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要不是這位「高富帥」,喝茶能把你累死!

要不是這位「高富帥」,喝茶能把你累死!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投茶注水出湯,我們今天習慣了就這麼簡單地泡茶。然而,如果你「穿越」回唐宋時期,一定會被那繁瑣的泡茶流程和各式各樣的茶具搞暈。

在唐宋時期,喝茶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你有空打開陸羽老師的《茶經》,就會發現,唐代喝茶以「煎茶」最為主流,用的是餅茶,要經過炙、碾、羅三道程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的茶末,再進行煎煮,過程中還要加入鹽進行調味。

宋代則盛行「點茶」,但仍然要經過碾、羅、煎等一系列程序才能飲用。

仿宋代點茶表演

仿唐代煎茶表演

這種複雜得讓人抓狂的飲茶方式,直到明代,一位「高富帥」橫空出世之後,才有所改變。

他雖然不如宋徽宗那麼位高權重,名氣也不如陸羽這樣的「流量小生」,但在茶界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我們今天的飲茶方式,追根溯源還得感謝這位鼻祖。

被奪權反倒成就傳奇

他叫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受封寧王,16歲便與燕王朱棣等人共同管轄沿邊兵馬,防止蒙古人入侵。

朱權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呢?明代著名學者焦竑在《國朝獻征錄》中這樣描述:

「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須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

放今天來看,朱權絕對算得上名副其實的「高富帥」。

「靖難之役」時,朱棣挾持朱權共同謀反,要求朱權出兵相助。經過四年戰爭後,朱棣奪取了政權。沒想到,奪了皇位之後,朱棣就將之前「平分天下」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將朱權分封到江西南昌,並奪其兵權。

據江西師大中文系教授姚品文介紹,政治失意的朱權到了南昌後,終日閉門不出,因為他已厭倦了政治鬥爭,只求一絲清凈。他在南昌郊外造了房舍,過上了隱居生活,整天讀書彈琴、參禪修道,直至生命終結。

然而,歷史就是如此神奇,一位被奪了兵權、分封到遠離政治中心地區的藩王,反倒成就了茶文化的一段傳奇。

在明代,茶本就是非常流行的飲品,身為王侯貴族的朱權自然也很有飲茶的雅興。在江西,處於半廢狀態的朱權,沒有了政務瑣事的打擾,對茶的研究卻更加深入了。

提倡簡單喝茶

朱權厭倦了以往的繁瑣茶藝,最早提倡飲茶從簡,並且說到做到,在實際操作上改革了傳統的茶具和茶藝。

明代之前流行的是團茶,人們將散茶製成茶餅,然後在上面印龍鳳花紋,並加入各種香料,就是所謂的「龍團鳳餅」。朱權的爸爸朱元璋當皇帝時,為減輕茶農負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推行「廢團改散」。由此,各地進貢的茶葉不再做成團茶,而開始採用散茶的形式。

龍團鳳餅圖案

對於團茶,朱權也持否定的態度,不過他反對團茶的理由是從飲茶的角度出發的,他認為團茶中摻雜了太多香料及彩色染料,掩蓋了茶的原味。相比過去的團茶,朱權獨創了蒸青葉茶烹飲法,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嘗到「茶之真味」。

朱權創製的這種蒸青葉茶在形式上和如今的炒青葉茶很相近,可以說直接促成了炒青的製成。

沸水泡茶逐漸興起

朱權對飲茶方式的改革,首先體現在茶具上,他簡化了很多烹茶用具,只保留了一些必不可少的。而對於茶具的材質,朱權也有自己的看法。古人對於茶具多崇尚金銀製品,但朱權卻追求自然、簡樸,偏愛石、竹、椰殼等自然之物。

朱權的這套品飲方式,後經顧元慶等人屢次改進,形成了一套簡便新穎的烹飲方式,於後世影響深遠,其中最為深刻的影響便是茶的飲法逐漸變成直接用沸水沖泡

沸水泡茶,一下讓飲茶的難度係數從專業級降低到小白都能掌握。所以,明清以後,飲茶也就逐漸深入到普通百姓中,成為整個社會的生活藝術。

傳世經典茶譜誕生

晚年的朱權一直在南昌生活,這一時期的他信奉道教,結合修身悟道研習茶道,並將茶和茶道作為一種表達志向與修身養性的方式。他將自己的茶道精神凝聚在了《茶譜》一書當中。

明代關於茶的著作很多,至少有50餘種,但有真知灼見的卻鳳毛麟角,《茶譜》便是其一。全書分為16個部分,每個環節都寫得十分清晰明了。通讀《茶譜》可知,朱權不僅深諳宋代點茶古法,還對飲茶新法有其獨到見解。

生活在帝王之家的朱權,想要多名貴的茶具都不難,但他並不喜歡「炫富」,而是著眼於材質是否有益於茶事,並從飲茶的現實情況出發,提出要簡化繁瑣的環節,這也體現了他對於茶道的一種新見解。

連日本人都被深深影響

朱權所創的飲茶方式影響深遠,同時他的茶道精神也很為人所稱道,江西省社科院專家施由明這樣評價朱權的茶道精神:

「在中國茶書中記載的品茶法,也許只有朱權《茶譜》中所述的還能被稱得上是『道』。朱權在《茶譜》一開篇就展示了一種他要進入的帶有宗教味的境界,朱權是要通過茶藝來達到『志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污於時俗……清心神而出塵表』的境界,中國其他茶書和茶人都沒有如此強烈的境界追求。」

朱權還較為完整地構想了一套清談開始前的行茶儀式:

先讓一侍童擺設香案,安置茶爐,然後另一侍童取出茶具,汲清泉,碾茶末,烹沸湯,候湯如蟹眼時注於大茶甌中,再候茶味泡出時分注於小茶甌中。

這時主人起身,舉甌奉客道:「為君以瀉清臆。」客人起身接過主人的敬茶,也舉甌說:「非此不足以破孤悶。」然後各自坐下,飲完一甌,侍童接甌退下。主客之間話久情長,禮陳再三,琴棋相娛。

這一焚香彈琴、烹茶待客的禮儀,是對明代追求品飲境界的文人茶的生動寫照。

朱權的茶道精神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還在海外大放異彩,《茶譜》一書更被視為明初中國茶道的主流,不少研究者認為,日本茶道之源就是朱權茶道,尤其是朱權在《茶譜》中提到的那套待客的行茶儀式,對日本茶道有直接影響。

參考資料:

《明寧王在昌首創茶葉清飲法 「朱權茶道」成為日本茶道之源》,塗曉珺,《江西晨報》2016年9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茶帝 的精彩文章:

快來領取你的金駿眉

TAG:懂茶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