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他文化不高,卻為新中國刻「開國大印」,刻印時一個細節讓人敬佩

他文化不高,卻為新中國刻「開國大印」,刻印時一個細節讓人敬佩

新中國成立之時,經過各界文化人士的共同努力,我們國家有了全新的國旗、國徽和國歌,當然也要有一方全新的國印。和前者為人熟知不同,「開國大印」甚少有人知曉。它的背後,是一位篆刻大師低調的傳奇故事。

1883年,張樾丞出生在河北邢台的一戶普通人家裡,因家境貧寒,張樾丞只念過幾年私塾便外出謀生,因此文化程度並不高。但就和現在人們說的學歷不等於能力一樣,還是要看自身的努力。當20歲的張樾丞前往京城之後,他選擇在琉璃廠的一家刻字店鋪當學徒,一邊干著雜活,一邊利用所有空餘的時間努力讀書和專研篆刻技藝。僅僅用了四年時間,24歲的張樾丞便已出師,且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同古堂」,以售賣圖章墨盒和治印為主要營生。

張樾丞為人誠篤且善於交際,而且記憶力特別好,遍覽前人佳作都過目不忘。加上自身的刻印水平高,價格公道,創業僅僅一年的功夫生意就十分紅火,自家同古堂內也高朋滿座。1908年,隔壁同行接到梁啟超先生的一筆生意,但對自己的手藝拿不準,便請張樾丞代為操刀。張樾丞很快便刻出一方「龍飛虎卧」的印章,梁啟超用過之後讚不絕口。孫殿起在《琉璃廠小志》中稱之為:「該印鐵畫銀鉤」!自此張樾丞聲名遠播,成為赫赫有名的篆刻大家。

出名之後的張樾丞更加刻苦用功,從來不走捷徑。每日手不離《六書通》等印典,其字體嚴整規範,頗有皇家風範。在為溥儀刻下「宣統御筆」、「宣統御覽之寶」等8枚印章之後,已然成為大師級人物。眾多名流政要都以能擁有張樾丞所治之印為榮。段祺瑞、馮玉祥、白崇禧、徐世昌、魯迅、張大千、康有為等等,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曾是張樾丞的客戶。此時的張樾丞已是富甲一方,但他的作風依然還是當初做學徒時的樣子,低調樸實,與工人同吃同住,賺來的錢財也大多接濟給窮人,還營建慈善孤兒院供貧苦小孩上學。也許正是他手藝和人品雙絕,給新中國治「開國大印」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身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經著名國學大師齊燕銘引薦,66歲的張樾丞接下制刻國印的重任。過去的國印都是篆體字,而這次毛主席選定為宋體字,因為這樣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認。張樾丞激動萬分,覺得如此再好不過了。經過化銅、澆鑄、打光等精細操作,沒兩天的功夫,一枚長9厘米、章體厚2.5厘米、柄長10.9厘米的銅胎鑄字大印就做出來了,上書15個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字跡雋秀清晰、美觀大氣。而在呈上去之前,張樾丞還特意對國印做了一個「小動作」,他在國印的4個邊角各留了一個小柱,這樣就沒辦法蓋章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治印行業有個老規矩,就是印做好之後,需要在紙上蓋個印樣,然後連印帶樣一起呈上,讓客戶能馬上看出來效果。但這次不同,「開國大印」意義特殊,張樾丞特地在呈給中央之後,才當面磨平國印四角的小柱,然後當場蓋出來第一面印樣,意為「啟封」。這樣一個小細節就足以體現出張樾丞的高情商,這樣一個小細節令在場的人都敬佩不已。後來張樾丞拒絕了國家給予的高額酬金,依然低調從事自己的工作。到了1954年,個人用印需求越來越少,張樾丞的同古堂生意慘淡,就併入了刻字合作社,張樾丞以專家身份入社培養後輩,也備受尊崇。1961年,張樾丞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78歲。

因張樾丞從不在外面炫耀自己鐫刻國印之事,所以後來很少有人知曉「開國大印」到底是誰刻的,也導致此後出現了好幾個版本的國印故事。直到90年代張樾丞的生前好友,也是我國著名文史專家史樹青先生在媒體面前予以證明,讓張樾丞先生所治國印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今這枚「開國大印」已成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它並不像古代國璽那樣代表權利,已經演變成了一種象徵,一種符號。它見證了共和國的成立,所以博物館是它最好的歸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大視界 的精彩文章:

千古暴君隋煬帝之墓,堪稱寒酸,驚艷眾人的卻是一塊「土疙瘩」
這本千古奇書,因記載「房中術」38年後才解禁,古秘方也被破解

TAG:收藏大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