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與職場人息息相關的「德西效應」,工作再忙,也要好好看看

與職場人息息相關的「德西效應」,工作再忙,也要好好看看

與職場人息息相關的「德西效應」,工作再忙,也要好好看看。

何謂「德西效應」?

1971年,心理學家德西進行了一次專門的實驗。他挑選了一批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讓他們在實驗室里解答幾道有趣的智力難題。德西將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解答出難題的實驗對象一律不給獎勵;第二階段,他將實驗對象們分為兩組,並告知其中一組在解答完難題後可以得到一美元的報酬,而另外一組跟第一階段一樣,沒有任何報酬;第三階段,他讓實驗對象休息放鬆一下,讓他們在原地自由活動,並讓他們自己決定是否有興趣繼續解答這些有趣的智力題。

實驗結束後,結果出來了:在第一階段,大家都對這些有趣的智力題很感興趣,解答起來也很賣力;在第二階段,那些被告知可以獲得獎勵的實驗對象明顯喪失了之前的熱情,興趣和努力程度都在減弱,而無報酬的一組則繼續保持著良好的興趣;當進行的第三階段時,效果更加明顯,被告知有報酬的一組中有很多人已經喪失了解題興趣,乾脆放棄了繼續下去的念頭,而無獎勵組中的一些實驗對象則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繼續解題,興趣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還在增強。

德西據此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人們為了紀念德西在這上面所付出的努力,便將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德西效應」。

這種心理現象在職場中有較多的體現。譬如說,一些公司員工整天抱怨自己的工資低,付出的勞動和所得到的報酬不對等,所以會心生不滿的情緒,可一旦公司給他們加薪,一個奇怪的現象就出現了,這些人的工作能力反而不如低薪時了。

此時,「薪水」作為一種外界因素並沒有起到刺激你行動的關鍵,反而起到了反作用,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在每年年初沿海的「用工潮」中,很多私企老闆都會抱怨,現在是不但招人難,留人更難。浙江溫州一位皮革製品廠的老闆更是坦言:「我已經連續給我的員工漲了好幾次薪水了,可10個人裡面我還留不住一半,每年都得到人才市場去搶人,現在真有點糊塗了。」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就薪金這個角度而言,原有的外加報酬如果距離人才需要滿足的水平太遠,直接激勵的原有強度又不足,必然導致「德西效應」。如果人才覺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都不盡如人意,即使外在報酬不斷增加,也無法達到他的預期,轉投他處是必然的結局。

這就說明了,在很多時候,能夠刺激我們努力工作的不僅僅只是外在報酬而已,內在報酬也很重要。

何謂內在報酬,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對自我價值的一種預期。也就是說,人們在從事某項工作時,除了對外在報酬有預期之外,對內在報酬也會有一定的預期。因為人們工作不可能僅僅只是為了掙點票子,在沒有工作經驗的時候,需要在工作當中積累經驗;沒有資源時,他需要在工作當中找尋資源;沒有技能時他還需要在工作當中學習技能。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獲得自己需要的內在報酬,那麼對於外在報酬的預期也就相應降低。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擠破頭皮,就為了某大公司的一個實習崗位。

所以說,在職場奮鬥,除了外部報酬之外,我們還應該更多的利用內部報酬來刺激自己。在一份工作崗位上,如果我們收穫不了很高的薪水,那麼就一定多想想我們還能夠從這份工作當中收穫什麼?

當我們一味渴求外界因素來刺激自己的工作熱情時,是否回首自顧,問一下自己:「我究竟需要什麼,只是薪水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好未來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一件善事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生於1989年之前的人,如果一事無成,一定是這4方面出了問題

TAG:職場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