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三代機劃時代的標準 不是發動機和雷達 殲10因此成中國戰機典範

三代機劃時代的標準 不是發動機和雷達 殲10因此成中國戰機典範

中國戰機製造領域真正跟上時代步伐,大概是從殲10的研製開始。除了超視距空戰、低空低速性能好、電子設備齊全之外,三代機和二代機還有一個重要區別,那就是飛控系統的本質不同。

二代機採用機械傳動,直觀的看就是操縱桿銜接鋼絲或者液壓助力,來達到駕駛員對各個翼面、舵面的控制,而三代機採用的是電傳操縱系統,則是通過電子信號給舵面上的每一個電機進行精確操控,省掉了從操控桿到舵面電機之間複雜的機械結構,這決定了二者飛行性能的本質不同。

通常飛機的飛行狀態有兩種,就是靜穩定和靜不穩定,在航空器在自身舵面不操作的情況下,在空氣中是持續穩定飛行還是持續不穩定。像F14、F15就是靜穩定型氣動布局,殲1、F16就是靜不穩定型。

從三代機開始,沈飛的飛控研發逐步落後於成飛的穩紮穩打。在選擇學習研究西方合作方的轉折時刻,沈飛冒失的選擇了看似歷史悠久的德國MBB公司,這是梅塞施密特-伯爾科-布洛姆的合併企業又在1968吞併了生產過容克52、斯圖卡的容克廠商。看似雖然歷史悠久的航空企業,但在三代電傳飛控方面,德國人並沒有太成熟和成功的案例,只有一個在F104G基礎上進行試驗的GCV型號。

技術源頭有問題,傳承沿襲肯定不會成功。在MBB指導下沈飛用殲8I的基礎研製出殲8ACT動控制技術試驗樣機,由於MBB公司設計的控制軟體存在嚴重致命的邏輯缺陷,俯仰姿態控制過程中缺乏迎角和過載反饋環節,導致殲8ACT樣機在降落過程中發生失控並墜毀,飛行員倖免逃生。

在耽誤的這段時間裡,成飛已經吸收消化引進法國達索的技術引進,完成了殲10自身的電傳操控系統設計。沈飛二次借用殲10飛控的部分技術,在殲8II的基礎上又改裝了一架ACT驗證機。採用放寬靜穩定效果,在兩側進氣道加裝一對鴨翼,不過不是可動的,只能算擾流裝置。在與法國達索和英國馬可尼公司合作沒多久之後,又因為蘇-27的引進,殲8IIACT的技術合作方又改成了俄羅斯中央流體動力研究所。

頻繁的更換技術原型,導致耗費八年之後,沈飛才完成殲8IIACT的首飛。雖然對外公稱優於蘇27的模擬機械飛控系統,但在國產化蘇27的殲11、15、16系列上,卻依舊採用俄羅斯原設計的國產版。

而此時成飛已經自研出世界上水平領先且飛控複雜程度極高的殲20。雙方的科研差距已經不是一星半點。至此我們看出對科學的研究、發展、再創新,需要矢志不渝的堅持和明辨優劣的決斷,不然白白浪費資源和時間將會造成自身命運的劇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粉防務視頻 的精彩文章:

世界核潛艇飆車哪家強 中美俄潛艇大比拼 論速度誰才是冠軍?
別被電影騙了 近身格鬥這種冷兵器才最厲害 堪稱兵器之王

TAG:米粉防務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