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習、生活、修行,交融在一起

學習、生活、修行,交融在一起

學習、生活、修行,交融在一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修行跟修養最大的差別是:修養是為了社會的和諧,不是為個人。修行,只是把靈性給展開,那靈性的展開,他的目的在哪裡?就為了一個,就是讓他活得很自在。

這個活得很自在,不是道學家所講的,任性的活得很自在,不是。而是說讓我們的生命怎麼樣的展現,能夠達到最圓滿的那種境界。在這裡面呢,應該是沒有恐懼、無奈,不會慌張,會很安詳,對於一切事情能夠很明達,那麼這個才是修行的目的。並不是說,我們為了修行,那就不管世間,或者自己還故意去做一些跟人家不相同的那個就叫修行,不是這個樣子。

所以修行的目的是讓我們的靈性,能夠完全展開。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如何展開,而不失自己的本來面目,又能夠使自己活得很好,這個前提之下,那麼我們怎麼樣來圓融整個社會。

現在我們要圓融這個社會,都採用一種壓抑的方法,也就是說這個社會是一個模子,你每一個人,統統丟到模子里去壓一壓,大家都變成同樣的東西出來。

最明顯的,就談到我們的教育狀況,我們教育是每一個人都受同樣的教育,學校教育。每一個學生進來都從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讀到六年級畢業,然後小學念完念初中,初中念完念高中。那你想想看,有的父母親從來不管,進學校也是一年念起,有的從幼兒園,從小班中班、大班的開始,已經把他補了一大堆進去了,然後到學校去也從一年級開始。你看這兩個數值怎麼會相同呢?那你還要他們一定要從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走上來,這已經很不公平了。

所以應該來講,他所謂的公平,就是應該兩個進來,一個學期的適應,那麼老師的工作是什麼?不是要他做什麼,而是看小孩子的素質跟條件,然後這個去讀三年級,這個去讀二年級,這一個呢還要一年級開始,那這個不行了,明年再讀一年級,不行的話後年再讀一年級,讀到一年級能畢業再讀過去。那要不要考試呢?不要緊,你認為可以通過你就來考,那你認為沒通過不要緊,再讀,這個才叫國民教育嘛?對不對?他要念12年就給他念12年的一年級嘛,到哪一天了,他才開始加油了。有的覺得說這個太簡單了,念了一年以後,老師說這個程度可以,那你去讀五年級。他都不一定再讀到二三四年級嘛,是不是啊?這個才是教育啊。

教育不像我們現在大家都上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那懂得也念,不懂的也念。這叫什麼教育?這是模子啊。每一個人都進入這個模子來壓一壓,經過這個壓了以後,就好像都一樣的出去了。所以你看看,好的壞的,大家都一樣,出來學歷有沒用,學歷當然沒有用了,因為那些不讀書的也畢業證書一張,你拼得要死的,也畢業證書一張,這種教育不能發揮作用。他現在讀到這裡,不想讀了,要上班要工作賺錢你就去吧,等到你五十歲,想一想,我以前讀到小學五年級,現在我要從六年級開始讀起,可以,你再進來,讀一年以後老師說,你可以去讀高中了,那你就直接讀高中,初中也不用念了,因為你有社會的歷練,這些東西都可以超越,對不對?這樣的話你就會發現我們的學習、讀書,我們的生活是不是交融在一起?

可我們現在不是啊,在學校讀書,讀得要死了,所以有幾個畢業以後再讀書啊?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這一句根本就騙人的,有幾個活到老學到老的?應該說他來到現在,認為有進修的必要,那他就再去讀嗎,讀個一年半載,他覺得我不行,我還是有事要做,那你就再去做你的事嘛,要來隨時可以來嘛。這個教育才是開放的教育呀,隨時會有讀書的風氣嘛。學校只是認可說,你有這種程度,這樣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去那邊弄到現在,你看白天在學校讀,晚上在補習班讀,那我們有沒有會比別人更聰明,有啊,有時候我們想一想,人家奮鬥幾百年來,我們三十年就超過了,這一點到是蠻值得安慰,不過錢是有了,人心道德沒有了,那這個就是最大的損失。

擷自《維摩詰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佛法的表達方式是不具像的
感受到了,才有辦法去力行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