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二戰中德國控制了歐洲,卻不能增強自身工業?

為何二戰中德國控制了歐洲,卻不能增強自身工業?

在二戰前,歐洲的工業生產總值和潛力可以說都與美國相當,如果歐洲是一個國家的話,其工業能力會是相當恐怖。然而二戰中,德國即便佔據了歐洲,也沒能發揮出這些產能,甚至佔領區產能反不如錢,這是為什麼呢?

資源的匱乏

歐洲雖然工業產值高,可資源卻相對貧乏。雖然煤礦,石油,鐵,鉀鹽比較豐富,但是分布不均勻。煤礦主要在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的西西里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法國北部,英國的英格蘭等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鐵礦則是在法國東部的洛林高原,挪威等地。

如果這樣看,其實德國佔據歐洲後,資源問題並沒有得到太多緩解,因為這些國家的資源即便都給德國也是不夠用的,何況還有很多沒有開發。比如北海等地的石油,這都是在海里的,二戰時期沒有相關技術可以開採它,還有一些則在了蘇聯國土,挪威的鐵礦則需要跨海運來,可以說制衡德國的一大問題就是資源不足。

而在戰前,各國可以依靠殖民地輸送和購買來獲取足夠多的資源,讓自己的工廠進行高速運轉,而對於戰爭中的德國,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隨著戰爭全面爆發,德國已經無渠道向外購買資源。中國因為日本入侵,無法提供資源,蘇聯也因為德國的入侵不再為德國供貨,至於美國則在戰爭全面爆發後不再提供哪怕一丁點資源,因此德國並不能全面開動歐洲的工業。

人力資源的不足

除去資源的短缺,人力資源的不足也困擾著德國。在當時,工業生產除去機器設備,熟練的工人也必不可少,戰前德國工人越有千萬左右,這其中囊括了各行各業的工人,勞動者。但是在經過動員後,工人大幅度減少。

一個國家的動員順序是這樣的,第一輪動員的是現役部隊和預備役人員,第二輪是適齡參軍人員,第三輪則是非適齡人員。德國在戰爭中,伴隨著戰爭擴大,已經動員了第二輪人員,這其中就包括了許多工人,而蘇德戰爭後,第二輪動員人員也逐漸將耗盡,德國不得不在動員第三輪人員,這就讓工人更加減少。

為此德國,不得不大幅度採用佔領區工人。僅僅在1941年德國就已經有了175萬外國勞工和127萬戰俘作為勞動力,這還不包括佔領區企業所擁有的工人。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被佔領後,斯柯達兵工廠就被德國人控制,斯柯達兵工廠的設備和人員就開始轉而為德國服務,法國被佔領後,法國工廠和勞工也一樣。

而托德勞工組織截止到1944年,則擁有勞工136000人,其中德國人僅僅六萬,主要充當監工等。而克虜伯則乾脆擁有10萬多名奴隸似的工人,這些人大多是猶太人或是蘇聯戰俘。其他工廠和企業的勞工也多為佔領區平民或是戰俘。

雖然此舉能夠緩解人力不足,但是這些外國勞工和戰俘的反抗情緒也很強。生產出來的物資存在問題是常有的,斯柯達兵工廠的工人就將高射炮炮彈的引信忽略故意不裝,轉而在裡面加了一掌小紙條,上面寫著:「對不起,我只能為你做這些了。」

所以盟國飛行員轟炸斯柯達兵工廠時往往出現飛機插滿炮彈,但卻沒有爆炸的奇聞。其他外國勞工的態度也大多如此,這就進一步導致了德國生產能力的下降和不合格產品的增多。究其原因就在於,這些外籍勞工不堪壓迫而消極怠工。

貪婪的官員

德國內部人員的腐敗也造成了工業能力的下降,在德國獲取勝利時,納粹各路高官瘋狂的掠奪佔領區的財富,這被他視為他們自己的權利。除去各國銀行和博物館的藝術品,工廠也是他們的掠奪目標之一。

以赫爾曼·戈林,這位一戰的王牌飛行員,二戰的劊子手為例。戰前,戈林曾經在1936年出台了四年計劃,該計劃計劃主旨為德軍必須有在四年內發動戰爭的能力德國經濟必須能予以支持,而戈林為本計劃之總負責人。

由於德國當時的鋼鐵生產深受鐵礦石產量不足所困擾,因此出現了希望自外部大量進口鐵礦石的聲音。為此戈林在1937年6月16日宣布將開採國內鐵礦石,並將以此為基礎,建設成套的鋼鐵生產體系並在薩爾茨吉特建造了赫爾曼·戈林礦產-制鋼工廠

在戈林得到了擔任經濟部長後,赫爾曼·戈林礦業-制鋼工廠迅速擴張,成了一家集礦業,冶煉,武器製造等行業於一身的壟斷企業。在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戈林提議拆走斯柯達兵工廠在內的許多捷克斯洛伐克工廠到德國,這些工廠在被拆解到德國後。

此舉不免造成了德國工業產能的下降,一間工廠如果拆遷,就意味著大批工人失業,工廠閑置,即便搬回德國重新建廠,也至少要一年的時間。這期間工業設備會因為拆遷時過於粗暴或是保存不當造成損失,許多設備就此損毀而無法使用。

而貪婪地官員們不僅造成了工業破壞,還加劇了佔領區民眾的反抗情緒,比如波蘭總督漢斯·弗蘭克。此人絕對是一個超級大貪官,能力不怎麼樣,但是剝削民眾卻頗有能力,甚至於是樂於此道。

他到任後,立刻將許多波蘭官員和商人丟進監獄,奪取其財產並霸佔了銀行和金庫他的一大政策就是命令波蘭人必須把錢放到銀行去,並且宣布華沙地區採取供給制度。大量的金錢囤積在幾家銀行中,而商店、麵包店和糧店前站滿了揮舞著供給本,準備購買自己生活用品和食物的市民。

這種固澤而漁的辦法,雖然短時間讓他控制了大部分資金流向,並且在市面上製造了一系列畸形的繁榮。但是本質上,卻讓波蘭人民生活日益困難,反抗情緒加劇,最終引發的就是著名的華沙大起義。

所以如果從實際上來看,德國在佔領區所得到的,並不能全部轉化為她們所需要的,這也是德國產能一直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家族下的壟斷

除此之外,歐洲特有的家族制度也造成了他們在工業產能上的不足。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德國一樣是家族制的,比如克虜伯,法本這樣的企業。他們的起點都是小作坊,這就意味著,他們龐大的工業帝國是一步步建立的。

舉個例子,我現在要在當時的歐洲開一家自行車廠,那我要先建立一個鋼絲廠,然後建立一個軸承廠,然後是橡膠廠,甚至是自行車上的鈴鐺,我都需要專門建一個廠子,最後去自行車廠組裝出我的自行車對外銷售。自行車上下所有部件,都是我自己的工廠生產的,絕對不經過他人之手。

這樣也就造成了歐洲工業當時的特點是家族制和壟斷制,完全是自給自足。比如克虜伯,一堆礦石進入他的煉鐵廠,到變成武器,完全不經由他人之手,這種自給自足的家族制生產模式,就不免導致了工業的重疊和混亂。

如此一來,德國武器的生產效率就不免下降。一個公司生產的武器,很難交給另一個公司。兩個公司之間的產品又可能零件互不通用,這就讓德國的武器變得複雜且難以擴大生產,以至於產能無法進一步提升。

結語

綜合上述四點,德國在佔領歐洲後,並不能擴大自己的產能,反而陷入了各種桎梏當中。這造成了德國在戰場上沒有足夠的武器,生產效率也日漸不足,無法擴大生產,最終被美國和蘇聯以強大的生產能力擊敗。

參考文獻:《第三帝國的興亡》威廉·夏伊勒

《納粹德國》克勞斯·費舍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微知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張無忌與黃衫女子二人誰的武功更高?九陰真經竟如此厲害
曹操一生傲視天下,卻只覺得對不起這一人,到死都深感愧疚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