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古人有關筆法的論述?,精闢!

古人有關筆法的論述?,精闢!

學習書法,沒有理論,沒有持續性,沒有系統性,是很難深入的。下面古人有關筆法的論述,很值得書者去分析,去參考。

一、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衛夫人《筆陣圖》

現在我們看到的鐘、王小楷,即使經過唐人勾摹也還帶有濃厚的隸書(八分)和章草的意味。王羲之有此論,說明他確實是會古通今的人物。這種理論對後世的歐陽詢、褚遂良直至明代的宋克、祝允明、王寵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真書用筆,自有八法,吾嘗采古人之字,列之以為圖,今略言其指: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靜,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丿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冀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復縮,謂之垂露。——宋姜夔《續書譜》

這是姜夔在《續書譜》中關於楷書筆法的一段論述。他的論述不及孫過庭《書譜》博大精深,但比較切於實用。他曾根據楷書的八法(即永字八法)把古人的字羅列起來作為圖解,得出一些要點:點是字的眉目,重要的在於顧盼精神,有向、背動態,隨著字的不同改變點的形態。橫、豎是字的骨架,要讓它堅挺、端正、勻稱、安穩,重要的是長短要合適,交接處要穩固。丿、捺,是字的手足,伸、縮各個不同,變化多端,要像魚的鰭、鳥的翅膀一樣,有翩翩自得的狀態。,挑剔等筆畫,是字的步履,要讓它沉實。

晉朝人寫挑剔時或帶有隸書的波磔,至初唐歐陽詢父子還有這樣的筆法,或者自然地向外抽筆而出,到顏真卿和柳公權才回鋒向內上方挑出,全用中鋒,這就失去了飄逸的氣息。轉折的筆法主要在方、圓。楷書多用折,草書多用轉。折筆時要略作停頓,這樣才有力量。轉要快,不可滯留。滯留則不遒勁了。然而真書有時也用轉,這樣才顯得遒媚,草書有時也用折,這樣才顯得剛勁,學書者不可不知道。豎畫懸針作時,筆要極正,像被重物拉起的繩子。如果末端又回鋒向上了,那叫做垂露。

姜夔在這裡把筆法做了比較細緻的講解,他的這些說法對後世影響比較大。

三、晉人點畫欹斜,正是要取筆筆中鋒,不肯毫髮稍貶,故向背顧盼,結字生動,而體愈端正。若止顧間架平平一畫一豎,即所謂布運算元字,拘孿梗塞,豈能盡其三折,不比晉人零璧碎珠,神采奕奕。——清汪澐《書法管見》

汪澐在這裡對晉朝人的筆法作了比較透徹的分析。對於「筆筆中鋒」的概念有較深入的探索。要使點畫顧盼生動,筆桿及筆鋒沒有斜、截斷、逆行等動作是不行的。一端端正,無一波三折,看似平正端和,實際是拘謹、滯濁、痙攣、梗塞,根本不能理解一波三折的巧妙運動,也不可能有晉人的極靈動、極精彩的筆畫。

四、永字八法,唐宋間閭閻書師語耳。作字自不能出此範圍,然豈能盡?——清沈曾植《海日樓札叢》

圖解《永字八法》

這兩段話放在一起很有趣。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永字八法完全不同的態度。溥光是元代僧人,善大字。趙孟頫薦之於朝,他是個職業寫榜書的人,常用布團來寫字,對於他來說,點畫之法是極其重要的。

沈曾植是大學者,於書法又兼善諸體。一生在追求生拙、古奧。在他眼裡,永字八法自然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了。對初學者來說,通過永字來研究基本點畫還是很重要的一步。

五、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庄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分隸相通之故,原不關乎跡象長史之觀於擔夫爭道,東坡之喻上水撐船,皆悟到此間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這是包世臣談筆法的一段有名的文字。他認為北朝人的字落筆峻拔而結構端莊和諧,行墨遲澀但氣勢舒展豪放。因為書寫時能萬毫齊力,所以能峻拔;因為執筆時五指齊力,所以能遲澀。這是因為他們處於隸〔八分〕、楷之交的時期,原來不和什麼形象的東西有聯繫。而張旭看到擔夫爭道,蘇東坡看到上水撐船,都悟到了這峻與澀的行筆要旨。

法,或者可以說是他理想中的筆法和墨法,但他自己一生似乎並沒有達到這樣的理想。何紹基云:余以橫平豎直四字繩之,知其於北碑未為得髓也。

六、余見六朝碑拓,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古人必逐步頓挫,不使率然徑去,是行處皆留也;轉折挑剔之處,留處也,古人必提鋒暗轉,不肯筆使墨旁出,是留處皆行也。——清包世臣《藝舟雙揖》

這也是包世臣從碑拓中悟出的筆法。他辯證地談了行與留的問題。他認為:橫、豎畫平過之處,本來是行筆流暢處,而古人必逐步頓挫,不讓筆倉促過去,這是行筆處有留。這和前人「橫鱗豎勒」的說法是一致的,都是說寫橫、豎等長筆畫時,要遲澀,要緩縱,以使筆跡沉穩不飄浮。字的轉折挑剔處,本來是行筆慢的地方,古人一定要提鋒暗轉,不讓用筆太重的使墨外漲,這是該遲留處有運行。這和顏真卿在八法頌中說:「峻快以如錐」的說法是一致的。

七、方筆便於作正書,圓筆便於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較,正書無圓筆,則無盪逸之致;行草無方筆,則無雄強之神。——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揖》

《石門銘》局部

一般說寫楷書適宜用方筆,寫行草適宜用圓筆,這只是大概說說。如果楷書沒有圓筆,就沒有疏放超逸的韻致;行草如果沒有方筆,也就沒有雄健剛強的精神。康有為自己的楷書就善用圓筆,深得《石門銘》縱逸的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理想 的精彩文章:

書法落款到底能不能寫「年」字?
那些「五四」精英的書法,燦若星河!

TAG:書法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