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王珣《伯遠帖》以偏鋒側毫書之,瀟洒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王珣《伯遠帖》以偏鋒側毫書之,瀟洒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王珣的《伯遠帖》。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玡(今山東臨沂)人。其祖父為東晉丞相王導,其父為王羲之的族弟王洽。他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司馬昌明,做過左僕射、征虜將軍、車騎將軍。其書學有家范,他本人善草書、行書,而尤以行書著稱於世。

《伯遠帖》為王珣所書紙本真跡。行書。五行共四十七字。真跡宋時曾入內府,後屢經流落,至清乾隆時又入內府。乾隆以此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中秋帖》合稱「三希」,置存於「三希堂」中。清末從宮中流出,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以重金收回,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珣《伯遠帖》是公認唯一傳世的晉代法書真跡。它是所謂東晉書法尚韻的藝術典型。它所反映的是東晉書法中風流瀟洒、生動華美的藝術風貌。明人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評此帖是「瀟洒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甚為懇切。

此帖在用筆上,繼承了王羲之《蘭亭序》的用筆法則,以偏鋒側毫書之,故其形態俊俏,變化多姿。所不同的是,王珣用筆更加精意。筆畫或為濃重、或為纖巧,於起筆、中節和收筆皆交代得清楚完美。其中的變化更透視出他刻意追求的節奏與韻律感,因而能給人以更加駿厚與老成練達的神韻。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此帖筆畫方利峻峭的姿態,竟然是源出於側鋒用筆。傳統觀念多主張中鋒行筆,甚至有筆筆中鋒之說。中鋒行筆固然能收到遒勁渾厚的藝術形象,但側鋒用筆也非一無是處,若出於大家之手,它同樣也可顯示出瀟洒華美的藝術風姿。

王珣《伯遠帖》,是側鋒的典型代表。在起筆與轉折勾挑等處,筆畫形態具有極強的立體感。若非側鋒用筆,是難以表達如此峭峻、如此形象豐富的藝術趣味。

在結構上,王珣與王獻之的書法藝術有相通之處。他們結體皆以奇側取勢而姿態生動活潑,重在表現形體張揚洒脫的華美。此帖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連綿牽轉者少。它多採用筆斷意連的表現手法,使字體具有一種清朗疏散的古澹之氣。它在姿態上的風流與華美,給人的感覺是銀瓶乍裂與珠落玉盤,不同於獻之書法氣勢酣暢流動的風格。濃重者如「珣頓首」,纖巧者如「志」、「不」;小如「之」、「自」、「出」、「意」,大如「游」、「獲」;縱伸者如「群」、「申」,開張者如「以」、「如」;密如「勝」、「實」、「羸」,疏如「伯」、「優」。可以說每個字都不相連,各具獨特的藝術形象。其神情顧盼、相互照應而錯落有致的結體與章法,唯見靈動犀利而無板滯之氣。

如果對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維知書法」,維知每天給您帶來書法知識和名家書法欣賞。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書法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書法藝術水準。願與廣大書法愛好者一起弘揚中華傳統書法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維知書法 的精彩文章:

劉墉與翁方綱互掐,「哪一筆是自己的」「哪一筆是古人的」誰在理

TAG:維知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