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古代中國南方有端陽節賽龍舟的習俗?

為何古代中國南方有端陽節賽龍舟的習俗?

為何古代中國南方有端陽節賽龍舟的習俗?

為何古代中國南方有端陽節賽龍舟的習俗?

中國南方自古就有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尤其盛行於吳、越、楚,或祭祀屈原,或祭祀伍子胥,或祭祀曹娥,或為去邪祟、攘災異,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表達著人們內心的一種良好願望。

古代南方耕作民族大都地處水鄉,大約在七八千年前,便形成水上祭祀的風俗。賽龍舟,實際上是水上祭祀的遺俗。 而「龍舟」一詞,最早見諸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九歌·湘君》「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中的「飛龍」也是指龍舟。

但是,古代南方人賽龍舟並非喜歡龍,而是對龍的一種恐懼、排斥、貶損與征服。

龍在古代南方人心中,是一個令人恐怖的怪物。《漢書·地理志》等記載的古越人「斷髮紋身,以避蛟龍」,說的就是古代越人在自己身上刺些龍紋,以便在水中作業時「人龍混雜」,使蛟龍誤認為是同類,而不加傷害。《續齊諧記》則說,屈原投江後,楚人祭奠他的物品都為蛟龍所竊,楚人便改用蛟龍最害怕的五色絲及練樹葉包成角粽祭奠屈原,於是,形成端午食粽之俗。可以說,南方人對龍的崇敬,是出於一種懼怕心理,因而,很少有南方人把龍當作吉祥物或視作至尊神靈加以崇拜。

在以鳳鳥為圖騰崇拜的古代南中國,龍的地位一直很低,它只能充當神使鸞鳳的隨從、座駕或奴僕。屈原的辭賦中,鳳與龍各出現過二十四次,但鳳充當的是神使,龍只是鳳的坐騎。如「駕八龍蜿蜒兮,載雲旗之委蛇」,「駕者」是鸞鳳,龍則是「馬拉車」的角色。

南方人對龍的這種恐懼、排斥、貶損與征服心理,使龍舟的原始「角色」定位,不過是人死後的「迎魂舟」或曰「歸魂舟」,相當於今天殯儀館的靈車,在鸞鳳的指揮下運送亡靈升天。

這絕非信口開河。古時,南方水鄉多以舟楫代步,人們相信人死後,其靈魂將會回到雲水之間的「雁鵝村」,故需有迎魂之舟渡之。於是,便形成一種迎魂舟與迎魂鳥的葬俗,即鸞鳥祖母將在人死時,派鸞鳥使節—迎魂鳥,迎接人的靈魂,去「雁鵝村」,而那迎魂舟的角色就只好委屈龍去充當了。西漢賈誼曾在長沙作《服鳥賦》,寫的便是這一風俗。

出土於長沙楚墓的兩幅《人物御龍圖》帛畫,實際上,應該是「亡靈升天圖」,一幅圖中,可見鼓翼舞爪的鸞鳳,神氣地指揮著龍駕牽引亡靈之舟前行;另一幅圖中,則是亡靈坐著龍舟向天國進發,而鸞鳳則站在龍尾上充當舵手,駕馭那龍舟前進。

馬王堆西漢古墓中的飛衣帛畫,所描繪的是亡靈正在騎著雙龍上升天界,而那鳥靈則悠閑地監護雙龍升天。這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一種「坐死」風俗,即老人臨終之前,由家人移至中堂,坐在一匹象徵龍(迎魂舟)的白布上,白布從屋頂伸出,寓意上天之路。

賽龍舟的盛行,自然與紀念屈原有關。相傳,屈原投江後,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大家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實際上,應該是人們按習俗用迎魂舟(龍舟)送其靈魂歸葬。

吳地(江蘇一帶)龍舟競渡紀念伍子胥,浙江一帶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都離不開迎魂舟之古俗。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古巷老邁的花窗里,搖曳出古城的生命印記和歷史
范質一生以清廉自持,他的府第就不曾大肆修葺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