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 出家人的莊嚴:不壞信施、不舍學處

《瑜伽師地論》 出家人的莊嚴:不壞信施、不舍學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

二、辨住學(分十六科)

二、九、不壞信施

終不虛損所有信施,終不毀犯清凈禁戒受用信施,終不毀呰他人信施。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甞(=嘗)無有棄捨」者: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虛受用信施;不毀謗正法;亦能遠離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因,如是所學清凈殊勝。

出家人應當受持凈戒,「終不虛損所有信施」,「虛損」就是糟蹋了。不會白白的虛耗損壞所有信眾的布施,使令「信施」白布施了。施主布施出家人一碗飯,出家人吃了這碗飯以後,修學戒定慧,就使令他這碗飯有功德。如果人家布施出家人一碗飯,出家人吃了以後散心雜話,那他那一碗飯就白布施了;不能為他作良福田,不能為他生福,那麼那一碗飯就白吃了,使令那布施的人得不到功德。怎麼樣才能「不虛損信施」呢?出家人就要多用功,時時修學戒定慧;那麼施主給出家人一杯水,他也會得福,不管是多少都能得福,這就是「終不虛損所有信施」。

「終不毀犯清凈禁戒」,尊重戒法,不毀犯戒法。「受用信施」,不能夠用毀犯了戒的身份「受用信施」,不可以這樣子。用犯戒的身份,去受用信徒的布施,這是有罪過的。這樣子自己也有過失,而令信施沒有功德了。「終不毀咨他人信施」,居士供養其它出家人,不毀謗、不要破壞、批評他人的信施。不要說:「唉呀!你供養的那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沒有什麼修行啊!」不可以這樣破壞其它出家人得到信施。其它出家人得到信施應該高興,不要有嫉妒心。

二、十、不舍學處

終不棄捨所受學處。

始終不會棄捨所受的出家戒而還俗。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要舍戒,要克服過去。

韓清凈《披尋記》:「終不虛損至所受學處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嘗無有棄捨者: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虛受用信施,不毀謗正法,亦能遠離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因,如是所學清凈殊勝。與此義同。」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甞(=嘗)無有棄捨」者: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虛受用信施;不毀謗正法;亦能遠離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因,如是所學清凈殊勝。

〈思所成地〉所引解釋文義的偈頌說: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嘗無有棄捨者: 「不受於信施」,「不受」,是不貪著的意思;「信施」就是利養恭敬。不要貪著利養恭敬,雖然有利養恭敬,不要執著這些事。「不堅執諸惡邪見」,「諸惡邪見」,不合乎正法的這些思想,這都是惡邪見,不要執著。初開始用功修行,還沒相應的時候,心裏面對於惡邪見還沒出現,所以也不至於執著;修行有一點相應了的時候,就容易有執著惡邪見的問題。沒有得到聖道的智慧的時候,對於很多的事情,究竟是好、是壞,沒有鑒別的能力;所以若是修行的時候,出現了一些特別的事情就容易執著。所以這裡面對於學習聖教是非常重要,它預先告訴我們,這是生死境界不是聖道。如果相信聖教,知道這個境界不是好境界,修行相應了的時候,才出現這些事情。這裡面先告訴你,「不堅執諸惡邪見」,不堅固執著各種惡法邪見。

「不虛受用信施」,就是「不受於信施」。「不虛受用信施」,出家人為了生命的延續下去的生存,不能沒有衣食住的事情。出家人若接受了信徒供養的財物,不能虛受,不能白白地來接受這個信施的。出家人就要用功修行,才能為信施得到福;如果出家人不去用功修行,散心雜話,受的信施就是白受了,施主得不到福了。

「恐加害瘡皰」,「瘡皰」怎麼講呢?「喻諸行苦」,是譬喻有情五蘊的行苦。譬喻色受想行識的苦。五蘊的身體,就像人的身體生個瘡,生出一個皰,有毒的這些事情,。「喻諸行苦,如言熱癰」,「熱癰」,就是身體生了癰瘡就發燒,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熱癰。「恐加害瘡皰」,我們貪著名聞利養,那就是增長了瘡皰,就使令這個毒器的色受想行識更嚴重了,更嚴重的苦惱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複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麤重所隨故。即於此身,樂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暫遇冷觸。即於此身,苦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為熱灰所觸。即於此身,不苦不樂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離冷熱等觸。自性毒熱,而本住故。薄伽梵說:當知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

三界眾生所依止的身體,身體是一切作用的依止處,所以它是「所依」處。如何觀察身體觀察?先說一個譬喻,譬如說這個人的身體,皮膚上面是腫了。「癰」,實在就是皮膚腫起來,裡面有毒、又很熱,這個身體就是「毒熱癰」,又毒、又熱的一個「癰」,這麼說是瘡好了,說是這麼一個癰瘡。觀察身體如癰。

「麤重所隨故」,有煩惱的種子在裡面,身心麤重,沒有堪能性。

如何觀察樂受。當身體有快樂的感受,如毒熱癰的這個身體上面,有的時候會有快樂的感覺生起的時候,我應該怎麼樣觀察這個「樂受」呢? 就像我們身體有了「毒熱」的「癰」了,有了癰瘡的時候,暫時的遇見一些「冷觸」有點涼,涼風吹上去接觸到冷的時候,暫時有一點舒服的感覺,所謂「樂受」就是如此而已。樂還是個苦惱境界,不是真實樂。

如何觀察苦受。「即於此」如毒熱癰的「身」體,「苦受生」的「時」候怎麼觀察呢?身體上長了癰瘡了,這時候忽然有特別炎熱的「灰」碰上了,碰到癰瘡上面,這時候就痛上加痛了,所謂「苦受」就是這樣子,苦上加苦。

如何觀察「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的生時,那就像「毒熱癰」瘡的人,這個時候也沒有「冷觸」、也沒有「熱觸」。「自性毒熱而本住故」,它的自性就恆常有毒有熱安住在那裡。那就是「不苦不樂受」,應作如是觀,這也不是個好境界。「不苦不樂受」還是癰瘡,觀察身體「如毒熱癰」,有自性的毒熱住在裡面。

「薄伽梵說:當知樂受,壞苦故苦」:「薄伽梵」就是佛。佛說「樂受」,有的時候得到了一種樂的感覺。「壞苦故苦」,「樂受」是樂,為什麼說它是苦的?「壞苦故苦」。因為樂,它不會常樂,它會破壞,不知道什麼因緣來破壞,或是外來的力量破壞,或是自己搞錯了,破壞了,那麼就把樂破壞了,心裏面痛苦,所以也叫做「苦」,「樂受」也是「苦」。就像癰瘡,暫遇冷觸似的,所以「樂受」也是「苦」。從無常上來觀察「樂受」是「苦」。樂受,生時樂;住的時候也是樂;破壞了就不樂了,所以叫做「壞苦」。

「苦受,苦苦故苦」:本來就是苦了,又加上苦,因為苦而苦,因此稱為苦苦。苦生起是苦,繼續存在的時候還是苦,等到破壞的時候就不苦了。所以是兩個苦,「苦苦故苦」

「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這是三受,就是三苦。三受有個「不苦受」,也「不」是「樂受」,不苦不樂受是行苦,「行苦故苦」。有漏法的遷流變化,不停止的在變化,不停止的在流動,叫做「行」。諸行無常就是這個「行」。「行」,它就是苦,它是苦的原因。「如毒熱癰,麤重所隨故」,遷流不息的五蘊,裡面攝藏很多的煩惱種子,它隨時它會出來「壞苦」,隨時也可能會出來「苦苦」,所以「行」也是「苦」。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又,處胎分中有自性受,不苦不樂,依識增長,唯此性受,異熟所攝。」

「有自性受」,自性受是什麼?不是外緣的衝擊,外邊的因緣沒有來干擾,本身有一種感覺,這叫做自性受。這個自性受是什麼受?是「不苦不樂」的,也不感覺到苦、也不感覺到樂。「依識增長」,這個自性受就是以阿賴耶識為依止處,就是不斷的延續、生長下去。「唯此性受,異熟所攝」,就是唯此自性受是異熟所攝。「異熟所攝」是什麼意思?就是果報;異熟者,就是果報;是「所攝」,就是屬於果報本身的一種覺受,屬於本身的一種覺受。譬如說一個人有長了癰瘡。長了癰瘡的時候,是很苦惱的事情;但是用涼的水,或者涼的風接觸癰瘡的時候,就感覺舒服一點。若是用熱的灰、東西碰到它,就苦、痛的不得了。這兩種受是由外邊因緣引發的,如果也沒有涼風來接觸它、也沒有熱灰來接觸它,這個時候就是癰瘡本身的一種覺受。在熱灰接觸的時候、在涼風接觸的時候,也有癰瘡本身的覺受的,但是不明顯,感覺不到。所以日常生活裡面也有苦受、樂受、有不苦不樂受。現在說這個「自性受」,苦受、樂受裡面也有這個「自性受」;但是苦受的時候,我們心面很煩,感覺到很忿怒、不高興;樂受來了的時候,歡喜心、貪著心來了,就是貪、瞋二種心理來擾亂我們的心情,我們就感覺不到這個自性受。若沒有苦受的時候、也沒有樂受的時候,這個時候這個不苦不樂受的苦惱的境界才現出來,才能感覺到。就像那個癰瘡本身的自性受,要不苦不樂的時候才能知道。這裡正好就是這個意思,說這個自性受是不苦不樂,它是「依識增長,唯此性受,異熟所攝」,不是外緣引發的,它其實就是阿賴耶識的受,不苦不樂受、無記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法華玄義 |(191)三世料簡,一本不異
玉泉實時 | 聽《觀經》聞正法 受凈戒得定慧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