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庸》原文誦讀·第二

《中庸》原文誦讀·第二

《中庸》原文誦讀·第二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蕅益大師解】

此總標是非得失之源也。君子背塵合覺,故直曰「中庸」;九界皆是背覺合塵,名為逆修,故皆名「反中庸」。「時」字,只是無執著意。自利,則善巧安心;利他,則四悉順物。小人亦要修因證果,亦自以為中庸,但不知從慎獨處下手,便至於無忌憚,便是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饌。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蕅益大師解】

中庸是大本達道,所以為至,必具真智、真仁、真勇,然後能之,所以民鮮能也。此且總嘆鮮能,下文方出鮮能之故。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蕅益大師解】

不行,歸罪於知、愚;不明,歸罪於賢、不肖。可見行、明,不是兩事。過處就是不及處,故《論語》云:「過猶不及。」特就其情見,縱許為過之耳。道本至極,那有能過之者?

[江謙補註]賢者智者之過,偏於空也,偏於空,則耽沉寂,而不事行持,但自度而不發大悲。愚者不肖者之不及,偏於假也,偏於假,則迷五欲,而不能出離,貪勢利而無所忌憚。智愚賢不肖四者,可以盡天下之人,而其偏若此,中庸之所以不明不行。

【原文】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蕅益大師解】

味是舌識之相分,現量所得,非心外法。智愚賢不肖者,那能得知?惟有成就唯心識觀之人,悟得味非心外實法;成就真如實觀之人,悟得味即如來藏耳。飲食既不知味,則終日中庸,終日反中庸矣。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蕅益大師解】

非大知不足以行道,故先嘆不行為病,後舉大舜為葯。全仁全勇之知,方名大知,所以雙超知愚兩關。

執兩端而用中,方是時中;若離兩端而別談中道,便為執一矣。兩個「其」字,正顯兩端中道,原只一體。

問:「何名兩端?」答:「善惡是也。」善惡皆性具法門,惟聖人能用善用惡,而不為善惡所用,則善惡無非中道。如舜誅四凶,即是用惡法門也。《書》云:「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沉潛剛克,高明柔克。」平康正直,皆建用皇極之妙。噫!可以思矣。

[江謙補註]王陽明先生曰:「《春秋》必待《傳》而後明,是歇後謎語矣。聖人何苦為此艱深隱晦之詞?《左傳》多是《魯史》舊文,若《春秋》須《傳》而後明,孔子何必削之?」

「如書"弒君",即弒君便是罪,何必更問其弒君之詳?征伐當自天子出,書"伐國",即伐國便是罪,何必更問其伐國之詳?聖人述六經,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慾。於存天理,去人慾之事,則嘗言之,或因人請問,隨各分量而說,亦不肯多道,恐人專求之言語,故曰"予欲無言"。若是一切縱人慾,滅天理之事,又安肯詳以示人?是長亂導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門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此便是孔門家法。世儒只講得一個霸者的學問,所以要知得許多陰謀詭計,純是一片功利的心,與聖人作經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嘆曰:「此非達天德者未易與言此也!」

又曰:「孔子云:"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於《武城》,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刪《書》,於唐、虞、夏四五百年間,不過數篇,豈更無一事?而所述止此,聖人之意可知矣。」

又曰:「《詩》非孔門之舊本矣。孔子云:"放鄭聲,鄭聲淫。"又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衛之音,亡國之音也。此是孔門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謂雅樂,皆可奏之郊廟,奏之鄉黨,皆所以宣暢和平,涵泳德性,移風易俗。安得有此,是長淫導奸矣,此必秦火之後,世儒附會,以足三百篇之數。」

謹按先生此論,是千古巨眼,聖學真傳,讀書正法。二十四史,汗牛充棟,多惡行繁文;今之報章,播揚惡行,一日千里,世道人心之所以日下也。

相關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書畫欣賞:古畫里的春色
養生文化:關於養生、治病和長壽,老中醫講了六句話,終生受益!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