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末奇書:考試神器—《五經全注》——被「逼」出來的中國智慧!

清末奇書:考試神器—《五經全注》——被「逼」出來的中國智慧!

《五經全注》是一本微石刻印刷書,在清朝光緒年間被用來科場作弊之用。

該書最小的一版發現於浙江東陽市一農戶家中,長僅5厘米,寬4.3厘米,紙張微黃,宣紙印刷, 細絲線裝訂。它全書170頁,28萬字,收錄了《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並附有注釋和序言。書中每個字不到1毫米,與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蓋住8個字,卻校勘精當,印刷精細,代表了清末印刷技術的最高水平。全書只有火柴盒大小,可以放在靴底、藏於袖中、匿於硯台底部攜帶入場。真難為了古人的智慧——唉!

該書的序文說:「自石印法興,五經翻本花樣日新,從未有刪繁就簡便於取攜者,亦舟車一憾事也!」意思是說出版此書是為了旅途「便於取攜」,但後面幾頁則是《臨文要訣》以及格式、避諱等考試常識,由此看來該書絕對是為作弊專制的。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三場。

首場考題均取自「四書」,解釋必須依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

次場考「五經」,每經出一題,作經文書篇,行文仍用八股式。

第三場為「策問五道」,「問經史時務政治,士子將所問者條答之」。

考生除了要學八股文,詩、賦、策論外,還要熟讀古書、文選,多看史書通鑒、四史,子書等書籍,以備作文時引用。如果考生在考試時引用四書五經的原文出現錯誤,就直接OUT了。於是,一些精明的書商看準商機,雕版印刷一些作弊袖珍書供首場和次場考試之用,以此謀利。這被稱為「巾箱本」,即放在書生們放頭巾的小箱子里的書。

由於屢有作弊被抓者,於是考場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乾隆時對考生穿戴有嚴格規定:衣服、帽子、衫、袍、褂、襪子均必須是單層的,皮衣和氈衣要去掉里子,鞋子要求薄底。考試時只許帶筆墨乾糧,不許夾帶藍本範文;入場門時,須加搜檢,甚至解發、袒衣,以及襪履。大小便也要監視,防止在廁所傳遞作弊工具。一旦發現考試作弊者,要罰戴枷三個月示眾,杖一百,最後還要發往邊彊充軍。因此,作弊袖珍書便越做越小,直至出現了清末這種可以安放在靴底的微石刻印刷書,用完就扔進糞坑或燒掉,流傳下來並不多見。

目前在收藏界,最貴的一版光緒年間的微石刻的「巾箱本」收藏價已經超過萬元。

《五經全注》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它作為作弊神器而轟動一時,還因為它是採用一種從德國引進的特殊的油水分離法的石印技術印刷而成,而這種微印技術曾經在當時的歐洲風行一時,但由於後來鉛印技術的流行而失傳。現在石刻微縮印製的袖珍書已成為眾多收藏愛好者的新寵。

16世紀的歐洲,袖珍書被稱為Chapbook,Chap是交易的意思,英國人把那些沿街叫賣小冊子的小販叫作chapmen,而這種廉價的小冊子往往印在一張粗紙上,再加上木版插圖,然後不需裝訂,只把紙張簡單摺疊一下,就成為尺寸不大的簡易圖書。後來英國人就把《聖經》也印在Chapbook里,便於隨時隨地學習。

令人遺憾是這種印刷技術傳到了中國就變了樣。不過今天,此類袖珍書又開始流行起來,並作為禮品之用。

***************

巔峰閱讀,關注文化,關注科學

多維角度,談古論今,說東道西

不忘初心,尋根溯源,探索真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奇聞啊 的精彩文章:

中華第一預言奇書《推背圖》第二十一至第四十象及注釋
四大預言奇書之「推背圖」

TAG:天下奇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