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台劇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台劇的距離

最近有部台劇以「年度華語最佳」的黑馬之姿,在各大社交網站刷了屏。

豆瓣持續9分 的評價、年度夯劇的title,不僅刷新了台劇給人的過往既定印象,更引發了觀眾對於司法、媒體、醫護新的思考和討論。

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猜到,這部劇就是由賈靜雯和吳慷仁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藉此劇聊聊台灣電視劇這些年的頻頻進擊之前,先來給可能還沒看劇的姐妹進行一番安利吧~

已經看過劇的朋友也可以下滑至下一part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故事是從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的。

大學生李曉明在一個下午闖進影院,用自製的手槍射殺了正在看電影的民眾,直接造成了九人死亡,二十一人受傷。

這場惡性事件當即引起了媒體的輪番報道和民眾的集體討伐,

可「正義」的審判不止落在李曉明身上,李曉明的父母、妹妹也接連遭受到輿論的「連坐」,被排擠、譴責、辱罵…

憤怒的聲音漲潮般升起,但有一個人卻對這個局面提出了異議,他就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 飾)。

作為一個專業法扶律師,他深知李曉明必須承擔自己的罪行,可判處死刑多麼容易,難的是要知道李曉明是如何走向犯罪道路的

他想做的是了解李曉明,了解李曉明的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從而預防下一個罪犯的產生。

但在公眾情緒爆發的時刻,王赦選擇為罪犯辯護就如同共犯,於是本人被潑糞、家人被威脅、原本和諧的家庭也因此幾近破碎。

這是一個初看時覺得充滿消極的劇集,被事件波及到的幾方人物的生活都陷入了走不出的低谷:

李父李母關閉了家裡的店面,住到北部的鄉下。出門要帶著口罩,窗戶全用報紙糊上,他們徹底「見不得光」。

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躲在家裡蹉跎了兩年,才在媽媽的強迫下改名換姓,以李大芝的身份走出家門。

但故事總是那麼巧,李大芝入職品味新聞台後才得知上司宋喬安(賈靜雯 飾)就是當年無差別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之一,她的兒子天彥在那場事件里離世。

喬安也在此之後性情大變,成了酗酒、尖刻的職場女魔頭,和丈夫劉昭國(溫升豪 飾)、女兒天晴的關係也日漸失序。

除了加害方、受害方,在這個事件中牽扯出的媒體、司法、精神病識三門專業也似乎都充滿病症:

電視台為了沖業績不得不用聳動的標題、未經求證卻足夠一手的新聞抓住觀眾。

法律明明賦予了罪犯李曉明人權,卻在輿論的壓力下枉顧他的權力選擇提早處死。

精神醫師和社工明明應該通過權衡病人的治療進度判斷應該社區療養還是住院觀察,但卻不止從什麼時候開始和醫院績效、上司壓力掛鉤了。

「李曉明」究竟是怎樣產生的?被害人要如何走出陰影?加害人家屬又該如何自處?在憤怒和懲罰之外,社會還可以做些什麼?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斷拋出新的議題想和觀眾探討。

50分鐘x10集的體量里,力圖通過不同持方的視角向我們還原出了整場社會事件的全貌。

雖然王赦略聖母的性格、結尾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的和解都引起了部分觀眾質疑是否太過理想化,

可正如主創們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以「療愈」為出發點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初衷只是希望藉由劇集的傳播力量讓這個世界更好一點,「很難說一個戲劇能夠改變人,我只能說,其實是多一些對話的空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憑著對社會弊病直入不諱的觀察、揭露與討論,重新喚醒了大家對台劇的關注。

不少人在此之前認定只會譜寫純情戀曲、狗血雞湯的台偶已死,可事實上早在台灣公視聯合HBOAsia推出《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前,台劇的本土運動已經悄然開始了。

在倫理劇、偶像劇之外,台劇開始在更多題材里找出各種可能。

通過20首滾石經典歌曲串起,寫盡愛情、友情、憂思、別離的《滾石愛情故事》。

去到約旦河北境難民營實拍,從醫療政策聊到醫患關係的醫療劇《麻醉風暴》。

用詼諧的手法探看殯葬業禮儀師、探討生死課題的《出境事務所》。

藉助輕科幻的腦洞「快狠准」地直擊親子關係、釐清原生家庭影響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以寫出多部話題劇的編劇呂蒔媛為例,台劇已經不止在職場劇里駕輕就熟,

更知道如何在職場劇的打底上,加入一份懇切的社會關懷,拉近觀眾的「現實感」成了它們的落點。

當然,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在這場台劇進擊路上聲勢浩大的「植劇場」系列

這是一場從2016年開始的,關於劇集新類型和表演新模式的革新運動。

發起人之一王小棣導演直言「台灣不是只能拍偶像劇、本土劇」,於是愛情、驚悚、靈異、原著改編,都是「植劇場」涉獵的題材。

拍出的作品也的確大都是高質高分又足夠新奇。

讓大眾看到楊丞琳演技新階段的《荼蘼》里,用平行時空的手法講述了女主鄭如薇在選擇事業或愛情後看到的不同風景、面臨的不同結局。

職場女性的進階升級,全職太太的柴米油鹽,都在劇情進展中被緩緩鋪出。

而無論選擇哪種人生哪條路,重點從來都是「用心經營」。

因為一封簡訊開心齊聚的八位老友,卻在民宿里迎來一場場死亡事件。

用密室殺人案牽出懸疑劇情的《天黑請閉眼》沒有想回味學生時代的美好,反而宣告了友誼的脆弱,點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痴戀、嫉恨。

歌手盧廣仲轉戰熒幕出演男主的《花甲男孩轉大人》,雖然仍是台劇以往擅長的鄉土題材。卻因為加了一個奇妙設定:花甲(盧廣仲 飾)原本被下病危通知的阿嬤在拿掉呼吸器後卻還剩一口氣咽不下去,變得基調荒謬清奇了起來。

因為不知道阿嬤到底為什麼咽不下氣,街坊鄰里紛紛來跟阿嬤告別,花甲的爸爸伯伯們也都互相指責對方不夠顧家氣到了媽媽。

原本一片和氣的家庭因為阿嬤的這口氣變得幾近崩裂,可看著劇中人物用閩南語說著大段接地氣的對白,卻讓人覺得莫名細膩又親近。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之後,總能看到不少觀眾痛心疾首地表示為什麼僅隔著一條海岸的台劇已經從偶像劇面具里跳出來,走到了更開闊的格局中,而我們的國產劇還停留在無腦劇情加註水內容中。

誠然,《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是佔到了天時地利,集結了幕前幕後乃至後期團隊的力量而成的。

可單就劇本內容來說,對職場真相的展現、對現實題材的挖掘,我們並不缺可以作為素材和藍本的現實土壤

但缺願意進行充分題材開發和田野調查的編劇,缺願意精心打磨人物帶動情緒的演員團隊,缺願意與前者相互配合、一起打通創造力的拍攝團隊……

《我們與惡的距離》里看到的不止是我們與善惡的距離,更是我們與台劇的距離。

大家或許也發現了,

我們的筆名都改成了「創造101」的成員,

是的,以後追劇社會組成「火箭少女」寫稿天團,

繼續和大家一起追劇吃瓜,敬請期待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高能追劇社 的精彩文章:

你同意曾軼可的「比賽紳士論」嗎?
「視覺」有難,八方點贊

TAG:超高能追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