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專家誤把文物當贗品,2萬塊便被人「撿漏」,轉手便賣出160萬

專家誤把文物當贗品,2萬塊便被人「撿漏」,轉手便賣出160萬

眾所周知,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也留下了無盡的文物。對於目前存世的文物來說,博物館收藏的大部分是古墓出土的,而民間收藏的大多數都是祖傳或者歷史遺留的。雖然我國有法律規定,某些文物是絕對不能交易的,但是民間的一些古籍、古書法等文物還是可以自由買賣的。

至於民間的這些文物到底是真是假呢?其實這很難判別,畢竟人人都知道「盛世古董」,因此非常多的造假文物,擁有文物之人為了凸顯文物的珍貴也會謊言稱是「祖傳文物」。這時候,文物專家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於一些有爭議的文物,如果是權威專家鑒定為真品後,幾乎就沒有人懷疑這文物是造假的了。

這其中有一件影響非常惡劣的事件,那便是「金縷玉衣事件」。這個事件便是謝榮根富豪花2萬塊造假了一件金縷玉衣,為了使得這件造假文物成為真的,以便自己騙取銀行貸款。找來原故宮副院長、玉器文物專家楊伯達等5人進行鑒定,隨後便寫下文物鑒定證書,並且稱文物價值24億元。要知道,大部分專家鑒定文物的收費是按照文物總價值的一定比例,如果說文物價值越高,自己拿到的鑒定費用就越多。

不過,並非所有的專家都這樣,大部分專家還是正直的,敢於說實話,實事求是,但有時候也會將真文物鑒定為贗品。就猶如《金剛經》古籍文物鑒定。具體經過到底是怎樣的呢?事情得回到2005年,當時山西的一座古寺廟裡的和尚因為香火錢不足以維持生活便將古寺廟裡有一定價值的古物件賣了出去,這古物件包括幾本古籍文物。當時這幾本古籍幾經轉手被一小商販以1500元賣給了一收藏家。

而這收藏家其實這不是知道這部古籍到底是什麼時候的,恰巧當時古董鑒定電視欄目非常的火爆,收藏家便將這古籍文物拿到節目中鑒定。經過熱火朝天的海選,藏家終於可以將藏品拿給專家看。文物專家看了看,翻閱了一下,說「這古籍名為《金剛經》,是一部從古印度傳入中土的佛教經書,按照上面年代的記載說的話,這是一部宋代時期的古籍文物;但是這東西不對,應該是民國時期的贗品,不怎麼值錢」。收藏家也沒有多問,既然是專家說的,想必也沒有錯,畢竟自己僅花了千把塊就將其買下了。

知道這本古籍文物是贗品後,收藏家覺得已經沒有必要繼續收藏了,因此打算將其賣掉。收藏家郭先生聞訊後,立即趕到他家裡,說願意花2萬塊將古籍買下。要知道,這可是一部被專家認定是贗品,並且是不值錢;看到有人出價2萬,二話不說立即將其賣掉。令人想不到的是,專家鑒定的這件贗品古籍文物被2萬塊賣掉後,居然成為了收藏界的「撿漏」神話。為何這麼說呢?郭先生自己本身的文物鑒定經驗也非常的高,認定這不是贗品文物,而是南宋時代的古籍。

以2萬塊買的此書後,他也想將文物轉手,當時海外一些私人收藏機構開出了600萬元的天價,可郭先生一想這是中華的文物,就算別國的私人開再高的價格也不賣。而此時,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館長李昭淳先生知道後,想將古籍買下,最終花了160萬元郭先生便將其半贈半賣給了中山圖書館。這對於郭先生來說,古籍賣給中山圖書館雖沒有賣給海外私人掙錢,但也留住了中華文物,更何況自己是2萬塊「撿漏」而來的,轉手賣160萬也翻了不少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物學長 的精彩文章:

老人「肚痛」寫下一書法,專家嫌棄後丟垃圾桶,如今價值超3億元
香港發現「西施遺物」,專家執意花150萬回購,如今價值超5億

TAG:文物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