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意識轉移」與「永生」之夢:像阿凡達主角一樣換個身體,可能實現嗎?

「意識轉移」與「永生」之夢:像阿凡達主角一樣換個身體,可能實現嗎?

近日,由二十世紀福斯出品、科幻電影大師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2》宣布調整檔期,影片將於2021年12月17日登陸北美院線。

此前,卡梅隆曾透露《阿凡達》續集的進展,稱《阿凡達2》和《阿凡達3》的表演捕捉工作已經完成,兩部影片將分別在2020年和2021年上映。

如今檔期再度推遲,不由讓粉絲們心焦。2010年上映之時,科幻巨制《阿凡達》憑藉奇詭壯美的畫面、無與倫比的3D效果受到一致好評,成為中國影史第一部票房破10億的影片,同時全球票房高達27億美元,至今穩居全球電影票房第一的寶座。

在影片設定中,阿凡達是一具科學家利用人類和納美人基因創造出的新軀體,主角傑克就是用意識操縱著這具軀體混入了納美人之中。在被納美族人的信念影響後,傑克選擇跟納美人並肩戰鬥。

藉助神樹和納美族人神秘儀式的幫助,傑克的靈魂最終脫離了人類肉身的桎梏,轉移到了阿凡達軀體上。從此傑克才脫離了殘疾人類身體的拖累,真正成為了一個矯健、強壯的納美人。

「轉生儀式」使男主角傑克以另一種形式復活,不僅是使電影避免了悲劇結尾的關鍵情節,也為續集埋下了伏筆。

而其中所涉及的「意識轉移」技術,並非潘多拉星球的神樹所首創。實際上,人類科學家們早已進行了不少相關研究。

意識轉移與永生

人類有「靈魂」嗎?靈魂能脫離肉體獨立存在嗎?如果能徹底了解人類意識的存在形式,如果科學家能將人類意識轉移到其它載體上,如同資料庫一樣自由地上傳和下載,就有可能實現「永生」。

許多科幻作品都探討了這個未來的可能性。電影《幻體:續命遊戲》講述了一個老富豪將自己的意識轉換到一具年輕身體中的故事;《黑客帝國》中的人類生存在虛擬世界中;《攻殼機動隊》的女主角草薙素子則是人腦與機械義體合一的生命體。

這些關於「意識轉移」、「心靈傳輸」和「永生」的故事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

2016年,谷歌首席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到2030年左右,我們將可利用納米機器人通過毛細血管以無害的方式進入大腦,並將我們的大腦皮層與雲端聯繫起來。

庫茲韋爾堅信「奇點」(The Singularity)絕對存在,他認為,通過重新改造過時的「生命軟體」,人類將在2045年實現永生。

他稱,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人類將會與計算機和雲端工具整合起來,他還指出手機已經成為人類的一部分:「我們正在與這些非生物科技融合起來,我們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

已故物理學家霍金曾表示:「我認為思維就是儲存在大腦中的一段程序,就像電腦一樣,所以理論上我們是可以將大腦複製到電腦裡面,提供一種在死亡後的生存方式的。」

而當被問到關於意識轉移的可能性時,亞利桑那大學神經科學副教授Charles Higgins強烈地認為在將來這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他表示:「只要人類存在,我們就一直夢想著長生不老。」但他指出,理解大腦的工作方法,以及人類的智力、知識、創造力、情感等抽象思維是如何存在的,這些需要很長時間。

現實中的「阿凡達」?

2013年,俄羅斯一位億萬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提出了一個瘋狂的、同時也是頗具爭議的想法:他要創造出現實版的「阿凡達」身體。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他已經僱用了100名科學家,專門研究如何將人腦移植至機器人,讓人類最終得以永存。這個高科技研究項目就命名為「阿凡達」。

他的「2045計劃」被描述為進化的下一步,已有超過2萬人在Facebook上註冊關注其進展,並計劃召開全球會議來探索所需的技術。

「在2045年之前,人造身體將被創造出來,不僅在功能上超越現有的身體,而且將達到完美的形狀,而且不會比人體更缺乏吸引力。」

「新人類將獲得廣泛的能力,能夠很容易地承受極端的外部環境:高溫、壓力、輻射、缺氧等等。」

「使用神經介面,人類將能夠遠程操控多個不同形狀和大小的身體。」

伊茨科夫透露,希望能跟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合作。目前該機構正在為美國部隊研究通過人腦遠程控制機器人,代替人到戰場中作戰。這一項目的昵稱同樣為阿凡達,研究費用達700萬美元。

「意識複製」與「數字化永生」

2015年,澳大利亞一家名為Humai的初創公司則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即使人通過意識形態的轉移,來實現永生。

他們提出的理念是:通過人工智慧和納米技術來儲存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等信息,將人的思想完全的複製到另一個載體當中,再通過納米技術來修復細胞,就可以完成意識形態的轉移。

該公司表示將在未來的30年將這一構想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希望在未來的幾個月內招聘一些持有共同觀點的技術人員進行研究開發。

2016年的美國SXSW科技大會上,南加州大學教授Theodore Berger宣布,在對猴子、老鼠的實驗中,通過人造海馬體完成了短時記憶向長期儲存記憶「幾乎完美」的轉換,這項技術可以完成對人腦記憶的備份,並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

他表示,目前該項試驗在八名癲癇患者身上已經試驗成功。Berger教授甚至表示,隨著植入硬體的發展,人類的意識未來有望永存。

同年,據《每日快報》報道,美國休斯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研發出一種新型裝置,他們聲稱這種裝置能夠直接將新技能和新知識上傳到你的大腦。

研究人員分析了一位飛行員大腦中的電信號,並且通過電極帽刺激大腦的恰當區域,將數據直接傳遞給不具備飛行知識的人。通過電極獲得信息的參與者隨後成功進行了一場現實飛行模擬測試。

複製大腦的嘗試也是許多科學家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2017年,報道稱位於英國伯明翰的研究教育機構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用3D納米列印技術來複制大腦的神經網路。

「如果我們可用3D納米列印的神經網路來改善大腦受損區域神經元的連接,就可以進一步嘗試修復或替換帕金森、痴呆或其他腦損傷患者的腦部受損部分。」該項目負責人說。

這裡的主要概念是以人工神經網路來模擬大腦活動。儘管人類大腦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但以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這看似只是個時間問題。

在這些猶如科幻小說般看起來十分「不靠譜」的研究中,目前有望實現的則是一種「數字化永生」概念。

這並非真正的永生,而是將人格及記憶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到雲端,讓AI模仿逝者的性格、脾氣、語氣、反應和思考方式等,進而以逝者的名義繼續與人們交流。

有人提到,複製大腦實現過世親人的「數字化永生」,將可以使得人們給過世親人打電話、進行在線視頻聊天,進行另一種形式的「陪伴」,但也有人指出該方法涉及道德與法律,還可能讓悲傷的人們越陷越深,永遠無法面對現實。

《西部世界》導演喬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也被問到過關於意識複製的問題。

喬納森諾蘭的妻子Lisa認為,按照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類若不希望子女未來必須忍受失去自己的痛苦,複製數字版的自己會是更好的選擇。

諾蘭則是調侃地表示,說如果人的意識能被複制,那麼2020年他就會被複制,因為他的想法很簡單;但他的妻子則認為再過十年才能被複制,因為她的想法很複雜。

「意識轉移」的悖論與困境

不過,對於如科幻電影一般的「意識轉移」技術,亞利桑那大學神經科學副教授Charles Higgins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悖論和人性謎題。

他以電影《幻體:續命遊戲》中老富豪將自己的意識轉換進一具年輕身體的劇情來示例。

他表示,一位老人的意識在一個年輕人的身體里或許會產生某種衝突。比如,年輕人在面對陌生情況時也能夠快速解決它,這是所謂的「流動」智力。而老年人的「固定」智力則更多地依賴於他們儲存的知識和經驗。

而當一個老年人的思維轉移到仍然擁有快速學習能力的年輕人身上時,這可能會讓他的學習能力產生巨大的飛躍。「我敢打賭,你會看到一個巨大的學習能力上的爆發,幾年之後,他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人了。」

「如果每一次意識轉移都能導致學習能力的提高,那麼似乎幾代人之後,我們就會成為一個超級天才的種族。」

但他也提出了「永生」設想所未能回答的一個問題:當人們知道自己可以隨時替換身體、永生後,他們還會去努力、追求進步、接受教育、鍛煉以保持健康嗎?最終,人們可能會變得對社會更加無用。

他還提到了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我不由得疑問,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即將死去。」

「如果史蒂夫·喬布斯知道他可以轉移到一個新的身體里,他還會創造出iPod、iPad和iPhone嗎?還是因為『我的生命只剩下幾年了,我必須在死前讓蘋果變得偉大? 』我相信很多取得偉大成就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死亡。」

康涅狄格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系的蘇珊·施耐德(Susan Schneider)則提出,鑒於有研究稱人類認知或許存在量子效應,精確地將意識「上傳到雲端」或許並不可能,因為涉及到著名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她還指出了一個悖論:假如大腦中的意識被成功上傳到了雲端,那麼意識究竟是在大腦中還是在雲端,大腦還會繼續工作嗎?

她指出,「破壞性上傳」可能會破壞生物大腦的計算功能,而非破壞性的上傳則有可能複製出一個與你一模一樣的意識,試圖接替你的工作或與你的伴侶約會,而你甚至可能有法律上的義務來照顧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APP 的精彩文章:

索尼PS5曝光:搭載AMD 7nm晶元、光線追蹤、支持8K,預計2020年發布
失眠別數羊!這款FDA獲批的Dreem 2頭帶厲害了 搭配專屬App科學助眠

TAG:前瞻經濟學人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