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造星」大戶房地產,為何「星輝」漸黯?

「造星」大戶房地產,為何「星輝」漸黯?

「就是想出去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看看房地產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四年前,毛大慶宣布辭去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萬科北京公司總經理職務,創立優客工場時,業內一片嘩然。

毛大慶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出去」的地產人。近年來,不勝枚舉的房地產職業經理人——尤其是那些具有優良業緣、人緣、資源的明星職業經理人,選擇從「受雇於人」轉為「自給自足」。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一季度,有超過70名房企高管的職務發生變動。其中近30位是主動辭任或強調「個人原因」,這大概率就是將自起爐灶,更有直言不諱「去創業」者。

房地產,這個曾經職業經理人明星輩出的行業,正在以不同以往的速度,流失掉那些他們一手締造的「星」。而往後,房地產這片天空雖仍廣闊,卻很可能再難見到職業經理人「群星閃耀」的盛景。

「並非人才的短缺或退化,而是房地產行業的環境變化,導致人才對其前景作用於自身前途的預期發生了改變。」在人力資源專業方面經驗豐富,多年來供職於房地產企業的鄭雲端,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迫力下的魄力

多數房地產職業經理人「出去」後的創業首選,仍與本行脈脈相通。

毛大慶創立了聯合辦公共享空間「優客工場」。原世茂集團副總裁蔡雪梅做了號稱「柔性開發」的預製C2B平台「Elab」。龍湖地產上海公司前總經理,後又出任過新華都地產集團總裁的趙男男,2016年與老同仁馮勁義、周德康,一同進入宇通集團旗下綠都地產創業。曾為星河灣「首席操盤手」的樑上燕,轉投文旅產業;先後供職於合生地產和中國金茂的知名營銷人李偉,辭職後完成了從「甲方」到「乙方」的身份「翻面」。

捨棄原職轉型「創客」的,還有卓越集團原副總裁、深圳卓越公司總經理謝利民,華潤置地商業地產事業部原副總經理鄭義,綠城中國原執行董事及執行總經理郭佳峰,綠城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原執行總經理應國勇,以及曾在華潤、龍湖、陽光城、中南都有不俗表現的陳凱。還有去年被「陣前換帥」的旭輝集團原副總裁、北京區域事業部總經理孔鵬,我愛我家集團原副總裁胡景暉等等,不一而足。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離開大樹自辟陰涼,即使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各人的走勢也不盡相同。

過去的資源和經驗,用得好是通行證,用不上有可能就是墓志銘。光環、人脈、資源這些條件,只能讓存活的幾率大一些,是「保健葯」而非「保命葯」。

中國每天至少有一萬家新創企業誕生,創業圈並不會因為誰曾經在哪裡擔任什麼職務而降低難度。何況創業成功,本就是低概率事件。

讓那麼多房地產職業經理人前赴後繼的,除卻「夢想」和「情懷」,在泥沙俱下的樓市新環境中,其實也裹挾了諸多無奈。回顧房地產職業經理人離職創業潮的起始時間,正與房地產行業近年來的發展曲線相合。

2015年-2018年,房地產市場環境堪稱瞬息萬變,疊加房地產企業的高速發展要規模的需求,企業內部的矛盾和損傷開始集中爆發。

業績、回款、甚至學歷,這些在過去相對彈性的標尺,一下子變得冷硬起來。僱主給職業經理人的要求多了,空間少了,威壓多了,容忍少了。

職業經理人A,在所任職區域公司為集團開疆拓土、上下連通,甚至連幾家慣於「挑刺」的媒體,都因他而對這家集團「筆下留情」。但到他不惑之年,卻遭遇「職場中年危機」——集團內部欽定了接班人,要把他安排去其他非核心業務板塊。老將心寒,離職創業。

職業經理人B,在任期間將所負責區域,從全集團銷售額佔比的倒數拉到前列。卻因政策限制和項目進度使銷售回款未能按計劃達成,而與集團「談崩」。不甘不忿,離職創業。

職業經理人C,學歷不高,營銷上卻是一把好手,即便談吐舉止上有時草莽,高層和同級們也都能理解。但自喊出「轉型需要人才戰略做基礎」後,集團便開始以「英雄也問出處」的學歷門檻對全員進行優化淘汰。C未及人力來談,主動請辭,自行創業。

何止ABC,類似故事可能每天都在不同的房企上演。站隊、內鬥、踩雷、犧牲……以倍數於之前的頻率上演。

那些被企業公告宣布為「由於個人原因」或「因公司架構調整」而去職的房地產職業經理人,真實原因多是個人理念風格與公司產生了分歧,無法再「同心同路」。有時甚至在感謝和祝福的「體面分手」表象背後,早已鬧到不可開交。

不管是一時衝動還是早有打算地離開,房地產職業經理人——尤其是那些職務較高、名氣較盛的,若選擇移枝別處,往往進退兩難:往不低於前東家級別的企業跳,不易謀到合適位置;「委身」小企業,面子上過不去,薪酬待遇也可能與預期不符。

於是,索性自己干,創業即使失敗,也好對外解釋交代。

可以注意到,自主創業的房地產職業經理人年紀集中在40-50歲。這個年齡段,家庭方面,一般已沒有太多負擔和牽掛,老小安排得當,是時候完成「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念頭;事業方面,在公司多半已位列「前輩」甚至「元老」級,上有更高層的天花板阻斷再進一步,後有更具創造力更能吃苦的年輕人虎視眈眈。想活得舒展,唯有自行構築「舉架」更高的空間。

盛筵已散,行業再難塑明星?

較早一批房地產職業經理人辭職創業還能引發議論和猜想,如今大家已見怪不怪。甚至有媒體以月和年為單位盤點這些人事變化,視同房企拿地、銷額一般的常規信息。跳槽,還是創業,似乎成了房地產職業經理人非A即B的選擇。

同時,一個難言好壞的現象是,房地產行業內,只有出走,卻無新生,數得出的明星職業經理人聲勢不再。

有些名字,「雖已不在江湖多年,但江湖仍有他的傳說」。而新的名字,越來越難有被記住的。

「雖然更加職業性和專業化的房地產職業經理人越來越多,但個性鮮明、敢於發聲的卻越來越少。」在我愛我家原副總裁、現湘楚朝暉創始人兼董事長鬍景暉看來,「行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大多數房企的運轉狀況,正在磨去個人色彩和烙印。」

鄭雲端認為,首先要明確「職業經理人」概念,然後再界定如何才算「明星職業經理人」。

鄭雲端表示,職業經理人首先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即便持有公司再高的股權比例,職業經理人歸根結底還是職業經理人」,「公司聘請你看重的是你的專業能力,理應盡本分做好本職」。其次,評斷一個職業經理人是否算得上「明星級」,表面上的維度不外乎「媒體頻繁報道」、「老闆誠懇相邀」和「獵頭高薪挖角」這幾方面。但真正明星的職業經理人,應該是「善用資源和流量為組織、個人乃至社會創造正麵價值」。

對於房地產行業似乎再未出現耀眼的職業經理人,鄭雲端認為問題不在於人的退化,而在於行業的變化。

「人才一定是會代代湧現的,只不過一方面由於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且已過了直線上升階段,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如過去那樣海量。」鄭雲端說,「另外,行業由幾員猛將就能殺出天下,變成了制度指導組織作戰的打法,商業模式的成熟削弱了個人能力的凸顯。」

毛大慶闡釋的觀點是,上一代房地產明星職業經理人是集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他們跟著第一代房企創始人成長起來,甚至部分參與了一家房企的創立,積累了很多『從無到有』和『從頭到尾』的實操經驗,又恰逢中國房地產最高歌猛進的十幾二十年,在蓬勃向上的氣氛中擴展了很廣闊的發揮空間。參與度、試鍊度、體驗感和成就感,都是今天的很多職業經理人再難體會到的。」

對於去創業的房地產職業經理人,毛大慶和鄭雲端也分別給出了建議。

毛大慶建議,一是做自己擅長的,最大限度發揮經驗和資源;二是時刻牢記初心——「記得自己是為什麼而做,想抱怨的時候就能忍回去了」,這能幫助創業者在絕望時和想要放棄的邊緣振作起來。

鄭雲端強調無論留在企業繼續做職業經理人還是出去自己做老闆,都無對錯高下之分。「被大價錢吸引去了小一點的企業,或者自己去創業賺的並不如之前多,都沒什麼可丟人的,」鄭雲端說,「還是那句話,只要你做的事是在合法合理的範圍內創造財富。」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 王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女演員自曝遭投資大佬騙婚奪子,男方稱「倒打一耙」
《權力的遊戲》家族圖鑑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