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君子不是老好人 寬恕也得分情況

君子不是老好人 寬恕也得分情況

儒家並不主張盲目地寬恕,不主張做毫無原則,像牆頭草一樣左右搖擺的「鄉愿」即老好人,但是該寬恕的情形,認為也要寬恕。是否寬恕,要看具體情況。

不該寬恕別人的時候,需要讓對方受到懲治、吃到苦頭、有過需罰、有罪需懲的時候,盲目地寬恕,會讓人覺得你沒有原則、沒有對錯、賞罰不明、不能維護法律和制度的尊嚴,或者讓人覺得你懦弱無勇,迂腐愚蠢。

例如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例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對迎春的判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比喻迎春丈夫孫紹祖的險惡狠毒和迎春遭受的苦難。我們無限同情他們的悲慘遭遇,同時也不由得感慨,東郭先生有點太迂腐了,迎春性格有點太懦弱了。

該寬恕別人的時候,不需要把事情由小鬧大、揪住不放、大動干戈、得理不饒人的時候,不寬恕別人,又會讓人感覺你氣量狹窄、小題大做、吹毛求疵、過於苛刻,或者讓人覺得你不能體諒理解別人,沒有同理心。

所以,在什麼情況下要「以直抱怨」(《論語·憲問》),在什麼情況下要「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還要看具體的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呻吟語》:「恕人有六:或彼識見有不到處,或彼聞聽有失真處,或彼力量有不及處,或彼心事有所苦處,或彼精神有所忽處,或彼微意有所在處。先此六處而命之不從,教之不改,然後可罪也已。」

有六種情況可以寬恕別人:對方見識有不到之處,對方聽聞有失真的地方,對方力不能及,對方有難言之隱,對方偶然疏忽,對方自有用意。先考慮符不符合這六種情況,而後不從命,不聽教育的才能怪罪。

有些情況可以寬恕別人,所以遇事先考慮符不符合這六種情況,主要是能力問題或者客觀原因、特殊原因。對方見識不到,力不能及,聽聞有失,難言之隱,偶然疏忽,自有用意。

別人有時候說話做事讓你感到不快,但不是故意如此,而是其不知道、沒意識到或者不得已的原因,屬於可以寬恕別人的情形,一笑了之或者與對方溝通即可。

春秋時鄭國公子宋有一天食指跳動,他向公子歸生說將吃好東西。果然鄭靈公烹一大黿,準備宴請眾臣。歸生將此事告知了鄭靈公。鄭靈公說:「應驗不應驗還不是我說了算。」結果就故意沒給公子宋吃。

公子宋惱羞成怒,夾了鄭靈公面前的肉,戲言道:「豈不是還是應驗了。」結果鄭靈公大怒,揚言要殺公子宋。結果公子宋被逼,先殺了鄭靈公。

這件事本來是鄭靈公做得不對,如果他當時不是為了顯示威風,就不會造成公子宋的惱羞成怒,自己命喪黃泉,當時寬恕一下公子宋的舉動就不會有事了。而公子宋也缺少寬恕之心,非要讓預言應驗而激怒鄭靈公,然後又先下手殺了鄭靈公。這樣一件小事,就是因為雙方都缺少寬恕之心,而刀戈相向,鬧出人命。

很多的悲劇都是因為缺少寬恕之心造成的。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雖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我們既然知道這樣做是對的,是好的,就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這也是人生需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的原因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工作的境界 決定人生的高度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