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姜緯:硬體之於攝影

姜緯:硬體之於攝影

我從事攝影的評論、策展和圖書策劃已許多年,接觸中外攝影師無數,他們的作品當然會涉及到使用的器材。某種程度上說,攝影師選擇怎樣的器材,決定著最終呈現出怎樣的作品面貌。

至於我個人曾經或者正在使用的照相機,主要目的就是出門旅行時拍攝一些留念照片,以及工作用資料照片。我在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台相機是青島六型135相機,當年青島照相機總廠與西德愛克發廠洽談引進的「奧普蒂瑪2746型」組裝而成,特點是目視測距,手調調焦。後來在上世紀90年代使用的是佳能EPOCA135膠片相機,造型很特別,就像是個手持家用攝像機,當時非反光式取景相機中變焦範圍最大。2010年開始,我先後使用過奧林巴斯E-P5和E-P1無反相機。最近幾年,則乾脆直接使用蘋果iPhone 6手機進行拍攝。我感覺自己越來越注重使用的方便靈活。

青島6型135相機

佳能EPOCA135相機

奧林巴斯E-P5相機

iPhone6手機

言歸正傳,借著這次中國攝影報組織這個話題的機會,我想擴展開一下,把「器材」擴展為「硬體」,這樣對應我個人的經驗體會,似乎更合適恰當。

攝影在所有視覺藝術類別里最具物質性。我很清楚,攝影史上每一次硬體的更新換代,都有力推進了攝影的變化和發展。同時,我注意到了一個往往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方面:所謂「硬體」,其實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當然是相機技術,另一個是呈現或者傳播技術。

後者包括了各種工藝技術和傳播技術。再高級的相機,再出色的題材,再優秀的攝影師,再不同尋常的攝影作品,離開了工藝技術和傳播技術,那將一事無成。

那些黑白攝影的大師,如果作品沒有通過精湛的工藝方法呈現出來,他們還會是我們心目中的楷模嗎?

那些現代彩色攝影的先驅,如果沒有染料轉染法的成熟和應用,如果沒有彩色反轉片感光度的提高,以及曝光寬容度的改進,他們還會是另闢新境界的時代弄潮兒嗎?

如果缺乏從報紙、雜誌到美術館、博覽會到互聯網的傳播渠道,沒有背後支撐它們的製造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那麼,攝影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美術館或者畫廊一盞小小的專業用燈,就足以提升攝影作品的呈現品質,充分展現出攝影師的創作意圖,我從來不敢輕視這些。可是這些小小的專業用燈,並不是隨便哪個國家、哪個工廠能夠製造出來的,它們體現著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科技能力。

現如今,我們得承認,已經到來的互聯網數字技術時代有一個特點:照片與現實近乎同步。和之前的攝影行為比較,根本性不同的是,數字技術時代的照片的傳播能力更快捷、更強大、更廣泛,數碼照片完全可以即時傳播到世界各地,更為特別的是可以在照相機上觀看,這成為實時有效觀察一個人所處環境的方法,也是立刻進行重溫的方式。

從電子影像到行動電話到互聯網,它們輕易逾越了曾經存在的時空限制,用虛擬現實代替並升華真實人生,同時等待人工智慧最大化其潛力。這期間,我們被影像的洪流所淹沒,它形成一種烙印,將「物」變為「欲」,創造出一幅世界地圖,這地圖越來越指向其自身,同時變成某種自利的東西,顯得貪得無厭。

如果旅行者想通過網站與友人分享旅途,可以幾乎實時上傳圖片。考慮到數以億計的已上傳圖片,旅行者可能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壓力是發現,再發現,不斷發現,拍攝特殊之物,而非可預期之物。

「現在我們都是攝影師!」這一口號發佈於2007年瑞士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的一個展覽,而且這也是大勢所趨。這個博物館展出將近5萬名業餘人士的照片,它們通過電郵傳到博物館,以幻燈的形式播放,一台電腦每周隨機選擇100張照片,之後它們會被列印、陳列出來。根據博物館負責人比爾·尤因的說法,一個令人驚奇的事實是,已沒有新照片被送到這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攝影博物館。

一位博物館職員提供了答案:人們已經不再需要博物館或美術館來陳列他們的作品了,考慮到網站的競爭力,那裡的觀眾要多得多。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特定的區域性的攝影具有獨特的、令人讚賞的差別,這些差別既體現在每張照片所呈現的不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也體現在它們不同的形式,比如有點抽象的墨西哥風格對比更加冷靜的德國的形式主義。但在如今全球化的世界上,在網路大雜燴里,因為速度才是最重要的,細微之處常常變得模糊。正是在這個方面,倉庫般累積影像的互聯網極度缺乏博物館的評議功能,尤其是突出作者意圖的能力。

有意無意地,互聯網時代的照片,或者叫圖像,將幫助人們通過以往難以涉及的策略去理解世界,包括多重時空視角、非線性和相對論的歷史、互為對比的文化立場,還有內部空間如身體、量子力學、人工生命以及遺傳學。在以往的時代,攝影的邏輯多為表現性的,但數碼照片並非它們的後裔,隨著人們理解到這一點,他們對新照片的閱讀和理解也將不同。

雖然互聯網環境鼓勵新策略並以新效能支持它們,不過,新方式往往是相對簡單化的。攝影對於新技術的日新月異頂禮膜拜,以至於許多人沒有察覺攝影文化生產正在出現一個顛倒:相當多的時候,技術植入攝影的真正原因毋寧是後工業社會的技術消費,而不是攝影演變的內在衝動。

換言之,這時的技術無形地晉陞為領跑者,攝影更像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技術主義往往製造出一種幻覺:光怪陸離的外觀掩蓋了內容的蒼白。事實上,攝影的深處不存在某種不可遏制的衝動或者朦朧未明的狀態,急迫地渴望嶄新的技術給予再現。相對於生機勃勃的技術領域,攝影領域似乎過於平靜。對於當代攝影文化生產來說,這種對比正在透露出某些意味深長的信息,我們不妨拭目以待,看看會產生些什麼。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36期·7版

文字:姜緯

編輯: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報紙訂閱方法

掃碼或前往郵政櫃檯辦理

給我好看

你就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荒木經惟中國辦「花」展,你要不要看?
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稱把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專項行動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