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你能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同主題的詩嗎?王維王績的表現大相徑庭

你能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同主題的詩嗎?王維王績的表現大相徑庭

前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你可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同寫一題?晒晒同題異體詩?

其實同樣立意的詩,用不同詩體來表達,在古人詩詞作品中很常見,例如同樣是詠梅,各種詩體的佳作都有。即使是現代人,做到這一點也並非難事,有就見過有人同題作詩,一定要作一首詞、作一首詩。當然詩詞的質量水平就不一定了。

說到同題作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維和王績的作品。

你能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同主題的詩嗎?王維王績的表現大相徑庭

一、同是他鄉遇故知 王績用了120字 王維卻直用了20字

王績和王維不是同時代的人,也不是親戚。王績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大詩人,他有一個著名的侄孫,就是寫出了《滕王閣序》的王勃。而王維是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和孟浩然同稱為」王孟「。這兩個人年齡差了100多歲。

可是這兩個差了100多歲的詩人卻偏偏寫過同一題材的詩。都寫了在長安遇到了家鄉來的人,然後問起了家鄉的情況。王績是這樣寫的:

1、斗酒學士王績比較啰嗦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台。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

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

這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一共120個字,先說自己旅泊多年不歸,忽然家裡來了故鄉人,王績很感動,又握手有流涕,還請他喝酒。然後王績開始了連珠炮似地發問:

孩子們好嗎?族裡的子弟好么?舊園還在嗎?..... 哪裡移來的竹子?又種了幾棵梅?...果子哪一種先熟?林花哪一種後開 ....

詩中使用問句是很常見的手法,但是用這麼多的問句就不太常見了。相對有名的提問式的長詩有屈原的《天問》,問了100多個問題。

2、陸機用了100字

這種家中來了客人的題材在古樂府中也有,例如曹植的《門有萬里客》,不過不是故鄉人,因此溝通的內容自然不一樣,形式也比王績短得多了:


門有萬里客,問君何鄉人。褰裳起從之,果得心所親。

挽裳對我泣,太息前自陳。本是朔方士,今為吳越民。

行行將復行,去去適西秦。

三國歸晉時期,陸機寫過一首《門有車馬客行》,這就是寫的故鄉人了:


門有車馬客,駕言發故鄉。念君久不歸,濡跡涉江湘。

投袂赴門塗,攬衣不及裳。拊膺攜客泣,掩淚敘溫涼。

借問邦族間,惻愴論存亡。親友多零落,舊齒皆凋喪。

市朝互遷易,城闕或丘荒。墳壟日月多,松柏郁茫茫。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長。慷慨惟平生,俯仰獨悲傷。

可以看出來,王績的詩受到了陸機的很大影響,陸機是以提問的方式和回答的方式寫成,與王績單方面的提問和猜測有所不同,可見王績還是有些創作性的改變。相同的是都有客人登門,與主人交談家鄉的事情或者親友的凋喪。

3、王維用20個字搞定

但是差不多的主題, 「詩佛」王維卻只用了20個字。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五絕明白如話,連注釋都不需要。也沒有面面俱到的問來問去,只寫了一個問句:寒梅著花未?小中見大,不盡之意盡在言外,不用婆婆媽媽地全寫出來,留給作者去聯想去吧。不是說王績他們的詩不好,而是王維的這首詩太好。

你能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同主題的詩嗎?王維王績的表現大相徑庭

二、同樣主題不同詩體

上面王維王績的人的詩,無論長短,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古體詩。下面看看同樣主題或者題目用格律詩和非格律詩寫成。

老街以前寫過一組落花詩,模仿古人風格,其中有古體有近體。

1、近體五言絕句

  • 仿效太白風格

行藏不由雨 ,來去不關風 。造物行時序 ,閑雲恣意紅。

  • 仿效秦少游風格

飄零自關雨 ,憔悴總由風 。造物催時序, 飛愁萬點紅。

  • 仿效南朝民歌風格

纖纖念花雨 ,灼灼望春風 。造物嘉時序, 蓮心獨自紅。

三首都是平起仄收的絕句:平平仄平仄,中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近體七言絕句2首

其一


寒枝細雨更秋霜,誰念芳魂獨自涼 ,何事夜闌人不寐, 落花風裡有餘香。

其二


紗櫥玉枕夢頻驚,雨急溪奔到曉鳴。覺後行看紅濕處,憶中拾取落花聲。

3、古體五言絕句

  • 黃巢體

徑來不由雨 ,自去不關風。 造物驅時序, 衝天一片紅。

  • 少陵體

盪胸喜春雨 ,歲暮感秋風 。造物悲時序, 丹心空自紅。

這兩首第一句仄平仄平仄,犯孤平,屬於古體句式。

你能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同主題的詩嗎?王維王績的表現大相徑庭


三、現代詩改舊體詩

以前回答過一個問題,要求將下圖的現代詩改為古體詩,


這麼多年,你一直在我心口幽居。這麼多年,你一直在我心口幽居,

我放下過天地,放下過萬物,卻從未放下過你。漸悟也好,頓悟也罷,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閑事!我獨坐須彌山巔,將萬里浮雲一眼看穿。

過了很久,老街才知道這首詩傳說是「倉央嘉措」的作品,倉央嘉措是康熙年間的人物,不知道是什麼人把他的作品翻譯成為漢語的現代詩了。

老街當時就當作一個遊戲,把這段文字寫成了幾首舊體詩詞:

1、臨江仙 @老街味道


世事茫茫東逝水,浮雲天地人間。華胥困倚妙高山。萍蹤何處是,飛絮恨年年。

莫哂多情誰似我,三生未舍還牽。直教滄海化桑田。當時明月好,吹笛唱陽關。

2、五律 平起仄收 下平一先


思君天地老,心寂妙高巔。萬里浮雲去,三生離恨牽。

韶華嗟逝水,滄海退桑田。俯仰須彌界,春風又一年。

3、七絕 仄起仄收 上平十一真

我是須彌山上客,君為天地轉蓬人。浮雲散盡相思老,守得三生石上身。

4、五絕 仄起平收


心寂妙高山,蒼茫天地間。浮雲不蔽日,離恨損朱顏。

註:第三句三仄尾 ,押韻上平十五刪。

你能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同主題的詩嗎?王維王績的表現大相徑庭


四、同題詩文,隱括體

還有一種一看就知道肯定同樣的主題和內容,就是在宋朝興起的一種特殊詞體。詩人們用填詞的方式,把前人的詩文辭賦進行剪裁或改寫,寫出一首新的作品來。

1、加字的隱括 朱熹隱括杜牧詩

例如朱熹的這首《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當然也一定是一個詩人。從題目中就能看出,朱熹用詞的方式,把杜牧的齊山詩重新演繹了一遍。杜牧的這首《九日齊山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我們看看它的本來面目: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牧的原詩56個字,被朱熹隱括後變成了95個字的詞,您喜歡哪一首呢?是朱熹的詞還是杜牧的詩?

2、減字的隱括 辛棄疾隱括陶淵明詩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停雲》被辛棄疾隱括成一首《聲聲慢(隱括淵明停雲詩)》


停雲靄靄,八表同昏,盡日時雨。搔首良朋,門前平陸成江。春醪湛湛獨撫,限彌襟、閑飲東窗。空延佇,恨舟車南北,欲往何從。

嘆息東園佳樹,列初榮枝葉,再競春風。日月於徵,安得促席從容。翩翩何處飛鳥,息庭樹、好語和同。當年事,同幾人、親友似翁。

我們再看看陶淵明的原詩《停雲》:


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雲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有酒有酒,閑飲東窗。願言懷人,舟車靡從。

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於徵。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

豈無他人,念子實多。願言不獲,抱恨如何!

《停雲》詩分成了4個不分,一共128個字,被辛棄疾隱括後減少成了95個字。您覺得陶淵明的詩好還是辛棄疾的詞好?或者說您喜歡哪一首呢?

你能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同主題的詩嗎?王維王績的表現大相徑庭


結束語

作詩先立意,至於選擇什麼詩體就比較自由。老街認為只要作者願意寫,無論什麼詩體都是能夠寫出來的,只不過質量有高有低罷了。

我前面說過,好多詩友作詩,同一個主題總喜歡作一首詩再作一首詞。這也是提高自己文筆的訓練方法之一。這種作法可以看出學識和功力,不順其自然,學力又不夠,就會影響到詩詞的質量,顯得拼湊痕迹過濃。

老街寫的那幾首,權當遊戲而已,也歡迎詩友們牛刀小試。

@老街味道

算詩人相得 如我與君稀 蘇東坡與他的約誓敵不過一句詩讖

李商隱一弦一柱思華年出律嗎?思是平還是仄?新舊韻如何避免混用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詩是怎樣一種意境?

東坡這首詞被認為空靈蘊藉 宋神宗讀懂了水調歌頭隱藏的小秘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