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敦煌壁畫里那些動物們的故事

敦煌壁畫里那些動物們的故事

全文共2429字 | 閱讀需5分鐘

敦煌壁畫中的動物欣賞。

在《忠犬八公的故事》里,一隻名叫「八公」的秋田犬,每天朝八晚五對主人公帕克送往迎來,和帕克共處的時光就是它的全部快樂。儘管帕克意外離世,但八公仍然堅持到帕克往日出現的車站,無論風雨陰晴,準時守候站台,凝視往來人群尋找帕克身影。九年如一日,直至生命終結。

它是上天饋贈給主人公最溫情的禮物,它予人陪伴、快樂、忠誠、安慰……它從不說話,也從不讓人失望。

萬物有情,動物亦然。

上千年前的敦煌,工匠們已經利用畫筆,敘說動物的故事,他們批判涉獵、屠宰,乃至一切傷害動物的行為,他們相信,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

曾經的絲路往來,並不容易。茫茫瀚海戈壁,是文人筆下的壯烈詩歌,是商隊腳下的艱險之路,更是朝聖者默默前行的陪伴。

長途跋涉,險象環生又分外寂寞。在唐代,面對可能出現的強盜,粟特人東行會攜「悟空」傍身,機敏的猴子成為他們預防絲路強盜的「哨兵」。一旦發現可疑狀況,猴子會發動自己敏銳的視聽感官系統,察覺到潛在危機,發出嘶叫聲以提醒人們提高警惕,躲避災禍。

茫茫大漠,漫漫旅途,因為猴子相伴,多了歡笑、少了危機。

山巔獼猴 莫高窟285窟 西魏

獼猴 莫高窟第76窟 宋

絲路上熟悉的動物身影,除了猴子,還有駱駝。作為當時重要的交通工具,駱駝如沙海中的一葉扁舟,滿載貨物,靜默前行。

駝隊 莫高窟420窟 隋

駱駝不像猴子,可以逗趣解悶,但它們是絲路上最忠實的動物,任勞任怨又不離不棄。它們背上承載的貨物,於商賈而言是財富,於使者而言是和平,於人類而言是文明。在交通不便的時代,駱駝承載文明,溝通文化,拉近了地域與民族間的距離,使傳播與互動成為可能。

形容愛子之切,常言「舐犢情深」,意即一隻老牛通過不斷的舔舐牛犢來表示自己無私而專註的愛。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不同的動物所展現出的深情,大抵相似。

雌鹿產女 莫高窟第154窟 中唐

這樣的「舐犢情深」,總是在敦煌壁畫某一併不顯著的細微處得以彰顯。

莫高窟第154窟所繪的鹿母夫人故事,表達了動物與人之間的別樣深情——雌鹿產下女嬰,並沒有因為女嬰不是同類而拋棄她,反而是以母性之愛舔舐著小女孩,眼神嘴角流露笑意,喜悅溫暖之情躍然壁上,這就是母愛的偉大。

哺乳的羊 莫高窟第290窟 北周

似乎哺乳這一動態更能表現母愛的濃烈。

北周時期營造的莫高窟第290窟窟頂東披,繪有一隻正在哺乳的山羊。山羊靜默站立,耐心為小羊哺乳。小羊跪在地上,正在仰頭吮吸乳汁。古代畫匠正是通過這樣的畫面,向人傳達 「母慈子孝」的觀念——父母對子女的奉獻和撫養,是為本能,並未索求子女回報。只是為人子女者,應像小羊一樣懷有跪乳之恩。

野豬群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西魏時期所營造的莫高窟西魏第249窟中,有一群行進的野豬入畫,畫面中,一頭豬媽媽走在最前,帶著六頭小豬崽穿行於在山林間,似是尋覓食物,又如閑庭信步。豬寶寶寸步不離地跟隨在豬媽媽身後,像極了幼時與父母緊緊相隨的我們,即遇風雨亦不懼半分。

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之群虎 莫高窟第301窟 北周

莫高窟301窟中,虎媽媽端坐在地,環視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七隻虎寶寶。它們遊戲正酣——有的來回踱步、有的東張西望、有的玩鬧戲耍,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長大,媽媽露出欣慰笑容。似乎在說:「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不得不說,動物畫中的母子情深,無疑是敦煌壁畫中的一抹溫情的「暖色調」。

自南朝開始,鸚鵡便被視為會帶來吉祥的符瑞之鳥。鸚鵡因其羽毛色彩鮮艷如寶石,能學人言,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莫高窟北朝壁畫中始有鸚鵡圖像出現,但當時多作裝飾為用。

鸚鵡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蓮上鸚鵡 莫高窟第45窟 初唐

唐代敦煌壁畫中鸚鵡圖像數量的增加,與凈土信仰在敦煌的盛行有直接關係,比如《佛說阿彌陀經》所言:「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相應地,在凈土經變畫中出現鸚鵡形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隋唐時期佛教大興,鸚鵡的形象和佛教的關聯逐漸加深。在佛教經典中,有諸多菩薩曾化身為鸚鵡的故事,因此佛教中認為鸚鵡是具有慧根的鳥類。此時期的敦煌壁畫中,鸚鵡不再是裝飾圖案,而成為了經變畫中的獨立形象。

有趣的是,那時的鸚鵡,是中原漢地的稀罕物,多是今天甘肅以西、廣西以南的近邦地區或邊遠州府進獻而來,物以稀為貴,恐怕連鸚鵡自己都不知道,只是換了水土,尊貴的帽子說來就來。

雙孔雀 莫高窟332窟 初唐

自漢代始,孔雀以貢品的形式開始傳入中原,伴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展,「孔雀為經,鸚鵡語偈」觀念深入人心,孔雀的形象逐漸在漢地中原流行開來。

印度多孔雀,因其優雅的造型和瑰麗的毛羽深受印度人民喜愛,因此在佛教經典中多有讚頌孔雀王的故事,佛教繪畫也頻繁表現孔雀的形象。在敦煌壁畫中,孔雀形象多出現在裝飾圖案和經變故事中,形態多種、活潑生動。

獅子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群獅圖 莫高窟231窟 中唐

換了水土就「加官進爵」的,除了鸚鵡、孔雀外還有獅子。

獅子是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的動物形象之一,早在北涼時期的莫高窟第272、275窟中,便有描繪,此後未曾斷絕。

原產西亞、中亞、印度一帶的亞洲獅,經過絲綢之路遠道而來,統治者們格外中意它的勇猛威儀,被人們視為「人中的雄傑或導師」。後來佛教大興,佛教經典對獅子大為推崇,獅子形象傳遍中原,造像和壁畫當中隨之出現大量的獅子元素。除此,獅子形象還被吸納成為當時陵墓裝飾和傳統建築的基本元素。

這些異邦的動物不遠萬里被送到中原,進貢給統治者。它們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原王朝視其為遠國進獻的禮物,如此,中原王朝與鄰邦之間的交流得以增進,隔閡隨之減少。

在敦煌的動物畫面前站久了,不免捲入一場古老的「愛心風暴」——古代工匠們在一筆筆仔細還原動物的樣貌、氣質和神態時,自然而然地帶入對它們的溫情和愛心,這是他們的創作之本,否則動物們便無法從筆下復活。

終於,動物們紛紛從牆壁上一躍而出,向我們一一講述當時畫面中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還有它們當初是如何與畫匠們相遇,他們又是如何重新賦予它們生命,彼此成為對方珍貴的禮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敦煌研究院(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真人秀」
70年前,渡江勝利解放南京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