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賈躍亭沒回來,樂融 TV 先回來,互聯網電視還會掀起戰爭嗎?

賈躍亭沒回來,樂融 TV 先回來,互聯網電視還會掀起戰爭嗎?

傳統家居最重要的四塊屏——電視、手機、電腦、平板市場都具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尤其電視作為最大屏,無論是已故喬布斯推出的 AppleTV,還是國內互聯網企業推出的樂視 TV、小米 TV 等品牌,都曾想顛覆,卻始終沒有徹底顛覆傳統電視行業。

從 2013 年 5 月 7 日,互聯網企業樂視第一代電視 X60 正式發布,正式開啟了互聯網電視元年算起。6 年時間過去,如今互聯網電視正經歷一場 " 冰與火之歌 "。

" 冰 " 的是互聯網電視甚至傳統電視行情下滑。數據顯示,2019 年一季度,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 1202 萬台,同比下跌 1.1%,零售額 349 億元,同比下跌 13.1%。很多互聯網電視企業發展也陷入困境,微鯨變得低調起來、17TV 已經沒了聲音、酷開與創維重新整合。

" 火 " 的是互聯網電視千億市場,仍舊在吸引很多廠商湧入或者重返戰場。其中計劃 2019 年闖入市場的華為電視,有消息定下 1000 萬的 " 宏偉 " 銷售目標。而曾經的互聯網電視頭部企業樂視,也在 5 月 7 日發布新品牌 " 樂融 TV",超 5 系列和主打年輕市場的 Y 系列正式面世。

發展十分波折的互聯網電視行業,正在 2019 年迎來市場格局確定的最終季。

硬體免費、內容盈利模式落幕

回顧互聯網電視的發展,最早的開創者應該是 Apple 的喬布斯。

早在 2006 年,初代 Apple TV 就在蘋果發布會上面世亮相,13 年過去,這款機頂盒仍在升級換代,但實質上,因一直未正式在國內發售,Apple 在國內所佔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內容上,Apple TV 實現了 Youtube 視頻全免費,Netflix、iTunes Store 上的電影、視頻內容等則需要付費訂閱。基於大部分國外用戶並不排斥付費模式,內容上版權方收入也有保證,Apple TV" 硬體盈利、內容同步盈利 " 的模式持續到今天。

國內互聯網電視真正開始發展的年份是 2013 年,當時,國內的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傳統企業海信、創維、TCL 紛紛布局。先是在 2013 年 5 月 7 日,樂視率先發行樂視 TV 引起行業關注,4 個月後,首款小米電視問世,TCL 則聯合愛奇藝推出 TCL 愛奇藝電視。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互聯網電視這件事上,最先布局的其實是傳統電視企業 。實際早於樂視一個月,海信就已經發布首款互聯網電視 "VIDAA TV",等到 9 月,還推出了升級版的 "4K VIDAA TV"。

中怡康發布的《2013 年中國電視市場數據報告》顯示,海信、創維、TCL 位列中國電視市場佔比最高的三個電視品牌。排名第一的海信零售量約為 316 萬,海信透露的數據是,VIDAA 電視的銷量超過了 100 萬台,超過 30%。而在 2013 年,問世時間較短的樂視電視和小米電視只拿到了 30 萬台和 1.8 萬台的銷量。

儘管當時互聯網電視體量尚小,但樂視 TV 宣稱要通過生態補貼硬體,引領電視行業硬體負利時代,還是引起了行業的極大關注。樂視的模式是 " 內容補貼硬體 ",在硬體上不賺取利潤,只在後面的持續內容、服務上,以及其他應用商收費。當時大部分互聯網電視也基本沿襲,硬體低利潤甚至賠本銷售,利用有償內容、增值服務等服務收費來創造盈利。

入局稍晚一些的暴風 TV 同樣採取 " 樂視模式 ",打價格補貼戰。當時暴風 TV 的 CEO 劉耀平認為,補貼可能會持續兩到三年,並堅信五年之後凈收入肯定是百億元以上,五年後肯定要實現盈利。

但目前為止,在 2016 年在暴風 " 挑大樑 " 的電視業務,已然成為暴風的 " 虧損王 "。暴風 TV 曾立下三年售出 1000 萬台暴風 TV 的目標,目前也僅僅完成了 1/4 多一些,虧損嚴重的暴風 TV 能否堅持到盈利那一天,還很難說。

在面對洶湧的硬體免費浪潮,做了多年傳統電視的創維並不認可。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曾表示 :" 我們走自己確定的道路。就是賣電視機本身可以拿到用戶,本身能夠有機會盈利,為什麼一定要免費 ?"

時間來到 2017 年,樂視 TV 率先倒下,行業開始反思 " 硬體免費 " 的誤區。同樣是 " 硬體免費 " 支持者的周鴻禕也一改態度,稱 " 智能硬體將不再延續傳統互聯網免費模式,要真正靠硬體本身盈利。" 事實證明,樂視賣得不少,但沒掙到錢。從 2016 年樂視危機爆發開始,樂視 TV 狀況就愈發低迷,截止 2018 年,原屬樂視集團、主營樂視 TV 的子公司虧損達到 99.24 億元。

而堅持 " 硬體 5% 低利潤 ",在內容上發力,與多家視頻平台建立合作,號稱與米粉做朋友 " 的純互聯網電視品牌小米,則走入了互聯網電視中場之爭。

互聯網電視的中場戰爭

樂視模式走向失敗之際,互聯網電視並沒有被證明是個偽風口。今天國內電視行業市場已經形成了 5 1 的格局,即 5 個傳統電視品牌:海信、TCL、創維、長虹、康佳加上一個互聯網電視品牌小米。

傳統電視機為何沒有被互聯網電視顛覆,海信、TCL 等企業為何沒有成為下一個 " 諾基亞、索尼 "?

回顧總結可以發現,2013 年互聯網電視 100 多萬台的銷量,遠不能對傳統電視企業構成威脅。但彼時傳統電視品牌已經開始紛紛求變,海信發布 VIDAA TV、海爾推出模卡、康佳推出 KKTV、創維推出酷開等新品牌,應對互聯網電視帶來的威脅。

而且自 2014 年開始,TCL、長虹等傳統電視開始宣布與愛奇藝、優酷等視頻網站合作,補足自己的內容短板。更關鍵的是,海信、TCL 等企業一開始就沒有堅持硬體免費的策略,而是以完善內容生態來緩步推進智能電視發展。

相比來看,互聯網企業做智能電視則顯得急躁。樂視 TV 開始就定下 " 硬體補貼、顛覆傳統 " 的策略,樂視早期還可以利用資金募集優勢,大肆購買視頻獨家版權和自製視頻節目。但在樂視網整體發展遇到困境之後,樂視視頻用戶就此開始大規模流失。內容質量無法保證,也造成樂視的會員功能不吸引人,同時補貼硬體造成的虧損也擊垮了樂視 TV。

與樂視 TV 打法相同的暴風,也是被互聯網企業的急躁風格拉入泥沼。暴風作為聚合播放器,在 2010-12 年左右就沒有參與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的視頻網站版權大戰,上市後也並為對內容產業過多投入。互聯網電視內容無疑是重要護城河,暴風在沒有把補足內容短板的情況下,貿然開展互聯網硬體補貼。也造成其 2018 年財年巨虧 10 億元,將暴風過去 5 年利潤全部虧損的局面。

小米 TV 能夠成為僅留在 " 牌桌 " 上的互聯網電視企業,體現了雷軍對硬體產業的理解。小米電視最早推出的時間是 2013 年,但是彼時並未作為重點發展。後來小米 TV 能夠成功原因有三點:一是研發 MiTV 系統、二是補齊內容短板,三是沒有硬體補貼。

小米的 MiTV 相繼開發了電視台排序功能,電視牆,觀看歷史頻道記錄,頻道收藏等功能,看似不起眼,其實也是互聯網電視的核心用戶體驗之一。很多互聯網電視走向了與傳統電視機企業對標硬體能力的誤區,樂視 TV 等高調推出的 3D 畫質、8K 畫面等噱頭,往往由於缺乏內容支持而無法落地。

小米與金山系充足的資金,也為小米 TV 補足內容短板起到重要作用。2014 年底,前新浪總編輯陳彤加盟小米,承諾提供 10 億美元資金支持構建內容生態。到 2015 年 6 月時,小米已經用資本構建了一個由愛奇藝、優酷土豆、華策等各大產業公司組成的內容聯盟。

儘管小米一直沒有參與互聯網電視的補貼大戰,卻在用戶中形成性價比的口碑,因此小米在 2017 年開始發力智能電視之際,從 1 月到 7 月線上銷量同比大漲 91.2%。最新數據顯示,2018 年 Q4 和 2019 年 Q1 連續兩個季度,小米電視銷量均為中國第一。

互聯網電視走向何方

儘管當下的電視機市場持續萎縮,年輕人的時間更是被鬥魚等直播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分割;但互聯網電視取代傳統電視正成為不可逆趨勢。根據奧維雲網(AVC)的統計,2013 年我國智能電視滲透率僅 45%,但到 2018 年,國內智能電視的滲透率已經 " 躥升 " 至 89%,預計 2019 年將進一步增長至 93%。

如今無論傳統電視機廠商還是互聯網企業,都已經認識到互聯網電視是未來趨勢。未來互聯網電視市場三個變數,正成為左右市場格局和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

1、互聯網電視引領智能家居時代來臨

早期蘋果便希望藉助 Apple TV 打入家庭娛樂領域,為其內容推廣和智能音箱 HomePod 鋪路。小米也是藉助互聯網電視,佔據智能家居中最重要的客廳場景。暴風 TV 開發的暴風大耳朵,就是一款智能家居語音控制產品。

如今智能洗衣機、智能冰箱、智能掃地機器人都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情況下,互聯網電視幾乎是智能家居最後的關鍵閉環。而如果未來要圍繞智能家居布局,智能電視也許會再次掀起戰爭,彼時傳統電視廠商能否跟上轉型,將是最後決定市場格局的最大變數。

2、華為電視能否成為顛覆者?

近期有消息稱華為要發布首款 5G 8K 的互聯網電視,並挑戰一年銷售 1000 萬台的目標。有分析人士認為,華為才是互聯網電視最具實力的隱藏玩家。因為華為海思是世界第二大電視晶元提供商,海信、創維、長虹、夏普等品牌使用華為生產的晶元。華為榮耀發布的電視盒子等 OTT 產品,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果。

不過雖然華為有技術儲備,但數據統計中國電視行業年出貨量不到 5000 萬台,這意味著華為一年要佔據 20% 的份額,難度可想而知。華為一貫先做積技術積累,然後傾力做到行業第一,華為手機就是這一風格的成功實踐。華為電視在互聯網電視領域是否會再次湊效?

3、激光和超清電視帶來的機遇

如今在政策支持下,電視產業升級的紅利正在顯現。今年 3 月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三部門印發《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 年)》,提出 2022 年,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超過 4 萬億元,4K 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8K 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的目標。

同時,儘管 " 用戶與市場教育 " 基礎仍然薄弱,但激光電視已然走入窗口期。除海信、長虹、TCL 等老牌電視品牌入局外,小米、堅果、暴風等互聯網品牌也正在發力。事實上,用戶對激光電視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中怡康數據顯示,2019 年第一季度,在彩電市場整體規模下降 1% 左右的情況下,激光電視同比增長 398.49%。而且激光電視對硬體依賴並不高,更能發揮互聯網電視的內容優勢。

互聯網電視在發展 6 年之後,正在 2019 年迎來真正的市場比拼。未來小米 TV 能否超越傳統電視企業的年出貨量,華為電視是否會最終成為市場霸主,樂融 TV 與暴風 TV 能否更上市場步伐,TCL、海信等傳統電視企業是否依舊堅挺,都是未來互聯網電視市場發展頗為精彩的看點。

來源:36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英偉達解釋人工智慧如何產生影響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