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賦予保守派以身份」——讀柯克的《保守主義思想》

「賦予保守派以身份」——讀柯克的《保守主義思想》

轉自:世界文明的閱讀與行走

哲學園鳴謝

任劍濤教授

本文為新出版的《保守主義思想》(中文版)一書的序言,任劍濤教授授權轉載。

現代三大思潮中,保守主義的理論闡釋與譜系建構,一向落於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下風。這樣的思想競爭局面,自然與三大思潮的結構狀態與功能發揮模式不同密切相關。相對而言,保守主義注重展現自己的文化與政治姿態,不太重視理論建構及其淵源譜系。如果保守主義傾力進行理論建構,恐怕就會陷入以完美理念駕馭現實行動的泥淖。這與保守主義的守持立場似乎就背道而馳了。長期以來,與保守主義的這種理論處境不同,倒是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放手從事理論建構和歷史追原,各自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和歷史敘事。

一般而言,保守主義是一種自覺以審慎的政治態度、理論立場和行動方式抵抗、拒斥與消解激進主張的思潮。這就註定了它必須因應於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相關理論建構與行動導向,爭辯性地表達自己的基本立場。因此,保守主義不可能甘於處在三大思潮相互較量的思想市場下風,一定會有保守主義者出爾改寫三大思潮的競爭局勢,勉力讓保守主義的理論闡釋與歷史敘事足以與另外兩大思潮處在旗鼓相當的地位。

拉塞爾·柯克的《保守主義思想》就是發揮出這種作用的一部重要著作。

顧名思義,《保守主義思想》是一部著力清理保守主義思想譜系的著作。因此,這本書不應當作為保守主義的理論建構作品來讀。但這兩者豈是可以完全分離的著述主題?!柯克此書,其內容可以概述為:以保守主義思想脈絡的縷析為軸心,前以保守主義思想核心的凝練概括為導引,後以保守主義面對衰頹的當代復興為支援,從而為保守主義繪製了一幅由史及論的完整圖景。這是保守主義在其思想演進中被忽視的思想史之溯源及流的重要工作。就此而言,柯克被人恰如其分地稱之為「賦予保守派以身份」的思想家。附帶一說,在漢語語境中,這本書標題中的mind譯為「思想」,容易被人解讀為著力縷述保守主義思想演變的作品;譯為「精神」,可能更接近柯克著重張揚保守主義思想旨趣的意圖。

柯克給保守派以身份,即讓保守派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變得明晰可辨,不至留人以鬆散或潰不成軍的印象,是由於他相當成功地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給出保守主義的基本準則,二是對保守主義進行溯源及流的歷史清理,三是勾畫保守主義復興的必然。可以說,《保守主義思想》是一本有著歷史敘事面目但旨在凸顯保守主義思想實質的作品。

保守主義的歷史敘事,前導工作自然是給定保守主義的基本含義。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下定義問題。柯克全書開篇就明白無誤地確立了「考究保守主義觀念」的宗旨,但他從來就沒有給保守主義下過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因為這樣會使柯克陷入一個反諷的境地:「將深邃精妙的觀念體系濃縮成幾句大言不慚的短語」。因此,概要勾勒保守主義的宗旨,便成為履行著述承諾又不自陷悖謬的適宜進路。這也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事情。因為保守主義實在是一個非常龐雜的思想流派,各種以保守主義為名的觀念與實踐方案,橫陳在人們面前。只要給出一個保守主義宗旨的概括,就必然會受到人們的質疑:是哪種保守主義的宗旨?為此,柯克斷然限定自己所概括的保守主義思想,是「英國和美國保守主義」。也就是「那些有著保守天性之人能夠持續抵製法國大革命肇始的激進理論和社會變革」的保守主義之「共同觀念體系」。柯克毫不客氣地將英美以外的保守主義排除在自己論述的範圍之外。而且,他以兩國保守主義共同對抗法國激進主義的斷言,向人們暗示英美以外的保守主義無法真正體現保守主義的「精髓」。

柯克給出了保守主義的「六項準則」:確信存在著某種主導社會生活和個人良心的神聖意志,它在權利和義務之間建立起永恆的聯繫,將偉人和凡人、活人與死人聯為一體;珍愛多姿多彩並帶有神秘性的傳統生活,因為它明顯區別於大多數激進觀念體系所推崇的日益狹隘的整齊劃一、以及平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目標;堅信文明社會需要多種秩序和等級。唯一的真正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如果被強制立法推行,所有其它試圖平等化的努力都將引人步入絕望之境;相信財產和自由密不可分,經濟上的均等化並非經濟進步,如果消滅私人財產,自由將不復存在;相信舊習慣,不信任「詭辯家和算計者」;認為變化與改革並不是一回事,通常,創新更像是吞噬人類的火災,而非進步的火炬。這六項準則,既是保守主義信守的底線,也是與其他思潮互競時的防線,更是保守主義精神特質的體現。

為了更為鮮明地凸顯保守主義的精神特質,柯克明確指出與保守主義相反對的五大激進思潮: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知識分子和休謨的理性主義,盧梭及其盟友的浪漫解放思想,邊沁學派的功利主義,孔德學派的實證主義,以及馬克思和其它社會主義者的集體主義的唯物主義。這五大流派的共同旨趣是:認定人的可完善性和社會進步的無限性,相信可以將人塑造成神;蔑視傳統,拒斥基督教,認為人的理性、衝動與物質決定論可以讓人幸福;政治均等化,蔑視秩序和特權,主張儘可能的直接民主;經濟均等化,質疑甚至試圖根除私有產權。簡單地講,合乎上述六項準則的就屬於保守主義陣營,符合這四項原則的便屬於激進主義陣營。柯克的這一划分給人一種明快感:既讓人準確把握住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的精神特質,又助人精準理解保守主義何以將激進主義視為首要論敵。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的精神氣質是如此悖反、政治主張兀自對立,焉有不全力抨擊之理?!

柯克之所以能給保守派以身份,一方面是由於他明快地凸顯了保守主義的基本準則,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明確認定了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義教父地位,再一方面便是因為他對英美保守主義及其輻射範圍的演進歷程進行了有力勾畫。這是柯克保守主義思想史敘述的三條線索。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義教父地位,並不是不爭之論。有論者便將休謨放在伯克前面論述,這不僅是時間順序的問題,而是一個先驅者地位的安頓問題。柯克確信,保守主義在伯克之前有著不短的歷史萌生期,但「伯克確實就是我們保守主義的創始人」。伯克贏得這樣的歷史評價,是因為他不僅鮮明地確立了保守主義的基本準則,而且十分準確地抓住了保守主義立論必須攻擊的敵人。

眾所周知,伯克是以對法國大革命的傾力抨擊引導出保守主義的言說的。他本人一直懷有老輝格黨人的政治信念:「反對專斷的王權,提倡政府內部的改革,對英格蘭的海外冒險事業總是持懷疑態度。」信從「法律之下的自由、共同體中各團體之間的平衡、較大的宗教寬容度、1688 年的知識遺產。」正是基於這樣的政治立場,伯克對法國大革命才會有一種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決絕拒斥態度。他認定,只有英國體制是最有利於自由和秩序的,因此為英國憲制秩序進行辯護有著充分的理由。他格外看重英國那種基於自然貴族的公心支撐起來的政治大廈。由習俗給出邊界的自由,成為這座大廈的拱頂石。這是他輕蔑法國大革命以激進願景激發的暴力革命的深沉緣由。伯克由此確立起保守主義反革命的基調,並因此塑就保守主義不斷抨擊革命的思想傳統。

伯克對法國大革命的堅定拒斥,固然首先是因為革命理念對自由和秩序的侵害,更為直接的理由則是他對革命理念侵蝕英國思想根基的憂心如焚。他對三股激進主義思潮,即啟蒙思想家的理性主義,盧梭及其追隨者的浪漫感性主義,以及剛剛萌芽的邊沁的功利主義不留情面地大力鞭撻。他傾情張揚狂妄之徒所輕蔑的創造主地位,戳中那個時代「理性的無知」的死穴,認定缺少敬虔精神就無以設想長久的社會秩序。他憎惡人性完美的任何想像,認為只有尊崇最古老秩序,方有望保持人類秩序的連續性。成見、傳統、習俗性道德這些集體性的不朽智慧,實為人類前行的指路明燈。「變革的大法則」是遵循自然法則,因勢利導,讓新舊階層都不至於陷入張狂狀態而不知所謂。這就與法國大革命時期那班自以為可以制定消除一切社會弊端、逼近完美狀態的法律的狂妄之徒截然二分。為此,他拒斥潘恩為革命呼風喚雨,批判盧梭遠離現實的田園牧歌。他務實地將「文明人」而非「自然人」作為理想人格,將上帝創製的國家與慣性塑就的政府加以區分,認定人為設計的自然秩序終將陷入新的不平等狀態,並確信那些高度關注並有能力處理公共事務的自然貴族才能有效治理國家。

伯克確實堪當保守主義教父之名。但志在考察英美保守主義源流的柯克,對美國的保守主義之源自然不會掉以輕心。他指出,美國建國以降,素有保守主義傳統。根源不在一般人認為的國父群體,即漢密爾頓、麥迪遜等人,而在約翰·亞當斯。這是一條與伯克思想相關、又有其相對獨立源頭的美國保守主義發源線索。柯克認為,美國保守主義發源時期,受到法國激進主義和源自英法兩國的農業共和主義的雙重不利影響。所謂「美國革命」,如果是指掙脫宗主國英國控制的暴力鬥爭,那是兩股思潮中後者之謂;如果是指「保守性地恢復殖民時期的特權」,那隻在亞當斯那裡得到理論闡釋。因為他「審慎正直的品性滋育著美國的社會肌體」。亞當斯像伯克一樣拒斥托馬斯·潘恩的激進主張,他的精神氣質與政治主張與伯克相當接近。二人話題有別,指向相同:伯克以成見、習俗和自然權利為議題,亞當斯大力抨擊的是「可完善性的教條和單一制國家的理論」。前者讓亞當斯拒斥理性論者的人性完美說辭,力主改進而力拒革命,並堅信貴族制乃是一種自然現象;後者讓他認定政府的目的就是促進公民的幸福,這幸福不是物質化的,而存在於美德之中。他拒絕認同國家權力的集中化。因此,權力的平衡、土地的私有,才能保證權力在民。民主制對之是有危害的。普選權的效果值得懷疑。權力會毒害一切人,民主派亦不例外。這就是亞當斯致力維護的保守性美國的憲制原則。

沿著英美保守主義的兩條主線,柯克縷述了保守主義思想的不斷演進歷程。如果說十八世紀創製出的保守主義主要是針對法國大革命而發的話,那麼,十九世紀的保守主義主要針對的則是曾經的同路人——自由主義。17世紀創製於英國的自由主義,在伯克那裡得到信守。因此,伯克被人稱之為自由保守主義或保守自由主義。前者重視的是伯克的保守主義傾向,後者看重的是伯克的自由主義色彩。亞當斯的思想可以等量齊觀。但隨著自由主義思想的激進化,十九世紀功利主義的自由主義思想,已經明顯難以為保守主義者所容忍。邊沁與密爾父子津津樂道的功利主義,設定了「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的最高目標,這就將幸福物化,將公正視為算計。在司各特、坎寧這些保守主義者看來,這分明是庸俗的工業主義陋見。柯勒律治更認為功利主義受感官慾望誘導,遺忘了更為重要的靈性生命,人類一定會因此受到折磨。他為之而抨擊「邊沁主義者的原子化個人主義和統計學意義上的物質主義」,在宗教與社會的相關維度重思秩序;他期待紳士和學者依照高尚的道德原則治理國家。

轉向美國,柯克對約翰·倫道夫、約翰·卡爾胡恩的「南方保守主義」——重視農業、偏愛地方、明辨「黑白」,反對進步、集中化與抽象的人道主義等保守主張進行了重述。後者明確談論「美國保守主義」,成為保守主義的美國自覺之象徵。

在英美保守主義主線的刻畫中,柯克順帶敘述了「外邦人」的保守主義思想。但不管是托馬斯·柏秉頓·麥考利、還是芬尼摩爾·庫珀或托克維爾,之所以在保守主義的名目下敘述他們的思想,主要是因為他們思想的伯克色彩或伯克歸宿。麥考利結合印度治理伸張了保守主義的主要主張。托克維爾致力於在伯克準則與法國實際之間調諧,他對美國新秩序的考察超過了對新秩序缺乏了解的伯克。但他延續了伯克審慎看待民主的態度,促使人們高度警覺將會摧毀個體的整體。

對「外邦人」保守主義的敘述只是柯克著作的小插曲。他集中心思論述的還是英美保守主義思想。隨著大眾民主與工業主義的到來,柯克注意到旨在阻止這一滾滾洪流的十九世紀新英格蘭保守主義。約翰·昆西·亞當斯成為抗拒激進的標誌性人物:杜絕自負、反思民主、推崇自然平等、激勵內部改良。納撒尼爾·霍桑的節制德操,展現了保守主義的人格魅力。迪斯累利作為十九世紀中後期的保守主義中堅人物,心存一種恢復古老秩序美德生機的強烈心愿——他對自己猶太人的希伯來亞洲神秘主義毫不諱飾,像柯勒律治一樣對深奧的首要原則興緻勃勃,率領托利黨人抵抗流行的邊沁主義和曼徹斯特主義,全力對接靈性領域與社會領域的秩序,為保守型政黨確立了基本宗旨與行為準則。迪斯累利有力延續了英國的托利主義保守傳統。而紐曼對自由教育理念的伸張,有力狙擊了功利主義的俗氣教育。

維多利亞時代,法律學者與歷史學家JF斯蒂芬、亨利·梅因、WEH萊基,「延續了真正的保守主義思路」。當時的思想圖景是保守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交互滲透。在社會主義運動風起雲湧之際,保守的自由派或自由的保守派浮現出來。這三人對思想時局頗為擔憂,力阻集體主義的功利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實證主義捕獲人心。斯蒂芬對流行的自由、平等與博愛理念進行了否定性批判,他在信守早期功利主義的經濟與法律理念的同時,陳述了伯克式的國家理念。他明確拒斥人能衡量與規劃幸福的理念。傾向於托利主義的梅因,儘力倡導審慎的改革,致力維護悠久秩序中最好的東西。萊基的政治著作是十九世紀最全面的保守主義政治手冊。他虔信仁慈的神衹的存在,蔑視迷信與神職制度;拒斥費邊社的社會主義方案,傾情於私產支持的生活方式。三人都捍衛契約,反對身份。

從南北戰爭後到一戰爆發前,美國保守主義處於衰頹之勢。其間,洛威爾坦率承認自己「一直都是自然而然的托利黨人」,立志維護道德和社會傳統。他將林肯理解為秉持保守立場的民主人士與模仿伯克心智的政治家。其他的保守主義者,也分別從媒體視角、歷史視角、小說創作等等方面維繫保守主義的理念。同一時期或稍後的英國保守主義是另一番景象:由於保守政黨獲得了空前的認同,自由主義在社會主義的進擊面前變得手足無措,保守主義反而不知道什麼才是適宜的政治理念與政策舉措。由於鄉紳勢力的疲弱,保守主義缺乏有力的社會支持。張伯倫的帝國主義政策,與悉尼·韋伯的社會主義理念,影響了保守主義的自我認知。保守主義者自認以往的教條過時了,需要從科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但這樣的意圖並未催生啟人心智的作品。一戰後的美國倒是在白璧德、摩爾和桑塔亞那的批判性保守主義闡釋中,獲得了某些活力。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反擊「對慾望的頂禮膜拜」。白璧德標誌著美國保守主義的成熟。他以自己的人文主義毫不留情地批判人本主義。後者的功利主義與拒斥靈性受到大力抨擊。白璧德抗拒激進,推崇靈性,輕視商業。與摩爾一樣看重貴族型領袖人物。桑塔亞那「一以貫之地鄙視以效率和統一的名義掠奪世界的新花樣,一以貫之地機敏地捍衛維護社會和諧與傳統」,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保守主義的精神氣質。他對工業自由主義深懷不滿,感到憤怒。不過三人對美國公眾的影響力有限。反倒是否定一切約束的約翰·杜威教育理念俘獲了美國人心。

在英美保守主義的複雜流變中,柯克發現了這一思潮的韌性綿延力量。但同時他也承認,在他撰寫此書時,「保守主義已潰不成軍」。柯克有些悲憤地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保守主義的最顯而易見的困難在於,它所面對的民眾已逐漸模模糊糊地將社會看作是由同樣的個體組成的一個均質化群體,這些個體沒有明顯不同的才幹與需要,能夠保障其幸福的是來自上面的指令——指令的途徑是立法或某種形式的公共訓示。」這對保守主義確實有些致命。似乎凱歌猛進的激進主義也有些動搖保守主義的根基。英美兩國的集體主義狂潮來勢兇猛地撼動既定的社會秩序。但英美的自由主義衰敗同樣怵目驚心。社會主義獨領風騷且獨佔鰲頭了?其實未必。社會主義亦未逃脫頹喪命運。「激進主義的追隨者數量劇減,畏首畏尾且苦於激烈的自相殘殺」。在英美,自由憲政體制挺立了,意識形態終結了!?

柯克不會這麼看問題。他認定,由於社會渴慕變革,「1984」隨時在威脅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前述種種原型與變型的激進主張,仍然構成人類緩慢前行的精神與行動障礙。因此,像艾略特那樣信從基督教的保守主義者,還是會出爾維護保守主義的基本信念。因應於時代之需浮現的「真正的改良型和批判性保守主義」,有力維護著傳統價值觀,讓正義、自由和希望仍舊成為西方社會思想的普遍特徵。更為關鍵的是,需要保守主義出來解決的四大問題,即靈性與道德更新的問題、領導力的問題、無產階級的問題、經濟穩定的問題,都強有力地推動保守主義給出超乎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且顯得更為可靠的答案。這正是保守主義復興之源。源遠流長的保守主義正頗具活力地應對當下社會的緊迫問題:認可社會的道德屬性,促人確信政府的首要目標是民眾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美德;保護財產,嚴格監管利維坦式的企業和利維坦式的工會;維護地方性自由、傳統的個人權利和分權體制;建構克盡世界義務但保持謙卑的國度。這顯然是對美國的保守主義教誨。但以美國為例展示了保守主義大有作為的復興之兆。

柯克的《保守主義思想》繪製了一幅幫助人們認識保守主義複雜譜系的思想地圖。這是一幅以英美或英美式保守主義為內容的地圖。這當然就不是一幅世界保守主義的全景圖。柯克全書一開篇就明確了自己的這一著述意圖。這就不免讓那些心生一書在手、保守主義一覽無餘意念的讀者有些失望。但這樣的著述定位,何嘗不讓讀者在立定何謂「真正的保守主義」基點的前提條件下,先行牢牢把握住保守主義的真精神,免於形形色色號稱保守主義卻缺乏保守主義精神靈魂的政治思潮的認知干擾,從而得到「何謂保守主義」或「保守主義究竟保守什麼」的正解。以此,那些假託保守主義之名的政治思潮,就必須另尋靠山,而難以保守主義之名行世了。

柯克此書,也不是保守主義的觀念要領與行為指南。他試圖刻畫的是一條明晰的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線索。刻畫的進路是在保守主義、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三大思潮之間的思想競爭大背景中,凸顯保守主義與後兩者的交錯關係,以及展示保守主義的真正精髓。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兩體合一的,但隨著自由主義的激進化,保守主義不僅與激進主義全面對立,也與激進化自由主義分道揚鑣。柯克認定,唯有保守主義才堅定守持了自由價值,才真實有效維護了人類的心靈、社會與政治秩序。這是一項必須由保守主義思想的韌性建構才能勉力完成的艱巨任務。因此,他致力清理的只是保守主義的思想脈絡,對保守主義的政治與政策主張不予關注。一切現實難題,「它們是需要隨機應變的問題,當由戰士和外交官解決」;而深刻的思想是解決難題的前路指引,「它們(問題)可能獲得解決的方法將源自比外交和公關技藝更宏大的某種思想體系」。

可見,《保守主義思想》是一本嚴格限定主題的作品。但它確實不僅為保守派自認提供了身份證件,而且為人們了解「真正的保守主義」提供了豐沛資源。

《保守主義思想》(中文版)

拉塞爾·柯克/著,張大軍/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有趣的哲學是葯,專治各種人生不順
現代性的神學起源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