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鹿科動物的種數居世界第一,我們卻對它們了解不多

中國鹿科動物的種數居世界第一,我們卻對它們了解不多

原創: 李健 大自然野趣 今天

自古以來,鹿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便被視為吉祥之物,其中大多數種類擁有挺拔的身姿、修長的四肢、短俏的尾巴以及如同枯枝一般的鹿角,跑起來 動作優美、步態輕盈。世界上已知共有 55 種鹿科動物,其中有近半數種類分布在我國,就算國土面積大如俄羅斯、加拿大、美國這樣的國家,境內所分布的鹿科動物種數也遠不及我國。論鹿科動物的多樣性,我國在世界上高居第一位!

梅花鹿

梅花鹿在我國曾分布廣泛,由於濫捕現在只有江蘇、江西等地剩有少量。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多地已成功實現野化放歸梅花鹿。

說到鹿,對於大多數人,腦海里最先浮現出來的形象大概就是梅花鹿了, 因為在國內的動物園中基本都展示有這種鹿。梅花鹿在鹿科動物當中只能算中等體形,它們栗紅色的體毛上由背部至身體兩側遍布不規則的縱列白斑,這種白色斑點的形狀就好像梅花一樣,看上去優雅而迷人。

在冬季觀賞梅花鹿, 毛色就沒那麼漂亮了,它們會逐漸褪下鮮艷的栗紅色「外衣」,再換上厚實的栗褐色或灰褐色「大衣」來迎接寒冬,不僅如此,原本引人注目的白色花斑也會變得渾濁不清或消失。

完全「骨化」後的鹿角是雄鹿在發情期用來爭奪權力的武器。

欣賞梅花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矗立在雄鹿頭上的一對碩大鹿角。鹿角上有叉,在分叉上還會生出支叉來,有的雄鹿角上最多能分出 4 個叉,看起來就像生機盎然的繁枝。在春季, 雄鹿的頭頂會逐漸長出一對具有絨毛的嫩角來,用手輕輕按在上面會感覺有一絲暖意,這是因為嫩角的外表是被有血液循環的皮膚包裹著的緣故,這種新生的鹿角就是人們常說的「鹿茸」。

到了 9~10 月,鹿角便會逐漸硬化,這時候也恰恰是鹿的發情期,成年雄鹿的脾氣會變得異常暴躁,專找硬物來磨角,磨來磨去,白而銳利的骨角就成了它們的高殺傷性武器。但這種利器並非雄鹿終身配備的,到了次年的 2~3 月,鹿角會自然脫落,待角下的頭皮癒合後,還會再次孕育出新生的鹿茸來。

馬鹿

馬鹿的幼崽頗似梅花鹿

北京動物園的鹿苑裡飼有兩隻與梅花鹿的外表極為相似的鹿。它們的體毛也是栗紅色的,背部的黑色脊紋尤為顯著,身上的白梅花斑也非常靚麗奪目。 細緻觀察的話,便會發現它們的體形相較梅花鹿來說實在不成比例——粗壯的長腿竟然支撐著短小的身軀,極短的尾巴跟沒有差不多,最明顯的是臀部周圍有一大片淺色臀斑。再往它們的身後一瞧,傲然屹立著兩隻身材高大的巨鹿。 那兩隻形似梅花鹿的鹿是馬鹿的幼崽。

馬鹿是一種大型鹿類,不僅體壯如馬,而且體重幾乎是梅花鹿的兩倍,可 達 200~250 公斤。除了體形,馬鹿的角也很大,鹿角不僅最多能有 10 個叉,還 能長到 10 公斤重。幼鹿經過第一次換毛後,便會褪去美麗的白斑,逐漸換上朴 素的「新衣」。

成年馬鹿的體毛在冬季主要以灰褐色或黃褐色為主,到了夏季則 會轉變為赤褐色的短毛。最顯而易見的當屬它們臀部上那一大片土黃色的臀斑, 這是馬鹿的重要鑒別標誌。當鹿群遭到天敵迫近時,它們會拚命拔腿向前跑,

馬鹿分布於我國東北以及內蒙古、甘肅、四川、寧夏、新疆、青海、 西藏等地區。馬鹿可適應草原、荒漠、灌叢、森林等多種生境,常 3~5 只成群生活,主要以草、 嫩枝葉為食,也會在鹽鹼較多的低濕地上舔食,以此補充所需的鹽分。

生活在我國甘肅、四川的是甘肅馬鹿。它與東北馬鹿的最明顯的區別:東北馬鹿的臀斑是土黃色,而甘肅馬鹿的為白色,因此甘肅馬鹿還有 「白臀鹿」這樣的稱呼。

這期間,鹿尾會抬起來 露出明顯的臀斑以示警戒,以避免同類在逃跑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其他鹿類也是如此。

駝鹿

照片中的是歐亞駝鹿,拍攝於德國慕尼黑動物園。於連泉 / 攝

雖然馬鹿很大,但在我國北方還有體形更大的鹿存在,它們的肩高將近 2 米,體重達 200~500 公斤,那就 是體形最大的鹿科動 物——駝鹿。駝鹿的身材如駱駝一般高大,高高聳立的肩部形似駝峰,修長的四肢漫步於叢林中,從正面遠遠觀瞧,酷似一位彪悍的「巨人」。

它們不僅體形大,角也非常龐大,主幹部不同於馬鹿那樣的枝杈狀,而是類似巨型手掌一般的鏟狀,四周還附帶數個尖叉。鹿角的長度超過 1 米,一對角可重達 30~40 公斤!

目前,駝鹿已被劃分為兩個物種。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內蒙古的是美洲駝鹿,國外見於北美、俄羅斯;而少量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的是歐亞駝鹿,蒙古、波蘭、德國、捷克等多國均有。

除了角,駝鹿的長相也非常奇特,它們的臉形很長,隆腫的唇鼻不禁使人聯想起駱 駝的相貌,短粗的頸部下方懸有一塊明顯的「肉垂」,這是由皮膚衍生物形成的 頜囊。與其他鹿類相比,駝鹿不喜歡吃草,偏愛木本植物的嫩枝葉。在炙熱的夏季,密林、水塘對它們來說一個也不能少。為了補充足夠的水分,駝鹿還需 採食多汁的水生植物及草本植物充饑。到了冬季,它們便會覓食苔蘚。

也許有人會問,身軀如此龐大的駝鹿,長相也很奇特,可在動物園怎麼就沒看見呢?其實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北京、濟南等市的動物園內都曾飼養過駝鹿,可惜一直未能形成種群規模。齊齊哈爾龍沙動植物園的前身——龍沙公 園曾擁有 8 只駝鹿,這是我國最後一個駝鹿飼養種群。經過 50 年來經驗的積累, 研究人員成功實現了駝鹿的子二代繁育,新生的幼鹿體側沒有梅花鹿那樣的白色斑點,而是渾身呈現淡淡的土黃色。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 這個種群最終未能保住。

馴鹿

馴鹿不屬於稀有動物,但在動物園是不易飼養的,它們極度怕熱,必須要有一大片密集的樹林供其遮陰納涼,不然馴鹿很容易生病。

在北京大興野生動物園,還生活著另一種少量分布於我國北方的鹿,那就是馴鹿。馴鹿擁有一對形狀特殊的角——角叉向前生長,且各枝分叉複雜, 最多能有 30 個叉,更奇特的是雄鹿與雌鹿都長角。

馴鹿屬於環北極的鹿類,棲息於寒帶森林、灌叢、沼澤地,夏季會 集小群活動,冬季和發情期常集成 數十至上百隻的大群,主食苔蘚類植物。我國只有內蒙古根河地區生活著為數不多的半散養馴鹿。

與其他鹿類相比,馴鹿耳短臉長,吻鼻形狀略 方, 它們沒有駝鹿那樣高聳的肩,背部至臀部的曲線是 平直的。冬季的馴鹿身披灰褐色的厚毛,尤其喉部的毛長而濃密,就像裹上了一條溫暖的白圍巾。

在西方的民間傳說中,馴鹿們載著聖誕老人與滿車的禮物走遍千家萬戶, 為熟睡中的孩子們帶來最難忘的節日祝福。不過在現實中,馴鹿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鄂溫克族人所馴養的動物,它們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為人們拉雪橇、 馱重物,也可提供鹿奶,是當地人不可多得的好幫手。

狍的體形略小於梅花鹿,由於吻部較短,所以從側面看頭部似三角形。它們黑色的鼻尖延至下頜兩側還有兩條黑線,就像忘記抹掉的殘留在嘴角的醬汁一樣。 雄狍較小的角上只有 3 個叉,它們的體側沒有奪目的斑點,只有淡淡的棕黃色 體毛,臀部有一塊雪白的臀斑作為警示之用。

狍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以及新疆、青海、甘肅、 寧夏、陝西、湖北、四川、西藏等地,晨昏活動頻繁, 會結成 3~5 只的小群,也會有 10 余只的群。狍生性機 警,聽覺、視覺、嗅覺較為發達,以灌木的嫩枝、青 草為食。

人人都說狍是「傻狍子」,實際上它們真的不傻。狍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 在我國由北往南的大部分地區都能見到它們,狍在混交林、灌叢、平原等生境 下皆可生存。北京動物園所飼養的狍與周圍其他經常乞食的鹿類不同,它們從 來不會湊到遊客跟前索取食物,彷彿知道那些食物是不健康的一般,它們只是 心懷戒備地嚼著飼養員精心準備的健康飼料。

水鹿

我隨工作人員走近水鹿的時候,它們被驚動了,紛紛豎起頂著黑毛球的尾巴。

到我國南方,廣州動物園的鹿苑,能看到一種身材粗壯、體形與馬鹿相當的鹿,這就是水鹿。

水鹿分布於我國四川、雲南、廣西、 海南、台灣等地,主要以青草、樹葉、嫩枝為食。水鹿的下眼角具有眶下腺, 當它們內心憤怒或興奮的時候,眶下腺是張開的。

雄性水鹿的角一般只有 3 個叉, 不同於馬鹿,它們的毛色較 深, 呈栗棕色或黑棕色,因此水鹿也被稱為「黑鹿」。但是不同年齡、性別、地區的水鹿毛色也有所差異。尾巴是水鹿的重要識別特徵,它們的尾部不算長,不過在末端卻有一團如黑棕色毛球一般的蓬鬆 ,

「水鹿」這個名稱足以說明它們對水是非常喜愛的,在僻靜的環境里,水鹿會安心地倒在淺池中翻滾著疲乏的身軀,路人見了會誤以為是誰家的水牛在水裡打滾,所以在某些地方水鹿還叫「水牛鹿」。

坡鹿

坡鹿

在廣州動物園,還有一種難得一見的珍稀鹿類,它們在我國僅分布於海南省,這就是坡鹿。

坡鹿棲息於低海拔的稀樹灌叢,集小群活動,主要以青草、 樹葉為食。坡鹿曾廣佈於我國海南島, 由 於 過 度 捕 獵, 有 90% 的坡鹿消失在它們曾賓士的原野上,經過多年來的保護與宣傳,情況才有了好轉。

坡鹿的體形近似梅花鹿,沒有水鹿那樣壯碩的身軀,它們修長的身形、纖細的頸部、瘦長的四肢看起來靈活而優雅。坡鹿的體毛光鮮靚麗, 呈紅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行若隱若現的白色斑點。要說坡鹿最特殊的地方, 那就是雄鹿頭上的一對鹿角。不同於其他鹿類,坡鹿的角有一個大而彎曲的眉叉,與後面彎曲的主幹前後呼應,形成了似彎弓一樣的形狀。正因為坡鹿的角 上有如此特殊的眉叉,所以在國外它們又被叫作「眉叉鹿」。

當我拍攝坡鹿群的時候,雌鹿們紛紛豎起耳朵湊在一起,目不轉睛地觀察我的一舉一動,放哨的鹿還時不時地鳴叫,聲音傳到我的耳朵里令我越發揪心。 結果,群里的「男主人」終於按捺不住了,邁步向前並以角相對,這是證明男子漢雄風的時刻。工作人員見狀,為防止我受傷,立即帶我遠離現場。

豚鹿

豚鹿

我國的鹿類並非都是身材高挑的,也有「矮胖矬」,豚鹿就是其中之一。豚鹿的體形比狍略小,黃褐色的體背與體側有不明顯的白斑,雄鹿的 角不長,也是 3 個叉,就像水鹿角的迷你版。它們肥壯的身軀與細短的四肢相配, 簡直就是個「矮墩子」,步入草叢低頭覓食的樣子好似一頭小野豬,所以豚鹿才有了這樣滑稽的名稱。

豚鹿在我國僅雲南省滄源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極少分布,是珍貴的瀕危動物,最主要的致危因素是人類的過度開墾導致其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豚鹿在國內的動物園中也很罕見,成都動物園有國內最大的豚鹿繁殖種群。

豚鹿是典型的熱帶鹿類,棲息於長滿蘆葦的沼澤濕地中。生性警惕的豚鹿喜好夜間出來覓食,專吃蘆葦的莖葉與水草。白天,它們會躲在茂密的蘆葦叢中, 矮胖的身形正好能幫助它們很好地被蘆葦掩蓋,不易暴露行蹤。

我國的鹿類還遠不止這些,鹿科動物在生態鏈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大量獵捕下,鹿被作為食物、藥材、 皮製品而大量販賣,加上棲息地的銳減,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少了。

關於作者

動物攝影師,動物科普撰稿人。多年來,走訪了全國多家動物園,為日益稀少的中國本土動物拍照記錄,只為留住它們的影像資料,向大眾宣傳保護本土動物的重要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使者 的精彩文章:

普通翠鳥是怎樣求愛、婚配的?

TAG:自然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