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北朝時被稱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隱居在江蘇哪座山上?

南北朝時被稱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隱居在江蘇哪座山上?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實際上也出奇人。在南北朝時期那段歷史上的大亂世,就有這麼一位奇人。他在山中過著閑雲野鶴般悠閑的日子,雖不在廟堂,但凡大事,國君常常諮詢於他。人雖在山中,卻仍能影響一些重大決策,人稱「山中宰相」。他就是經歷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在江蘇的山上隱居了四十多年,活了八十多歲的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後來隱居時取了個通俗易懂的號---華陽隱居,一聽就是世外高人的感覺。他確實既是高人也是奇人,一生擁有諸多成就。他從小就是神童級別的存在,九歲時就已經開始閱讀諸多儒家經典,如《禮記》、《尚書》、《周易》、《春秋》等。不但愛讀書,還愛思考問題,博學多才。不到二十歲就作為南朝宋末諸王的侍讀,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資格的,可見他有多厲害。

其實,陶弘景更厲害的還在後面,終其一生不懈努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儒釋道、醫藥、養生、化學、煉丹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成為集大成者。集道教思想家、醫家、文學家、書法家、化學家等眾多光環於一身,著有《本草經集注》、《真浩》等二百多部著作,為後世留下寶貴的財富。

不遭人妒是庸才,陶弘景早年仕途卻不順利,可能正因為他太有才。三十多歲的時候才官居六品,不過是金字總會發光的。492年,陶弘景辭官歸隱,過著閑雲野鶴般悠閑自在的日子,卻沒想到反而更有所成。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他不但開創了道教茅山宗,而且深得梁武帝蕭衍的敬重,屢次請他出山為官,都被他拒絕。「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多麼洒脫自如怡然自得。但是,梁武帝經常就國家大事和他商討,對他頗為倚重。甚至連梁朝的國號「梁」,都是蕭衍詢過他後定下來的。陶弘景雖人不在廟堂,卻能左右朝堂大事,因此被人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隱居在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距離南朝梁的國都南京不遠,只有約60公里。茅山位於今江蘇省鎮江代管的句容市境內,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句容因勾曲山(茅山)而得名,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古代「句」、「勾」二字相通,故又名句曲。句容素有「南京新東郊、金陵御花園」之美譽。茅山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海拔不到400米。可以說是座很小的山了,但是它卻印證了古人「山不在高」這個說法。

茅山雖小但風景獨特而秀美,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更重要的是,這裡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茅山積金峰南腰處的元符萬寧宮即為陶弘景隱居修鍊之地。因為陶弘景的到來,並開創茅山派,使得茅山名氣更大了。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茅山道士的形象出現,相信大家聽到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唐宋時期,茅山道教發展極為鼎盛,人才輩出,可以說這裡面有陶弘景這位山中宰相很大的功勞。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退避三舍的路線是怎樣的?
土耳其為何把首都從伊斯坦布爾遷到安卡拉?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