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大學》:學會情緒控制 做自己的主人

《大學》:學會情緒控制 做自己的主人

導讀

《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想要提升自己的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心」是什麼?在儒家經典裡面,心有兩種用法。一種指本心本性。孟子說,人有四種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是仁義禮智的開端,當然是善的。《大學》說要「正心」,顯然心會發生偏邪,才需要正。

但四善之心本身是不可偏邪的,它可以被蒙蔽,被放逐。就像一顆寶玉,它可以被灰塵蒙蔽,也可以被丟棄於一個陰暗的角落,但它內在的光華是不可剝奪的。孟子說:「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己矣。」求學問道,目的就是把那顆被放逐的心找回來。

這樣的心,可以打通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互相尊重、理解、包容,實現人際關係的良性互動。

「心」的另一種用法,就是人的意識作用。它可以觀察、分析、比較、判斷,顯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大學》說:「所謂修身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自身陷入憤怒,就無法端正;陷入恐懼,就無法端正;陷入喜愛,就無法端正;陷入憂患,就無法端正。如果心思不在對象上面,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從《大學》的表述來看,「正心」之心,顯然是心的第二種用法,即指人的主觀意識作用。《大學》所列舉的憤怒、恐懼、喜愛、憂患是人的情緒發作,人一旦陷入情緒主宰言行,就會失去理性。

在《大學》列舉的四種情緒當中,憤怒對人造成的傷害很直接。道理很簡單,你對人發飆,別人也有自尊,要麼立刻展開反擊,要麼懷恨在心,以後找准機會報復。胸懷寬廣,能夠毫不計較諒解你的無禮行為的人,幾乎不存在。

三國名將張飛,就是被自己的情緒害死的。關公被害,他血淚沾襟,怒氣之下,士卒稍有過失,即行鞭打。接到伐吳之令,他下令軍中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他的部下范疆、張達請求寬限時日,被張飛綁在樹上,每人打了五十皮鞭。二人忍無可忍,趁他醉酒之時,將他刺殺。一代名將,不是戰死在沙場,而因一時的憤怒死於小人之手,令人唏噓。

恐懼與憂患也是如此,過分的擔心與憂慮會喪失理性的判斷,古人有杞人憂天,搞得自己整天神經兮兮,茶飯不思,不得安寧。還有極個別的案例,在極度的恐懼與憂患之下,伍子胥一夜白了頭。

人要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憂患過了頭適得其反,會損害身體的健康,而且在悲傷、恐懼的心理陰影下,容易喪失理性的能力。

當年商紂王把周文王抓了起來,關在羑里七年。紂王派人時刻監視他的一舉一動,稍有不慎,性命不保。在這樣巨大的恐怖壓力下,周文王沒有慌亂,他冷靜以對,謹言慎行,不給紂王抓住把柄。為了不至於智力退化,悉心研究八卦,演繹成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周易》。

最後,紂王沒有發現可疑之處,不僅放了周文王,還賜之弓矢斧鉞,給予征伐西北的權力,為西岐的發展爭取到了巨大的機會。如果周文王驚慌失措,歷史就會改寫了。

喜應該是好的情緒吧,但喜不以道,也會被人利用。明熹宗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人稱「明朝魯班」。每當明熹宗刨啊、鋸啊熱火朝天時,魏忠賢就把大臣的奏摺遞上來,請明熹宗決斷,明熹宗不耐煩的揮揮手,你們去處理吧。魏忠賢通過這種手段掌握了朝廷大權,做了多少壞事。

因怒而過罰,因喜而濫賞,這是掌握權力者必須克服的毛病。我們普通人,作點小事業,謀點小前程,也不能喜怒形於色,一定要情緒平和。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能力越大,傷人越多,自害也越大。

《大學》所談的正心,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情緒做自己的主人。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確立自我的主體性。自我的主體性,就是理性做主。如果不能理性做主,而讓情緒主宰,哪怕你很善良,你同情對方,想幫助對方,都會產生偏頗。

我們常常聽到抱怨,幫助了別人卻「好心沒好報」。為什麼「好心沒好報」,除了要考慮自己的行事方式之外,自己的情緒如何,也是需要重點反思的。

《大學》開篇就說要「明明德」,又說要「正心」,合而言之,能夠理性面對世界,又不忘向善的本心,才是理想的人生正途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蘇軾:沉甸甸的母教浸潤出一個偉大靈魂
呂坤:真正的高明 是看破不說破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