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簡練精琢:隋唐五代玉器欣賞

簡練精琢:隋唐五代玉器欣賞

在中國歷史上,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兩大強盛帝國。這一時期國家強盛,經濟發達,國富民強。此時東西方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外來文化進入中國,給中國人帶來了許多新鮮的事物與觀念。這也反映在玉文化的發展上。受到波斯文化的影響,隋唐玉器上出現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圖案。

唐代 雲龍紋玉璧

佛教題材玉器有飛天,肖生玉有立人、雙鹿、壽帶、鳳等,都受到當代繪畫與雕塑藝術的影響。此時玉器加工技藝已趨成熟,砣法簡練遒勁,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氣韻,頗有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立體肖生形象的肌肉轉折處理能收到天然得體的良好效果。在這個時期已普遍採用產自西域的和田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西方玉屬」。和田玉溫潤晶瑩的特性在各種玉雕人像、動物造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而使形象美與玉材美和諧地融合為一體,提高了玉器的藝術性和鑒賞性。隋至盛唐玉器,不論是簡練還是精琢,其處理都恰到好處,均可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

唐代 胡人奏樂玉帶板

隋朝歷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她為大唐帝國的創建鋪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藝也不曾有什麼獨特的建樹,可她卻為一個新的玉器時代拉開了序幕。有代表作著名的鑲金邊白玉杯,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徑5.6厘米、底徑2.9厘米。此杯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實足。口部內外鑲金一周,金沿寬0.6厘米。杯用白玉製成,保存完整,造型、製作均很精美。從這件鑲金邊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製作技術。

金扣玉杯

晚唐及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再度出現分裂,戰亂頻頻,民不聊生,社會經濟嚴重蕭條,玉文化也受到極大的影響。隋文帝楊堅滅北周后建立隋朝(581-618年)。隋代時間跨度很短,玉器事業未及發展,因此,出土及傳世品均少見。

唐代 七梁玉發冠

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朝(618-907年)是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的強大帝國。多種物質文化如陶瓷器、金銀器、銅鏡、璧畫等,均極為昌盛。玉器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創新湧現裝飾品造型多樣,特別是佛教文化內容的玉器以嶄新的面貌獨放異彩。唐代玉器的顯著成就,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中期玉文化發展的最高峰。五代」歷史上的五代十國(907—960年),包括唐末興起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及前蜀、後蜀、吳、楚、閩、吳越、南漢、北漢、南平、南唐十國,其玉石形制與文字內容皆與唐代者相似。

隋代 玉釵

隋代玉器的考古發現

隋代與秦代相似,前者是經過戰國分裂割據後首次統一的帝國,而後者是經魏晉南北朝大分裂和大變革後重新又統一的王朝,其歷史均較短。不同的是,前者是經戰國玉器大發展之後統一的,後者則是經魏晉南北朝玉器大衰落之後統一的,兩者的歷史也已前後相隔了近千年。為此,這兩個時期的玉器既有相同處,也有不同點。在相同方面,兩者的用料、製作和數量相對少,是基本一致的;但在玉器的品種和風格等方面則有許多不同與差別。

隋代玉器情況在數十年前並不為人所知,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發展而漸為人們所了解。從現在的研究資料說明,其玉器的品種此前已見的絕大多數消失,所能見者有新出現的玉鏟形佩、玉雙股釵、玉嵌金口杯和玉兔等近十種。所見玉杯,圈足矮圓形.在口沿嵌有金箍一圈.是迄今所見金玉合作的最早實用器皿之一。

無論是已有或新出現的玉器,其用料和局部結構形式等方面則有很大的不同。如玉兔系和田羊脂白玉圓雕而成,通體光素無紋,兩側腰有一橫穿圓孔,以供佩系用。這與其前殷商和西周時見到的玉兔有明顯的差別。所見雙股玉釵,一改以往以單股為釵之式,對其後唐宋的玉釵式樣製作和使用具有重要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玉器雖品種和數量不多,但均用優質青白和田玉製作,這與戰國以前和魏晉南北朝玉器用料較雜、使用優質和田玉較少的情況呈鮮明對比。

唐代 花鳥紋玉簪首

脫胎換骨似變化的唐代玉器

唐代玉器是在魏晉南北朝玉器大衰落和隋代時略有發展並有一定復甦和變化後開始的。由於唐帝國大統一、經濟從復興至昌盛、東西文化密切往來等原因,它除所用玉料和製作方法與戰國秦漢相似外,其他方面則面目全非有如進入另一新天地之感。其變化之大就如同一個重病人作徹底的脫胎換骨式的治療一樣,不僅保全了性命,而且煥發了青春。

唐代 蓮瓣紋玉鐲

唐代玉器的品種式樣幾乎是全新的。即使名稱仍如前期,但形式也是各不相同,作用也較單純,多數與實用和佩戴有關。漢魏時期曾有迴光返照的禮器和盛極一時的葬玉幾已消失。所見者主要有作佩飾用的玉簪 (或玉簪頭)、玉梳(或玉梳背)、玉鐲、玉帶板、玉人神仙佛以及作實用的玉杯等實用器具。

玉簪自新石器時期出現就一直不斷,但隋代以前皆為單股形,自唐代始,除隋代始見的雙股釵和最早出現的單股釵仍製作使用外,又新出現一種簪頭部分為玉制、寬薄片狀、簪身為金銀質的複合式簪。這類簪因年代久遠,故今所見多隻剩簪頭.而金銀等金屬簪身多已脫落無存。

玉梳始見於殷商,此後各代每有所見,唯早期多呈圓首圭形或長方形。及至唐代.這一形式已消失,新出現的有寬長半月形。這種玉梳也有兩式,一是整體都由玉科製作,半圓形,上端為梳柄,下端為梳齒,整體用一塊玉製成,它與前期玉梳相比,齒牙加寬並變短,從而更方便使用。另一式玉梳也如前述玉簪同,即一部分為玉質,另一部分為金銀等金屬,玉質作梳柄(或名梳背),金屬質作梳齒且多已無存。

唐代 孔雀紋梳子背

數量突增的唐代玉帶飾與玉實用器皿

據文獻記載,玉帶之用始自南北朝,但早期所見的遺品只有前述陝西北朝時墓葬出土的一件。及至唐代,玉帶之用十分普遍,凡二品以上官員皆可使用,並以其帶板件數的多少、其上紋飾的差異等,分別代表不同的官階品位和文武任職。其中帝王為最上等,多以龍紋為飾,且一般帶板件數最多。唐代出土玉帶上的革程即皮質帶已腐朽無存,今所見均為玉帶上嵌綴的帶板,數量相當可觀,僅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一處窖藏中就發現數套。

從當時玉帶板製品看,在一條玉帶之上,帶板確有大小件數之別和紋飾的不同,最多者達15件套,形式有扁平狀的正或長方形、半月形和圓首圭形三種。器上紋飾有龍紋、花果紋、動物紋、人物紋等。在人物紋中又以所謂「胡人紋」最多。其帶板多以背面的若干對隧孔供與革程結紮用,亦見用鉚釘通過正背對穿孔直接與皮帶釘插加固。

唐代 雲紋玉杯

唐代玉質實用器皿,見者除玉杯外,尚有玉勺、玉盤、玉盒和玉罐等。其中以玉杯最多且形式新穎多變,見者有蓮花式、雲形、橢圓形、瓜果形等。

唐代 胡人戲獅紋玉佩

唐代玉器中的人神仙佛形象

唐代玉器中的人神仙佛及紋飾也進入全新的發展和變化期,其形式之多為前所未見,計有寬衣博袖的文人士大夫、頭戴烏紗帽的官吏、衣著華麗美妙的仙女、長髯無冠的老人或道士,與漢族人形殊別的所謂」胡人」和具濃厚佛教色彩的飛天等。其中以唐代獨有的」胡人」最引人注目。其形態具有動感,作無冠捲髮,深目高鼻,穿緊身窄袖長衣,足著長筒靴,或翩躚起舞.或手執珍奇異寶作跪地敬獻狀,或彈擊各式樂器狀,或玩耍動物和戲演雜技狀。

它反映了當時中國與西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唐代玉器上的動物造型也突然增多。除傳統的龍、鳳、螭外,更有一些寫實性很強並具某種吉祥寓意和為推崇倫理道德服務的動物出現。見者有獅子、駱駝、鹿、象、鶴、雁、鴛鴦、孔雀。綬帶烏等。其中獅子、孔雀兩種動物為玉器中首次出現,鶴、雁等鳥形為成對相向展翅飛翔態。

唐代 花卉紋玉梳背

玉器上首次出現的植物紋圖

唐代玉器上的植物紋圖,為首次以寫實而又具體的形式在玉器上展現,並與上述的動物紋圖相似,具有某種含義。常見的有蔓草、纏枝蓮、牡丹、石榴和葡萄等花果。他們或單獨組紋飾器,或與其他動物複合組圖。唐代花果植物在玉器上首次出現是當時玉器的創舉,為其後玉器紋式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更為開闊的自然景物紋圖而載入玉器發展史冊。

唐代玉器的製作和刻紋的表現手法在局部上也有很大的發展變化。其中以整體圖案隱起 (又稱挖地或剔地陽紋) 再在其上加陰線,局部細紋法尤為突出。如所飾陰線.用一道砣紋完成者多,具平行或放射短條狀,細密而富時代特徵。給人一種近觀景物之效果感,凡植物的花葉脈絡、動物的毛髮、人物的衣紋等皆一目了然。再如雲紋,至此期均以花朵形表現,並由尖長尾附於花朵狀雲頭之後部;玉帶板之形.四周邊從正面到背面向外斜坡而下,結果是正面的面積小,背面的面積大,而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

唐代花卉紋玉梳背

初見端倪的五代玉器

五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時間短和處於動亂的時期,此期玉器與其他動亂朝代一樣,也進入一次衰敗期。但局部的小王國之中仍有或多或少的玉器發現,其中重要的有南京市發現的南唐二陵出土玉器、四川省成都市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器等。所見有玉龍紋帶一條、玉飛天紋殘器、玉哀冊和玉成組佩等。

其中一塊龍紋帶板背面用陰刻銘文記述了它的製作情況,對玉器的斷代、玉帶的發展演變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玉飛天殘器為迄今所知最早以飛天形象琢飾在玉器上的出土實物。數十件玉哀冊不僅是當時重要文字資料實物,而且陰刻銘文上有填金.數量頗多,為今天存世中最早在墓中發現者,對當時歷史和文字形體的研究尤為珍貴難得,在玉器發展史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魏晉以降,隨著佛教西來,西域文化藝術大量傳入中國,特別是盛唐時期,社會穩定、政治清明、經濟富庶,國運隆盛,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都城長安也成為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唐代藝師大膽吸收外來藝術精華,並融為己用,從而使唐代的工藝製作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八瓣花狀造型和卷草紋飾原為典型的中亞題材,這時已被唐代工匠加以吸收改造後廣泛地應用在器物的裝飾上。

玉質以白玉、青玉為主。白玉中很多系新疆和田玉。器物以片雕與圓雕為主。紋飾雕刻主要是陰線刻與淺浮雕兩類。陰線組的線紋特點是細勁繁密直線與曲線共用。所用工具是極細的小型勾砣且旋轉速度很快。淺浮雕工藝,以玉帶板紋飾為代表其方法是:先用減地法雕出形象輪廓,然後在其上加刻細陰線完成造型。

隋唐五代玉器的特徵

隋玉釵

作為一種傳統的發具和髮飾,因雙枝插入發內,阻力加大而更為牢固。隋玉釵開唐宋玉釵之先河。

唐代 人物紋玉帶板

玉帶銙(帶板)

古代衣著特點之一是穿長衫,腰部需用大帶來束。一是行步方便,二是能表現主人的形體美。唐代始興官服的玉帶銙制度,玉帶板的伎樂紋,源於新疆地區的龜茲樂(龜茲國名),早在晉代即已傳入中原,當時朝廷將大批龜茲國的伎樂人帶到甘肅涼州,與漢族的音樂融成為西涼樂。北魏時由涼州遷至華北平城。唐代玉帶板的造型:除鈍尾為長方形、一端平直,一端凸弧形外,其他均為正方形。玉板的邊側常作上窄下寬的斜面形背面四角各穿隧孔,以備綴縫於衣上。

唐代龍紋玉帶板

龍紋的新神采

自從「飛龍在天《易·乾卦》觀念產生之後玉龍就被視為富含陽剛之氣的神靈了。商與西周玉龍神奇凝神,春秋玉龍初顯靈敏生動,戰國玉龍形象大變它恣肆狂放、凌厲道勁潛騰賓士、神采飛流,表現出極至的氣勢美。漢代玉龍變得安樣一些了。唐代玉龍具備了新的生機勃發、神姿奔放、激揚飛騰表現的還是氣勢美。

唐玉龍的造型特點是,身形細長彎轉,有脊樑線(或脊毛),滿刻陰線細斜格形鱗紋,蛇形尾;頭前長有分枝角(如鹿角),土耳,梭形眼,大張口,口角咧過眼后角,上唇長而尖,或有牙,下唇向上卷;四肢三爪足;尾從一後肢穿過。作奔騰狀,張牙舞爪,氣勢恢宏。龍紋多伴有雲紋,若飛行於雲間。追溯唐玉龍的生動美與氣勢美,當源自戰國玉龍,但唐玉龍較之更為精彩;因為,唐玉龍是在傳統各式玉龍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且造型特點極為突出。

唐代雲龍紋玉佩

造型優美的雲紋

玉器中的雲紋,大約從紅山文化玉器的勾雲紋起,即開始了它的漫長曆程。雲紋是天上各種雲彩的璜似象形;它們自然、天趣而神奇,雲與天然的、極美的玉石之間奇趣天成。從崇尚自然與裝飾審美上看雲紋與玉的結合,順理成章。若以歷代玉器中的雲紋,對照自然雲彩的式樣,將雲紋的藝術造型概分為堆雲形、流雲形和朵雲形。

唐玉的雲紋基本屆於朵雲紋。唐玉的雲紋主體如朵朵雲花,然它們可分為兩種:標準形與變體形。標準形雲紋,造型是上端似三瓣花形,下部連接一條帶形『花托』這種雲朵又似棵棵靈芝草。標準形雲紋造型的來源,可能是東周或漢代的對鉤形捲雲紋。變體雲紋在五代和宋代雲紋中仍有繼承,在明清玉器上的流雲形雲紋,應是這種雲紋的承襲與發展。古代玉器的雲紋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雲紋為抽象化、圖案化;並多滿刻於器物上,作為紋飾的主體;第二階段,從唐代到清代雲紋為半寫實(似朵雲形;明清時似流雲形)、半圖案化,且多以個體雲紋為紋飾,雲紋不作為紋飾主體。這一發展歷程與變化,是以唐玉器雲紋為轉折點的。

唐玉雲紋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它們是種種前所未見的形式美造型,它們極其飄灑極為典麗清奇。唐人用古典與浪漫相結合的手法,賦予雲紋以生命活力,把雲紋視為萬瑞的象徵。唐玉雲紋是所有古代玉器雲紋中最優美、最生動的形式,它把古代玉器雲紋的審美意趣,發展到了極點。

唐代鳥銜花玉佩

新興的花朵紋與花鳥紋

古代玉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在新石器時代所用各類紋飾基本為幾何型與人物動物型沒有植物型,如花草、花鳥、樹木等。唐代玉器在裝飾紋飾上,又開了一個先鋒,即花朵紋與花鳥紋的初現。花朵紋的造型可分為兩類:其一為俯視形有平展豐滿;其二為側視形有立體感。花朵紋的構圖特點是,滿密勻布,不留空隙。花朵紋形式結構是,多瓣花,有花蕊,周圍有葉紋,紋飾的細部結構,用短陰線刻劃,線條細密有秩,層次分明。

唐代 龍形玉佩

大唐帝國繁榮強盛,人民生活安定,故更加關住生活、崇尚審美。大自然最富神采與浪漫情趣的花朵、花鳥,即成為藝術追求的主要對象。玉器的花朵紋、花鳥紋是典雅的也是優美的,寧靜清麗、柔媚輕曼。它們代表了主體與客體融合、人與自然渾然統一審美情趣的最佳表現方式,是人們推崇自然、物我和諧的審美志趣與現實生活融通治玉的藝術形式。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匡時香港春拍:精美藏品選賞
揭秘唐代玉雕人的雕刻水平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