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一)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遊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遊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遊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遊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遊記。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二)自然科學家:宋應星,字長庚。

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出生在江西奉新縣一個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考中舉人。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的教官)。在這個時期,他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縣)知府,大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他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刻的同情,對官府壓榨人民深為不滿。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宋應星除著《天工開物》外,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傳。近年來,在江西省發現了宋應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詩》。《野議》是一部議論時局的政論著作,對明末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思憐詩》包括「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憤世憂民的感情。《論氣》和《談天》是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從這兩篇的標題來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種》中的部分篇章。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製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做十八卷。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製鹽、製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採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採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麴的生產,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在「五金」卷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特別是,宋應星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學方面,他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音響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波的概念。

(三)天文學家,科學家: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生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一個商人兼小地主家庭里。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他出生以後,家境已經衰落,青年時期曾經先後到廣東、廣西等地,靠教書為生。在這期間,他曾經七次回鄉應試,直到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他三十五歲那年才以第一名考中舉人。七年後(公元1604年)又考中進士。先在翰林院、詹事府和禮部任職,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以後,先後升任禮部左侍郎、尚書、內閣大學士。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去世。

徐光啟雖然多次擔任官職,但是他一直從事實用科學的研究。他一生讀書勤奮,生活儉樸,為官謙潔,治學謹嚴。長期的鑽研學習,使他無論對我國的傳統科學或者是傳入的西方科學都有相當的造詣。他的著作很多,範圍很廣,涉及農業水利、政治軍事、歷算測量等許多方面。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徐光啟畢生用力最勤、影響最廣的是在農業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農政全書》,在祖國農學遺產的寶庫中極負盛譽。這部書在徐光啟生前因隨時增補而沒有出版,他死後不久才由他的門生陳子龍整理增刪公開刊行。

《農政全書》共六十卷,五十多萬字。其中作者自己寫作的大約有六萬多字,其餘引錄了二百二十九種古代和同時代的文獻。徐光啟不僅「雜采眾家」,對大量材料進行了分類彙輯,而且「兼出獨見」,加了不少評註,表明了自己的見解。全書分做十二門,包括農本、田制、水利、農器、農時、開墾、栽培、蠶桑、牧養、釀造、造屋、家庭日用技術以及備荒救荒(荒政)等方面。重點在開墾、水利和荒政等幾項,篇幅佔全書一半以上。這幾項農政在過去農書中都沒有系統敘述過,《農政全書》卻集中而系統地提了出來,成為這部書的顯著特色。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可以說,徐光啟力圖融會中西科學,突出地體現在修訂曆法方面。徐光啟採用西法改革曆法。他的改歷計劃是:集中力量翻譯編輯歐洲天文書籍,提出「敘述既多,宜循節次;事緒尤紛,宜先基本」的編譯方針;同時,安排製作觀測儀器和觀測的計劃,以獲得修歷的基本數據,並且驗證西法的正誤。但是,由於財政拮据,人員缺乏,加以徐光啟本人一度投入反擊清兵保衛京師的戰鬥,並且於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軍機,繁忙的軍事政務,使他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改歷工作,儘管這樣,在四年的時間裡,他仍然完成了一百三十多卷的曆書編譯工作,因為編纂在崇禎年間,取名《崇禎曆書》。

徐光啟的天文工作,奠定了我國以後三百多年的曆法工作的基礎。他把歐洲天文學介紹、引入我國,使我國傳統天文學開始吸收了一些先進的東西,其中有比我國原有的計算公式更簡捷精確的球面三角法,以及「地球」、「地理經緯度」、「時差」、「蒙氣差」等概念和更先進的度量制度,如把圓周分成三百六十度,一天時間分成九十六刻等。這些西方科學知識的研究和吸收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工作開始進入中西結合的階段。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另外,在數學方面,徐光啟的重要貢獻是翻譯了公元前三世紀亞歷山大的偉大數學家歐幾里所著的《幾何原本》,這是介紹西方數學的創舉,這在學術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從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秋到第二年五月,他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前六卷,由於利瑪竇不願再譯,沒有譯完。

徐光啟的翻譯質量很高。文字通俗易懂,錯誤很少,一次翻譯就成定稿。首次翻譯拉丁文的數學書,一切漢文名詞極少成規可循。我們可以想像,徐光啟的翻譯工作是多麼困難,需要付出多麼大的創造性勞動。譯本中許多數學上的專門名詞和術語,如幾何、點、線、面、平行線、鈍角、銳角、三角形、四邊形、斜方形等等,都是由徐光啟首先使用而確定了下來。這些名詞含義十分貼切,一直沿用到今天。這是徐光啟對我國數學發展的又一功績。

除了《幾何原本》和《崇禎曆書》中的一些數學翻譯工作以外,徐光啟還有一些數學著作。在《測量異同》和《勾股義》中,他把中西測量方法和數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比較,並且運用《幾何原本》中的定理把我國古代已有的證明方法嚴密化,還創造了一些新的證明系統。這些工作為我國以後的數學研究開闢了道路。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總之,徐光啟是我國十六、十七世紀自然科學家中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在科學方面的功績不局限於科學的某一部門,他多方面地融會了我國古代科學的成就和當時外來的科學知識,一身兼任了科學工作的組織者、宣傳者和實踐者,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徐光啟在我國科學史上是一位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學習的先驅人物。

(四)藥物學家: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他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麼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於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吧!」並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醫生。大約到了三十八歲,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

在這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為了「窮搜博採」,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確實如此,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上萬卷醫書,而且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敦煌的經史巨作,他遍讀了;幾個古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他還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藥學的詩句。這些詩句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藥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藥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藥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藥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採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

在四處採訪中,或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緻。

明朝:真正的四大才子是他們!

李時珍了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覆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採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麼攻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葯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載方一萬多個,附圖一千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新解《紅樓夢》:香菱被父親甄士隱故意丟棄
徐悲鴻與劉海粟:兩封信引出的世紀恩怨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