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被低估的宰相,敢燒皇帝的詔書,被譽為聖相

史上最被低估的宰相,敢燒皇帝的詔書,被譽為聖相

自從隋朝開始科舉之後,做官就再也不是上層人的事情了,即便是普通百姓,文人士子,只要參加科舉考試,榜上有名,一樣可以做官。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要麼花錢買,要麼受人舉薦了。不過,古代考試並不容易,雖說沒有理化生等科目,但是錄取率卻很低,能考中舉人也不容易。考中舉人,就意味著有機會做官了,所以范進中舉後高興得瘋了。

太平興國五年,即公元980年,時值北宋初,這一年科舉考試中,有三位都中了進士,分別王旦、寇準和李沆。

這三人後來都做了宰相,一榜進士,三人為宰相,實在難得。不過,三人中寇準的名氣最大,小時候還看過一部電視劇叫《寇老西兒》,說的就是山西人寇準的事兒,他特別喜歡喝醋,隨身帶著一個醋瓶。歷史上寇準也很有名,澶淵之盟就與他有關。王旦和李沆名氣較小,但李沆命運比較好,最早被太宗趙匡義賞識,仕途很順利。

李沆先是在潭州做了通判,後來被提拔為右補闕,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沒幾年,他又被安排到了東宮,負責輔助太子,未來的皇帝。

趙匡義死後,兒子趙元侃做了皇帝,是為宋真宗。

宋真宗並非完美的皇帝,他也好大喜功,一直念叨著要搞封禪,為此他還賄賂大臣,給人家送了一酒罐子的錢。但是前期宋真宗還算是個明君,他發現李沆是個人才,加上自己是太子時就得到李沆的教導,所以提拔李沆做了宰相。

李沆為了讓真宗不陷入享樂之中,可謂費盡了心思。他經常把不好的國家大事告訴皇帝,什麼某地發生水災了,某地乾旱啦,邊境出現盜賊,京城有人不孝順等等,搞得真宗很煩,李沆解釋說:人主年少,不讓他知道天下之亂,他就會陷入聲色犬馬之中了。

李沆識人也很准。當時寇準就多次舉薦丁謂(溜須拍馬就是他),不過李沆一直不準,搞得寇準還很生氣,直接去問李沆。李沆就說,以後你會發現的,若用此人,一定後悔。寇準還不信,後來丁謂弄權,做了奸相,寇準這才佩服李沆的眼光。

但是,李沆最著名的事情,莫過於燒皇帝的詔書。

宋真宗曾經十分喜歡一個妃子,想把她立為貴妃,但是因為不合理,所以就想讓宰相李沆支持自己。但他知道李沆的脾氣,所以先寫了一份詔書,夜裡派使者偷偷給李沆送過去,問問李沆的意見。不料李沆看到之後,當著使者的面把詔書給燒了!

皇帝的詔書雖然不如聖旨那樣嚴肅,可終究是皇帝的東西,這麼做簡直是大逆不道,李沆還真是有勇氣!

事實上這並非李沆大膽,他其實是為了真宗考慮。這玩意要是被別人知道,恐怕真宗的名聲就掛不住了,燒了詔書,消滅證據是最好的辦法。真宗當然知道李沆的心思,所以根本沒有責怪他。

李沆死後,真宗如喪考妣,親自賜給他謚號「文婧」,並擇日舉哀,這個規格可以說是超過了宰相的禮儀,之前也僅有開國第一大將曹彬有過。李沆因為一生功績非凡,堪比聖人,因此還被譽為「聖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我們經常說「不三不四」,這個成語是源自易經嗎?
都知道俗語「不是省油的燈」,難不成古代有「省油燈」?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