖「動情戲」「催淚戲」,不僅一次次讓陳素琴「哭暈」在排練場,也讓配戲的演員甚至樂隊、工作人員感動得熱淚直流。「我們將把這份對軍民魚水深情、人間大愛的感動傳達給中國藝術節的觀眾。」陳素琴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從這群與大環境抗爭的台灣創作者身上,大陸同行可以學到什麼?
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走實走深,要統籌海陸平衡發展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