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莊子:積累點滴,方成雄才大略

莊子:積累點滴,方成雄才大略

莊子思想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神,即鯤鵬精神,是莊子對中華文化精神的重大貢獻,並成為中華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鯤鵬精神是大氣磅礴的精神,是志存高遠的精神,是積厚持久的精神。

莊子在《逍遙遊》開篇,從徙於南冥、接以齊諧、雜引湯問,把鯤鵬變化、橫空出世寫得驚天動地: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湯之問棘:「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莊子揮動如椽彩筆,盡情描畫一個「大」字,充分展示大氣象、大境界,大氣磅礴,氣沖霄漢,撼天動地,「鯤之大」「幾千里」「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外物》)。鵬「背若泰山」,翼如「垂天之雲」,飛行「九萬里」「雲氣青天」,直至「冥海」「天池」,把鯤鵬展翅遨遊太空吞吐宇宙的精神傾瀉得淋漓盡致。

莊子特別突出鯤鵬是「怒而飛」,「怒」意為奮迅、勇猛、爆發,「萬竅怒呺」(《齊物論》),「草木怒生」(《外物》),草木不怒不足以拔地而出,天風不怒不足起海嘯狂飆,鯤鵬不怒不足以憑陵宇宙。鯤鵬精神大氣磅礴,有助於開拓人的大氣象、大境界,有助於培育偉大的人格、恢宏的氣度、開放的心靈、博大的胸襟。

莊子通過與蜩鳩、斥鴳、鷦鷯等小燕雀的小志、小智、小樂相比較而突出鯤鵬志存高遠的大智度、大志向、大快樂、大氣象。大鵬高飛遠舉,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代表庸人社會的小麻雀、小知了、小斑鳩們無法理解,對鯤鵬的奮發向上大加嘲笑。如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蟬與小斑鳩們譏笑大鵬說:「我儘力飛去,遇到榆樹和檀樹就歇下來,如果飛不動就停在地上,何必一定要飛翔九萬里高空冒險去那遙遠的南海呢?」

可笑那河伯,每當暴雨水漲,便自以為了不起:「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莊子·秋水》)北海於是教訓河伯說:「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每當秋季暴雨時至,各條山川溪流的雨水都彙集到「我」這裡,岸崖茫茫,不辨牛馬,於是河伯得意揚揚,以為自己至美至大。等到了北海,向東眺望,才望洋興嘆。更可笑的是井底之蛙,自得其樂,還邀請東海之鱉進來參觀遊玩:「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連一隻腳爪都放不進去,於是告訴蛙蟆什麼是東海之樂:「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秋水》)於是坎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具有高遠志向的人,能夠超越世俗價值、市場價值、算計價值、利害價值,堅持主體精神,敢於反抗世俗價值。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莊子以寓言式話語講述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逍遙遊》)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實際上就是志存高遠的人,所謂不食五穀,就是超脫世俗價值利益鏈;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就是追求自己的志向,從事偉大的事業。這樣的人,不怕世俗誹謗,敢於赴湯蹈火,真金不怕火煉。這樣的人,就能成就盛德大業,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高過一代。

鯤鵬精神是積厚持久的精神。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逍遙遊》)這就是說,水的聚集不深厚,就沒有足夠的浮力托載大船,倒一杯水在堂前窪地,那麼放一根小草就可以當船行駛,放上一個杯子就沉底膠著住了,這是水淺舟大的緣故。風的力度如果不夠,就沒有力量負載垂天之雲翼。鯤鵬扶搖九萬里,就要具備積厚持久的精神。

莊子通過水和風的事例,暗喻有志之士必深蓄厚養才可大用,必有堅貞持久精神才能成就光大光明之事業。「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到遠郊去走一趟,只帶三頓乾糧當天回來腹中猶不感到飢餓,到百里開外去,就要準備一宿的糧食,如果到千里之外遠行,就要預備三個月的糧食了。其志漸遠,所養越厚。莊子在許多地方說到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梓慶削木」「紀渻養雞」「大馬之捶」等,都蘊含著積厚持久的蓄養功夫,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古來欲成大事之人,必須積才積學積氣積勢,點滴積累終成雄才大略。歷來巧工藝人,也要通過長期實踐,經驗積累,成就鯤鵬積厚持久的精神,這與儒家勸學的精神、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也深相契合。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王國良,安徽大學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字如其人!江南四大才子書法
巧用拆字猜字謎,文雅又風趣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