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艦聞雜談:為什麼說海軍的小步快跑造艦方針是正確的

艦聞雜談:為什麼說海軍的小步快跑造艦方針是正確的

「小步快跑」這種方法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多見於海軍裝備方面,其原則就是多改進、少批量,多研究、少裝備,不成熟不上。這個原則是總結了建國後幾十年艦船研發的經驗得失提出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第一,長期落後的工業基礎

清末以來,國內長期陷入混亂,缺乏必要的工業基礎。那時國內最強的就是江南造船廠(現在也是江南廠最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深感運力缺乏,特命令美國駐滬領事館請江南造船所建造四艘遠洋貨輪。據說美國政府對江南廠的工藝還比較滿意,不過,許多關鍵設備都是美國提供的。上世紀30年代,江南廠還建造過輕巡洋艦,但全套材料和圖紙都是日本提供的。總體看,國內的造船廠只能造一些內河運輸的小型船舶,不具備獨立建造軍艦的能力。

第二,海軍建設面臨複雜國際環境

從現在的全球船舶市場看,似乎中日韓是三足鼎立。其實,中日韓只是處於產業鏈的末端,美英德法仍然掌握船舶領域大部分核心技術。尤其是動力方面,我國海軍驅護艦現在使用的柴油機的技術還是源自德法。另外,因為國內長期被制裁,所以指望歐洲轉讓先進技術基本是不可能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第三,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

建國之初,海軍師從俄國,開始發展以海軍航空兵、潛艇、快艇(空、潛、快)為主體的海軍,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對的。但是後來陷入了當初俄國人畫的框框,海軍發展的理論研究自我封閉,大型水面艦艇的發展計劃一再被拖延。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海軍只是配角,沒有什麼明確的發展目標,更談不上什麼長遠計劃。而日本海軍就是在這段時期迅速發展的。

第四,違背科學規律的指揮與蠻幹

如果說一開始按照俄國人的路線還是按科學規律辦事的話,後來一段時間的海軍發展就有點不顧客觀規律,隨心所欲了。例如:1962年,海軍提出2500噸級驅逐艦的航速設計要達到40節,這個技術目標即使在今天也很難實現。

違背科學規律還表現在孤立地看待裝備建設,只關注軍艦本身,不重視配套技術,只重視火力,不重視電子設備,所以海軍艦船的各種配套和關鍵技術一直過不了關。

當年上65型護衛艦項目時,竟然發現沒有適合的船用柴油機。於是為了完成任務,就降低標準,65型沒有合適的炮嗎,就上岸炮,在艦炮開始自動化的60年代末,我們居然用人工裝填的岸炮。不是沒有動力嗎?就用民船的柴油機,最高航速居然只有22節。65型護衛艦的鋼材質量也不好,腐蝕嚴重,只用了20年就退役了.

051型建造的時候也是隨心所欲,還沒有設計好就開工生產,而且還一口氣同時在3個船廠開工5艘,裝什麼都不知道,這三個廠造的船體還不完全一致,反正揣摩著造,上面該上什麼設備不知道,還在商量。建造時不考慮以後的改裝,結果屢次出現設備空間不夠,進廠重新拆除,設備標準不統一,互相干擾,直到遠赴南太平洋為導彈試驗護航的時候還不能帶反艦導彈。

053K型的教訓大家都知道,船體造好了,導彈還沒有搞出來,等紅旗61導彈能用已經是20年以後。

這些走過的彎路說明:在技術薄弱的基礎上造艦一定要技術先行。一時沒有解決的難題就不要匆忙上馬,新技術含量要適當控制,保證造一艘用一艘,新技術要務必可靠,技術起點不能太高,要充分考慮以後的改裝需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錄談 的精彩文章:

軍史雜談:當年建功南海,如今功成身退的七九式雙100毫米艦炮
軍史雜談:不走尋常路—再談談中國海軍的兩款通用垂髮

TAG:牛錄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